03.28 是誰殺死了“再來一瓶”?原來都是幕後“黑手”在攪局

“再來一瓶”這個營銷策略出現的時候,在飲料市場和酒水市場嫌棄了驚濤駭浪似的軒然大波。某品牌成功的成為了飲料市場推廣策略的“標杆”,沒有“再來一瓶”的飲料都是沒有誠意的,沒有“再來一瓶”的飲料都是“耍流氓”。

這個營銷策略瞬間把競爭對手逼到牆角。對於分銷商和最終用戶來說,飲料產品的優惠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與空箱返利、毛利支持、開蓋獎勵等市場推廣活動相比,再來一瓶對消費者最為實用,經銷商推廣產品、清點庫存更為可行。然而,任何追隨者都必須權衡他是否有能力跟進。

是誰殺死了“再來一瓶”?原來都是幕後“黑手”在攪局

但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當“再來一瓶”攻城略地時,也容易被這把雙刃劍所傷。“再來一瓶”曾經讓分銷商拍手喝彩,這讓他們在銷售季節臨近時想哭。不僅如此,再來一瓶最終銷聲匿跡的主要原因是促銷行業出現了“大蛀蟲”,極大地影響了生產企業的利潤,最終不得不停止。

隨著“再來一瓶”影響的擴大,尤其是大多數飲料企業採用這種方法後,各種突發情況也開始陸續出現。

因為每家企業每年都會提前為“再來一瓶”促銷計劃產品的數量和交付時間。一般情況下,年底前應將中獎的瓶蓋退回製造商。但結果令人驚訝!一年來,製造商實際收到收到的“再來一瓶”的瓶蓋竟遠遠多以實際印發的數量。

是誰殺死了“再來一瓶”?原來都是幕後“黑手”在攪局

從經銷商的角度來看,他們也不會拒絕這樣的交易:他們從製造商處購買的商品的購買價格可能是2.5元,但如果他們可以從中間商處以每人1.0元的價格購買偽造的“再來一瓶”瓶蓋,然後再去更高級別的經銷商或製造商處交換一個已售出的公司。

每年快速消失的飲料數量是驚人的,在這個基數下,這個利益鏈也是相當驚人的。

後來,也因為這類劣質廠家專門批量生產製假中獎瓶蓋來交換的越來越多,廠家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並逐漸取消了這種推廣方法。後來,業內許多分析人士也將飲料業務大幅下滑的部分原因歸因於這種大規模粗製濫造的“再來一瓶”促銷方式。

是誰殺死了“再來一瓶”?原來都是幕後“黑手”在攪局

所以,慢慢的,廠家意識到這種機會主義的伎倆,再加上自身成本的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曾經流行的促銷方式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而取而代之的就是現在常見的“一元換購”的新“套路”。

但是不管怎麼樣,能利好消費者,同時為企業增加宣傳和知名度的行為都是無可厚非的,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