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印度的火箭衛星技術還算不錯,為什麼以火箭技術為基礎的導彈技術變成了“布朗運動”技術?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兔哥回答。首先我們得弄明白什麼是“布朗運動”,所謂的“布朗運動”就是一些微小的粒子表現出的無規則的運動,1827年由英國的植物學家R-布朗發現的,從植物花粉在懸浮液中無規律的瞎亂動。現在被拿出來比喻作事沒沒規則的瞎折騰。我們看看印度是不是這樣的情況。



印度的火箭工業,從一箭104星,到世界最大直徑的火箭助推器的成功。看似強大,實則是“繡花枕頭”。印度的火箭工業是印度人引以為傲的像徵,每當提起一箭104星的世界紀錄,印度人就會樂得合不攏嘴。其實僅管印度在火箭領域有可圈可點的獨到之處。發展很快,但同時也暴露出印度人特有的不切實際的好高騖遠的面子工程,印度好面子是世界出名的。

如果印度在火箭領域真的有它們自毫的那樣,那麼印度的導彈技術就不會有“布朗運動”一說。真實的印度火箭技術並不先進,104星,看著多,加一起才1.42噸,而且並不是採取移動的上面級,即分導式釋放。如美俄中等國的一箭多星,是按照每一個衛星的軌道,多次空中點火,把一個個衛星送到個自的家門口,用時都超過48小時以上。而印度104顆星竟然僅用時十分鐘左右,用西方媒體的話“往天上撒了一堆土豆”。而這項技術如果應用到軍事上,不是釋放分導彈頭能力而是釋放“集束彈頭”。

印度科技發展的怪像,只在乎表面不在乎實際,目標定的都是世界最好的,結果都是最差的。運載火箭技術更是如此的“布朗運動”著。印度的運載火箭無論從發射重量,還是發射體積絕對的能成為世界一流,不要說超中國,就是美國也用不多久。看看印度火箭技術上的奇葩事吧!


“GSLV-mark2型火箭”,該火箭擁有三級發動機,四臺助推器,火箭發射通常是第一級和所有的助推器一塊點火,用大推力使火箭擺脫靜引力,因為火箭的起飛是最耗燃料的。由於助推器都是固定在第一級,就必須讓助推器先耗完燃料,然後馬上拋棄,減少沒用的重量。人家印度呢,第一級燃料燒沒了,助推器的卻在噴著火使勁推呢,而且也不能拋棄第一級呀,否則連助推器都扔了,只能帶著沒燃料的死重的第一級一塊上天,等助推器耗盡燃料在一塊拋棄。運載火箭本來就忌諱沒用的死重,印度到好,這事也只有印度做得出來。


看看印度最先進的運載火箭先進到什麼奇葩的成度了。印度最新型的運載火箭“PSLV-mark3”,採用了兩臺推力高達500噸的固體助推器,這是世界上排第二的大直徑助推器,整個火箭的重量達到了640噸,這麼大的重量應該載重量不會小吧,錯了,大不了,否則就不是三哥了。因為上面的現象又再次出現在了這個運載火箭上,這次相反,不是第一級先燒完,而是助推器先燒完,這不就對了嗎?別急,助推器要20左右秒以後才能拋棄,這兩貨加起來可是有60來噸的死重。因此還要帶著它兩飛一會。有意思吧!

運載火箭不看你的體量大小,看你的載重量大小,你能用最小的火箭把最重的貨送上天才叫本事。印度這個640噸重的大火箭的載重只有4噸,是世界上最少的。這就是印度的火箭技術水平。但印度卻美的不要不要的。

因度的彈道導彈技術同樣上演著“布朗運動”!運載火箭技術的水平對導彈技術是有影響的,特別是戰略導彈,從印度的運載火箭技術也能看出印度的彈道導彈技術也好不哪裡去。其實火箭技術上的“布朗運動”同樣在導彈領域上演著。如,因為自豪的烈火5型彈道導彈,重量達到了50噸,和美俄等國重量差不多,在看看射程,美俄等國都是一萬公里以上的射程。而印度卻只有5000~5500公里。差了一半還多,這就是差距。另外,短程導彈,地空導彈,空空導彈領域的差距更大。

因此印度的確是在作著“布朗運動”,但不僅僅是導彈領域,包括火箭,飛機,坦克,航母等等領域都在作著“布朗運動”,好大喜功卻不切實際,虎頭蛇尾。因此,對印度來說,需要改變的不是技術,而是傳統的作風。當然,這個不改也好,必竟很難改變。

(文章只代表個人觀點,圖片來源網絡,歡迎關注兔哥!)


兔哥42928


印度的航天技術虛高了,他把遙感測控外包給俄羅斯和美國

先回想下,我國每次進行重大航天活動時,總會先做一件事情,就是往南太平洋上撒遠望系列航天測量船隊。在進行深空探測時,遙感控制相當關鍵,需要對於航天器的精確定位和姿態調整,但地球又是圓的,當航天器飛到地球另一端時,就需要使用航天測量船接過接力棒。



進行重大航天發射電視直播時,控制中心會播報,“東風,情況正常”、“渭南,USB發現目標”、“青島,光學跟蹤正常”等聲音,這是地面和海上測控站進行跟蹤定位,提供準確位置信息,以便控制中心進行調整。遠望系列航天測量船隊的代號是“長江X號”(遠望船隊基地在江陰)。由於國土面積僅浙江省那麼大,海上被敵對國家圍堵,東北亞某國導彈技術雖然不錯,但是發射衛星四次僅成功入軌一次,估計還有相當的撞大運成分。


印度國內地面測控站只有3個,國土面積也不算太大,也沒有專用航天測量船。按理說是沒法進行深空探測所需要的精確遙感測控,而他確能進行月球和火星探測器發射,仔細一查,原來人家把相關技術服務外包給美國或俄羅斯。

例如現在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引起國外轟動,不過美國的問答Quora上很多印度三哥不斷自我安慰,別怕,我們有月船。但仔細一查,印度的“月船”月球探測器,遙感測控是完全外包給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公司,計劃在月船-2號探測器進行月球月面著陸也是俄羅斯負責。也就是印度只管發射,發射後那是俄羅斯的事情。



同樣,印度人的驕傲,MOM火星軌道探測器,他發射後的遙感測控,則是外包給美國的國家宇航局NASA。印度同樣只管發射上去就行了,進入太空後姿態調整、軌道修正以及進入火星軌道都是目前航天領域最強的NASA負責。


所以實際上印度在航天領域的成就,有相當大的水分。雖然號稱第四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第六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但是俄羅斯和美國功勞相當大。所以以此來定位印度彈道導彈技術是不準確的,印度不小心把導彈打成“布朗運動”彈當然不足為奇。
布朗運動是指小粒子的無規則運動,顯然印度對於導彈飛行的精準控制技術不過關。在發射火箭時可以找俄羅斯和美國購買外包技術服務,但搞彈道導彈,就買不到也不敢找他們進行精準控制服務。


五嶽掩赤城


印度的航天水平其實說差中國40年都不為過,其所謂的一箭104星,沒有一顆進入軌道,相當於印度又製造了一堆太空垃圾,印度火箭基本從設計,到零件都是由美國等這些發達國家完成的。火箭最早源於彈道導彈,中國在40多年前就研製成功了彈道導彈,掌握了彈道導彈技術基本就具備了火箭發射技術。

印度發射一箭104星的運載火箭是PSLV-C37火箭,地球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僅僅1.42噸,除了一顆730公斤的大衛星,其餘103顆衛星總重才712公斤,也就是說這103顆衛星都是納米衛星。同一時期,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歐洲的航天大國都笑了,因此西方媒體評價為“在太空中撒了一袋土豆”就非常合理了。其發射的原理其實就是集束彈頭,發射出去的衛星沒有自我定位能力,就像無頭蒼蠅一樣,這種火箭發射技術中美俄這些大國早在上個世紀就拋棄了,印度還引以為傲。現在最厲害的是分導式彈頭,字面也可以簡單理解成分開導航,就是每個導彈發射出去後,攜帶的子母彈都有獨立定位能力,中國的一箭20星,俄羅斯一箭34星基本就是這個原理。


印度的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其國內斯坦航空修過的每一架戰鬥機都墜毀了,幾近40年研發的阿瓊主戰坦克,光輝輕型戰鬥機,包括印度國產航母維特拉蘭號也都是萬國牌,連設計都是外國人來幹,這種國家能掌握先進的火箭發射技術無異於痴人說夢。


朝花夕拾鴽


有一種觀點就是運載火箭技術不錯的國家,導彈技術也不會差,可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就拿印度來說,運載火箭技術還是可以的,可是導彈技術卻明顯不足。下面就來先說明一下印度的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然後再分析兩者不一樣的地方。

印度火箭技術

印度的火箭技術除了世界幾大航天大國之外,技術其實還是可以的,這裡我們就不說什麼性能數據了,直接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吧:

1、印度火星探測。早在2013年,印度就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並且成功進入預定的軌道,使得印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探測火星就取得成功的國家,同時也是亞洲第一個,這個成就還是值得肯定的,也充分說明了印度航天技術和火箭技術具備一定的實力。

2、一箭多星。2017年,一個新聞刷爆了航天領域,就是印度的火箭成功將104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刷新了世界紀錄。此次發射也同樣證明了印度的火箭技術。

二、印度導彈技術

說起印度導彈,那就不如航天火箭發射那麼順利了。無論是國之重器印度“烈火”系列導彈還是戰術性質的導彈,都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2017年,印度再次試射“烈火2”型導彈,雖然印度官方沒有公佈這次試驗結果,但是美國媒體報道導彈發射失敗並且引發山火。其實印度的導彈技術在世界範圍內,除了中美俄,應該是技術最高的了,導彈系列多,覆蓋的範圍也廣,但就是失敗次數多。

三、運載火箭和導彈技術差別

首先肯定的是導彈技術比運載火箭的技術難度要求要高,為什麼這麼說,下面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1、制導技術

火箭發射比較固定,運行的線路也都是固定的,一般不需要制導,都是地面人員控制的。但是導彈在整個飛行過程中,是需要進行自主制導和控制的,依靠自身的計算機,這就需要先進的算法程序和硬件系統,組成一個十分緊密的制導控制系統。

2、再入大氣層技術

運載火箭的發射都是單程,進入太空了就完成了使命,剩下的留給衛星自己來完成。但是彈道導彈就不是,需要再次進入大氣層,這就需要多級火箭級聯等技術,也就讓系統更加複雜了,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導彈可能就會亂飛。

3、姿態控制技術

這項技術應該是導彈技術方面最重要的一項技術就,它直接影響著導彈的飛行路線和精度。而這一項技術最重要的部件就是激光陀螺儀了,印度自己無法生產高精度的激光陀螺儀,只能依靠從俄羅斯進口,但是涉及到最頂尖的技術,俄羅斯自然也不會出口最先進的激光陀螺儀給印度的,所以印度的導彈時常飛著飛著就不見了,或者就開始做“布朗運動”了。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了,我們都知道印度的工業水平相比世界其他大國,差距明顯,就拿軍事領域來說,除了導彈領域。印度戰機、軍艦和潛艇,研製進度都非常緩慢和問題不斷,就拿印度國產航母來說,服役遙遙無期。


資訊所長


布朗運動?這是不是應該理解為瞎飛啊。實際上也沒怎麼瞎飛,人家還是不錯的。

印度的航天有亮點也有硬傷。亮點就是人家第一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就成功入軌。也算是了不起了,最起碼我過目前還沒有發射過火星探測器。



硬傷就是,印度的航天其實有點虛,並不8是完全自己搞的。雖然現誰家造火箭都要多少用一些他國的零部件,但是印度這個顯然用的有點多了。比如遙感測控,直接租的美國的。自己沒能力全球測控。好多技術也是直接用的美俄的。


所以一旦脫離了外國的技術,自己基本上很難搞。而且目前印度還沒有載人航天。

我過在獨立性這方面比他們要好得多,這都得益於當年他們的這些“愛答不理”,導致我們只能自己創新。從火箭到測控這一系列技術都是自己掌握的,不再受制於人。雖然我們的航天不如美俄紮實,但是也沒必要去和印度較這個真。


蛋科夫斯基


什麼技術都不是他自己的,離開歐美俄,他火箭上不了天,衛星造不出。


螢火花


以為導彈有他自己的想法


軍中綠花c


原因很簡單,火箭是民用技術,三哥可以比較容易買到設備技術,而導彈是軍用技術,就比較難買了!而三哥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水平一時難以解決,所以就這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