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南召”县名的由来

提起南召县,经常见到一些文章,将之称为“雉县”、“向城县”。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是因为这些各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作过南召县名。说复杂,是因为南召在置县2300多年间,县域边界经常变化,有时候大,有时候小,有时候把周边县挖过来一块儿,有时候被别的县划走一片儿,有时候被取消了县制并入别县,有时候还被分为两到三个县。直到几年前,还从南召县生生划出一个鸭河工区来,合合分分的事,到啥时候都不消停。你想啊,别说一个县,就算一个孩子,今天被这家收养,明天被那家领去,这姓名不得改来改去。

这样改名,可不只两三次,正史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七八个,如“北雉县”、“武川县”、“武清县”、“云阳县”,其中使用最长的三个县名,就是“雉县”、“向城县”和“南召县”。


“南召”县名的由来


说到雉县,还有这么个小故事。笔者学生时代,在一位同学面前卖弄渊博,说南召县古称“雉县”。那同学不知道“雉”的意思,去查字典,转回来带着坏笑说:“原来你们县是野鸡县呐。”说完,一看我的脸色,知道不好,立马狗走兔奔,落荒而去——怕我揍他。

他这德性,根本不用我去揍他。只需叫他穿越到西汉,见了吕雉试试,他若敢叫声“吕野鸡”,看看心慈手软的吕后会给他留下几族。其实用不着时光机器这么麻烦,一张火车票,送他到陕西宝鸡,他敢在鸡峰山陈宝夫人祠前叫声“野鸡祠”,看看一干信众会给他留下几块好肉。

说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在古代,雉是宝鸡、神鸡的意思,是吉祥的化身,跟“凤凰”差不多。至于后来为什么变成野鸡,还曲里拐弯有了那个意思,就让人十分不解了。


“南召”县名的由来


雉还是天大的祥瑞之物。相传秦穆公时,陈仓出现了一雄一雌两个神雉,得到雌雉的人,可以称霸,得到雄雉可以称王。秦穆公捉到了雌雉,果然成了春秋五霸之一。雄雉飞到南阳衡山(今南召县太子山),后来被刘秀得到,刘秀就应言当了皇帝。

这件事产生了两个县名,一个是陈仓,定名为宝鸡县,即现在的宝鸡市。

另一个就是我们县了。秦穆公把雄雉飞落的这一带称为雉,建了雉城(今云阳,一说今小店乡关庄村附近)。约四百年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设南阳郡,开始设雉县,县城就在雉城。

雉县这个名字一直用到南北朝刘宋时期,北魏夺得雉县后分为北雉、武川两县,西魏又设置了向城县。

自此向城县这个名称登上历史舞台,中间先后废了北雉、武川两个名称,设为向城、云阳两县,到唐朝武德八年(625年),并为一县,定名为向城县。

向城县县治在今皇路店镇街北西抬头,因为附近有座向关而得名,向关是著名的鸦路三关第一关,位置在今天皇路店镇鸭河村附近。云阳县的县治在今云阳镇,因为第二关云阳关而得名,云阳关在今天小店乡关庄村。第三关为鲁阳关,是楚长城百关之首,现在皇后乡分水岭村境内。鲁阳关也产生了一个县名,就是鲁阳县,在今天的鲁山县尧山镇一带。可见,鸦路三关在古时候的名气和地位,有机会笔者会专门讲讲鸦路三关的故事,在此略过不提。


“南召”县名的由来


五代周时废向城县,南召被并到其它县,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才复县,定名为南召县,除了清初有75年间废县之外,一直沿用至今。

南召县的治所,在1947年迁县李青店之前,一直在今云阳镇。但是有个常识必须说清,在这期间,云阳镇不叫云阳,就叫南召县城,简称县城。就如同后来南召县城迁到李青店,这地方从此不能再叫李青店,得叫南召县城一样。

从上文可以看出,一个县的名称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有依托和传承。比如向城县名来自向关,云阳县名来自云阳关。那么,南召县名又来自哪里呢?

南召县名,据《南召县志》记载,来自县城南边宛洛大道上一个驿站南召店。

用一个驿站小店来命名一个县,挺让人想不通的。是不是当时南召店已经名声大得不行了,就象向关和云阳关那样,不借用一下就不足以让一个新设的县扬名立万?史书没有记载,只能让人瞎想。


也可能是“南召”二字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笔者见过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现引用过来,权当一说。

这个说法跟《诗经》挂上了钩,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有个《召南》篇,收录西周召公封地南方的民歌。其中有一篇《甘棠》,据说召公勤政爱民,曾在一棵甘棠(棠梨)树下为民办事,老百姓就用这样一首歌谣来称颂和纪念他。召南倒过来就是南召,南召店因此得名。还考证出南召店附近有个甘棠岭,召公曾经来过,以佐证此说不虚。

如果考证出召公在南召店一棵树棠梨树下办过公,笔者认为明显是一种附会。史载召公在棠梨树下办公的事发生在他的封地召邑,现陕西省歧山县西南,属宝鸡市所辖。看来宝鸡与南召冥冥中有着莫大的联系,一雌留一雄走,过了上千年,故事还是连着故事。

其实,当时周公召公以陕州东西(今三门峡市陕县)分治天下,南召属于周公治下周南地区,同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的《周南》篇中的不少诗歌,发源于南召地区,这是没错的。《召南》收录南召的民歌就说不通了,而且,召公也不大可能越位到周公的治下之地来办公。

但是,如果做为后世纪念召公而命名南召,勉强能说得通。说勉强,是因为召公之召(shao)与南召之召(zhao)并不是同一个字,只能再附会一些,说后世念混了。

这种说法笔者不愿采信,另有一个原因。在云阳北面,还有一个北召店。既然南召店来自“召南”逻辑成立,那么北召店也得来自“召北”才对。然而遍翻《诗经》,并无“召北”一说。可见,南召店之南召来自《诗经》之“召南”可能性并不大。

那么问题又来了,南召与北召之“召”,会不会是一个地方,比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村落的古称?

或许是这样,南召县先由南召店得名,后来人们把南召县城之北的一个小店叫做北召店,也就是说北召店因为南召县城而得名。

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加以研究,为我们答疑解惑。

作者简介:白河之南,真名李德强,南召土著一枚,喜欢摄影与写作,尤爱南召好山好水好人好故事,闲时钩沉一二,笑谈古今。喜欢了您就加个关注,不加也说声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