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你情緒裡的刺,是小時候藏起來的委屈

你情緒裡的刺,是小時候藏起來的委屈

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就無法成長

過去幾年間,我有三段比較親密的關係終結了——不全是愛人關係,有朋友、有工作夥伴。然而這三個人帶給我的感受竟然非常相似。

不!不!不!他們當然是三個截然不同的人,但是因為這些關係的戲都是我自編自導自演的,而我對親密關係的創傷模式是一樣的,所以我帶出他們身上的一些特質是相同的,而我跟他們碰撞之後,產生的感受,也幾乎是一樣的。

愈來愈覺得,如果我們不能夠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負起全責,我們就不能在生活中前進,也無法成長。

最近去上了POV(Psychology Of Vision)願景心理學兩位日本老師栗子原英章和慄原宏美的課程,課上老師就說,在人生當中(也適用於:關係、婚姻、工作……等),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做錯的地方,你就無法進步。

所以,每當我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即使對方的確是一個非常離譜的人,我們也有需要負的責任。就是這樣不斷的檢討、改進自己,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

然而,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去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承認錯誤不但導致我們小我(面子、自尊心)受損,而且可能還要承擔我們不想面對的情緒,比方說,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我常常說,苦都受了,如果不能夠因此而學習、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加自由、解脫,那苦都白吃了。

所以,對於這三段關係的結束,我是做了很深的自省工作的。為了保護這些人的隱私,我無法詳細描述他們引發我的痛苦和情緒究竟是什麼,我只能說,幾乎是一樣的感受,而且是一種熟悉的感受,我從小就在這個感受中長大的。

你情緒裡的刺,是小時候藏起來的委屈

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

課程中,老師用一些練習帶出我們內在壓抑的情緒,我一直以為我自己的情緒是很流動的,沒想到還是壓抑了很多情緒,從童年就開始了。

小時候,當照顧我們的人(父母或長輩)讓我們期望落空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做一些重要的決定,可能是: 我再也不要感受到這種感覺了,為了這樣,我必須做出一個相應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所以,五花八門的防禦機制就被我們建立起來了:

  • 決定:我做什麼都受到責罰,所以,從此以後我做事都被動,而且小心翼翼。

  • 感受:動輒得咎,我總會犯錯。

  • 決定:父母讓我失望,所以,我從此再也不相信別人,始終懷疑別人的承諾。

  • 感受:被背叛、辜負。

  • 決定:父母吵架、打架,讓我驚恐不已,我決定以後不跟任何人起衝突,所以我隱藏我自己,避免衝突。

  • 感受:我的真正想法,寧可委屈、憋著,就是不能說出來。

  • 決定:爸爸或媽媽無故責備、體罰我,我決定把對他們的感情凍結起來,愛恨一起打包放入心中的冰箱裡。

  • 感受:沒有人理解我,他們如果看到真正的我,也會不喜歡我,所以我不能太敞開心扉給別人,因為他們會傷害我。

  • 決定:爸爸或媽媽剝奪了我應有的一些權利,我決定,不讓任何人再侵佔我的利益或剝奪我的權益。

  • 感受:別人都是來剝削我的,佔我的便宜的。

  • 決定:爸爸或媽媽太難取悅了,我感覺不到他們的愛。我想我必須讓自己有用,並且做很多事情,才能換取到他們的愛。

  • 感受:別人不會以我的本來樣貌愛我,所以我必須用付出來交換愛。

就這樣,我們小時候的種種誤解,讓我們建立了自己在關係中的態度。為什麼是誤解?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可愛的地方,父母沒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欣賞和被愛,所以孩子誤認為是自己不夠好。

而事實是:父母是根本沒有能力給出愛的,他們自顧不暇,智慧不夠,意識層次比較低,根本不懂得怎麼愛孩子。

所以,我們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心中有一個(或幾個)“壞人”,首先就是自己不夠好,然後就是父母不好,虧待了我們,

所以幾乎每個孩子都對父母有著他們沒有意識到或是不敢承認的怨氣。

這股怨氣尾隨著他們,進入親密關係中,因為親密關係是我們需要敞開心扉,最親近的,所以,我們常常把這股怨氣投射在親密關係裡面,把對方變成我們心目中的那個“壞人”。我就常常被親密的人投射成“壞媽媽”,對我有著不成比例的怨恨,渾然忘了我曾經為他們付出了多少。

最好玩的是,因為帶著這樣的創傷和感受,我們往往在親密關係中,會不自覺的創造、複製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渾然不覺對方只是個替代品、犧牲者和你的投射板。

你情緒裡的刺,是小時候藏起來的委屈

最真實的你,都藏在壓抑的情緒裡

怎麼辦呢?(雞湯勺子來了)

每當生活中,有人觸動我們負面感受和情緒時,我們先放掉對那個人的批判和故事,甚至把那個人都完全置身於你的感受、思維、情緒之外,只是去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

一開始,你當然可以分析它,看看它是小時候哪一個與父母互動模式產生的感受,試著去擁有它。(own it!) 因為我們常做的事就是推開這個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最好丟在別人身上讓別人為我們承擔。

當你能夠把與這個情緒相關的人事物暫時放在一旁不去理會,而只是靜靜的一個人看著它,守候著它,與它在一起的時候,它就能全然地表達它自己。

想哭就哭,想叫就叫,想打枕頭就打,用呼吸在身體某個部分釋放它(胸腔、腹部、肩膀),讓它不與任何其他人事物牽纏的自然流動,它就自由了,釋放了。日後它再出現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害怕它、壓抑它、轉移它、躲避它了。

試一次吧。第一次的時候可能感覺好像要死掉了。但是,如果你不想這一輩子都在逃避這些情緒,因而把關係、事情、工作都搞砸了,自己也不快樂,那麼就勇敢地去嘗試並且練習吧。

海靈格大師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所以,對很多人來說,要等到受苦受夠的時候,才能去做。

沒關係,自由、解脫、喜悅、自在,永遠在這裡等著你,我們一起加油!

···

作者 | 張德芬

喚醒、療愈、創造,在這裡遇見未知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