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為何能大發神威?

891536008


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一點是馬克沁機槍技術發展的比較成熟,性能比較穩定了;另一點是戰爭規模大,為馬克沁機槍提供了平臺。

1884年誕生的馬克沁機槍,是一款連清政府都沒有看上的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是1883年發明,1884年獲得專利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意義非凡,是一款改變了戰爭格局的機槍。

馬克沁機槍一分鐘可以發射600發子彈,短時間內的火力壓制能力是超越時代的。

然而這款機槍一直到20年後的日俄戰爭中才發揮出威力,也說明馬克沁機槍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馬克沁重機槍剛剛誕生的時候,別說是西方大國了,就是當時落後的清政府都沒有看上,1888年清政府金陵武器製造局就已經開始引進並且仿製,在生產了30多挺後停止生產。

清政府的仿製水平肯定是有限的,但是馬克沁機槍在當時的世界上並不受主流國家的歡迎,最受歡迎的機槍還是早就已經誕生並且成熟的加特林機槍。

由此可見,儘管馬克沁機槍是劃時代的機槍,但是也需要沉澱和磨合,任何最開始上線的產品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點是母庸質疑的。

作為一款比較複雜的武器,馬克沁機槍更是如此,馬克沁機槍真正成熟的時候是德國1908年改良後的馬克沁MG08機槍,根據此款機槍,隨後又衍生出蘇聯版本M1910,以及中國版本民24式重機槍。

可以看出,馬克沁重機槍的技術是不斷進步,不斷改良的,並非一蹴而就。

在日俄戰爭中,始終的馬克沁機槍,並不是M1910版本,而是此前的型號,但是相對於20年前最初的版本,應該也是經過不斷改良的。

日俄戰爭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當然,再好的槍,再成熟的技術,沒有適合的戰場一樣是廢鐵,馬克沁機槍正是印證了這句話。

清政府瞧不上馬克沁機槍是因為日俄這樣規模的戰爭之前,世界上的戰爭形勢基本上是殖民地戰爭,也就是袖珍戰爭,此前最好的表現就是1893-1894年的英國在非洲對土著的戰鬥,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五千多人的進攻,並且擊斃3000多人。

但是,除了這場戰爭之外,當時幾乎就沒有大型戰爭了。

日俄戰爭號稱第零次世界大戰,規模可見一般,雙方參戰兵力,日本出兵四十多萬,沙俄出兵五十多萬,雙方加一起將近百萬。

在此之前,冷兵器時代結束後,幾乎很少有這樣規模的戰爭。

在戰爭開始的旅順戰役中,沙俄佔據了203高地並且修築了堅固的要塞,要塞中沙俄守軍多達四萬人,機槍有62挺,而包圍旅順的日軍兵力在6萬人,機槍72挺。

可見,當時對機槍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然而,這個高地卻成為檢驗馬克沁重機槍的最佳試驗田,為馬克沁重機槍的發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04年8月19日,日軍開始對旅順要塞發動強攻,晝夜突擊,雙方一直激戰到8月24日。

最終日軍奪佔了一些前沿工事,但是在沙俄馬克沁機槍以及火炮的打擊下,日本士兵就像靶子一樣被馬克沁一頓掃射,付出了2萬人左右的傷亡,而沙俄傷亡3500人左右。

日本無法徹底攻下旅順要塞,因此改強攻為長久圍困,馬克沁機槍算是露臉了。

在日俄戰爭的後續戰爭中,日本開始大量購置機槍,在1905年2月的奉天會戰中,日本湊齊了200挺機槍,相比之下擁有33萬軍隊的沙俄只有56挺機槍,在奉天會戰中,沙俄損失12萬人,日軍損失7萬餘人。

日俄戰爭之後,全世界都開始加大對重機槍的研發,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用馬克沁重機槍創造了一天射殺六萬英軍的記錄。


史論縱橫


日俄戰爭中俄軍的馬克沁機槍之所以能大顯神通還得多虧了日本人那種不要命的集群衝鋒,也亦可稱之為人海戰術,這時候日本的人海戰術還真就是真的人海衝鋒,一大幫人不要命的往前衝,而作為自動武器的馬克沁最喜歡的就是這種戰術,而且俄軍是在山頂的工事中向下射擊,而日本人還得仰攻,而在那個自動武器才剛剛嶄露頭角的和其他攻堅武器還沒被髮明的年代,當時為攻下山頭還真就得靠人來填。



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峽被認為是日德蘭海戰的前奏,而陸上日軍為奪取203高地的陣地攻堅戰的模式也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發展的前奏。不過這人海戰術並不是日本人傻,因為當時世界各國的步兵戰術形態就是這樣子,進攻前火炮打幾炮支援一下,然後就是靠步兵來推,子彈打完就用刺刀,各國的戰術基本都這樣,所以那時候的騎兵還擁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是機槍這樣的自動火力的出現打破以往的步兵戰術,人數在自動武器面前變得不再有優勢。

在非洲英國人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而在日俄戰爭中日本人可以說是傷亡慘重,在面對馬克沁這等人命收割機的威脅,日本人也在積極尋求對抗的辦法,那就是用自動武器去打自動武器,於是就向法國尋求哈奇開斯氣冷式機槍而這款武器也就是後來日本人九二式重機槍的鼻祖。而除了用重機槍去對抗,日本人也想到了另一個辦法,那就是用大口徑的重型榴彈炮去轟擊,而這個模式也同樣在一戰中重演。

日俄戰爭中日本用來攻堅的重型榴彈炮,由於其體積巨大所以搬運困難,而且還得提前一週修建好混泥土基座


一戰中德國的“大貝莎”大口徑榴彈炮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馬克沁重機槍,當年的李鴻章從英國帶回一挺,被中堂大人稱為“賽電槍”,蓋因此槍射速非常高,每分鐘高達600發,在單發栓動步槍大行其道的年代,此槍的誕生震撼了軍界,金陵製造局在全國最先仿製成功第一挺馬克沁重機槍。

沙俄與日本為了爭奪在東北和朝鮮半島殖民利益,爆發的了日俄戰爭。只要旅順掌控在俄軍手中,其艦隊隨時可威脅在“南滿”登陸的日軍的海上交通線,日軍就無法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地面作戰。

俄羅斯帝國,號稱世界陸軍第一,狂妄的俄國人,在戰前是鄙視日本人的,覺得日本人不過是一群黃皮猴子,收拾一群猴子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但日本陸軍卻讓俄國人嚐到了“猴子”的厲害。

在1904年8 月開始的旅順會戰中,俄軍第4步兵師依託多年苦心經營的堅固防線,以646門火炮和62挺經俄軍改良以後的馬克沁重機槍,另外有戰艦38艘,給予日本陸軍乃木希典中將指揮的第3軍以毀滅性的打擊。

在攻打旅順要塞時,無論日軍發動多少次板載萬歲衝鋒,大量步槍上軍刺的日軍,在俄軍仿馬克沁重機槍強大的火舌之下紛紛倒下,許多日軍被縱深部署的大口徑火炮輸出的彈丸炸得粉身碎骨,第3軍中將軍長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都殞命戰場。

滿洲軍總司令官大山岩命令乃木希典中將交出指揮權,暫時由滿洲軍總參謀長兒玉源太郎大將指揮,兒玉源大將對炮兵的運用遠遠強於乃木希典中將,從國內調來多門巨炮,改變乃木希典全面突擊的戰術,重點攻擊旅順城西的203高地。

經過調整部署後,日軍僅用5天時間便就攻克了203高地,迫使堅守旅順的俄軍於1905年1月1日投降,此役,俄軍損失4.4萬餘人,日軍損失約6萬人。

日軍戰損過重的原因,乃木希典中將的司令部和預備隊位置過遠,因此對俄軍的反攻喪失了救援時機;此外,日軍進攻隊形密集,特別是無畏的軍刺板載衝鋒,貌似聲勢浩大,但卻被俄軍前沿陣地和堡壘內的仿馬克沁重機槍似韭菜一般地收割,以及遭遇俄軍部署在縱深的大口徑火炮的猛烈轟擊下,進攻的日軍瞬間都成了浮雲。


國平軍史


馬克沁重機槍,世界首款可以自動連續自動連續射擊的武器。其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理論射速最高可達每分鐘600發,是20世紀初最恐怖的武器,號稱“生命收割機”!其自誕生以來,在戰場上可以說是大發神威!

1893年,馬克沁機槍首登戰場!英國軍隊僅50人,靠著4挺馬克沁重機槍和步槍,硬是打退了5000多麥塔比利人的進攻,打死3000多人。

當然了,這畢竟兩個“文明”之間的戰鬥,非洲人純粹是以肉身抗子彈,無腦衝鋒,那叫屠殺,不足以說明其恐怖。

真正讓馬克沁揚名世界的是一戰!

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的馬克沁機槍讓英法聯軍損失慘重!

當時英法聯軍投入八十多個師,近八十萬人;而德軍也有 67 個師,50多萬人的規模,雙方參戰兵力達到了140萬。

當時德軍處於守勢,在陣地上部署了大量的馬克沁重機槍,據說每百米便有一架。這樣密集的面對英法聯軍的“集團衝鋒”,無異於屠殺!

英軍在進攻的第一天就倒下了6萬人!整場戰役下來,英法聯軍損失近八十萬,幾乎是參展初期的所有兵力。這其中多半的功勞,都要算在馬克沁的頭上!

馬克沁機槍也因此聞名於世界!

事實上,歐洲人早該開竅的。因為在早十多年的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就已經展現了它的恐怖!

馬克沁機槍作為主要武器首次在熱兵器戰場上就是日俄戰爭,其也被稱為最早的機槍戰爭。

在旅順會戰中,日軍數量是俄軍的數倍,在人數處於劣勢的情形下,俄軍第4步兵師靠著馬克沁重機槍,給予日軍重創。當時日軍採用了高頻率,以密集兵力進攻的“集團衝鋒”戰術,但在馬克沁機槍面前,這無疑是在送死。

無論日軍發動多少次攻擊,都被俄軍擊退,9天下來,日軍丟下了近兩萬具屍體。

馬克沁機槍作為自動裝彈的武器在戰爭中為俄軍節省了時間,這樣才能集中火力進攻日軍,過去,戰場上的武器都需要士兵手動完成裝彈,在裝彈的過程中,可能會不慎遇到攻擊,導致在戰場上失去優勢。

但是馬克沁機槍能夠通過物理學方式完成自動裝彈,並不會給敵人一絲喘息的機會,也是因為這樣的特點,俄軍在士兵數量少,處於守方的劣勢狀態下,才能夠不斷的進攻不斷湧上前來的日軍。

無奈之下,日軍只好調用巨炮狂轟,才得以打敗俄軍,可見馬克沁機槍的攻擊力有多大。

雖然俄國人最後還是輸了,但並沒有在短時間內失敗,並且還對日本造成重創,日軍乃是慘勝。


白話歷史君


馬克沁機槍,英文名:Maximgun,是由美國人海勒姆· 史蒂文斯· 馬克沁在1884 年研製出的第一挺真正的機槍,亦即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武器。馬克沁機槍憑藉火藥發射後的氣體壓力,讓退殼、裝彈、擊發等一系列動作在瞬間自動完成,從而實現了步槍的全自動射擊。一支馬克沁機槍,一分鐘可以發射600餘發子彈,相當於上百支步槍同時發射的威力。

但在馬克沁誕生後的十餘年的時間裡,西方國家軍隊也只少量裝配,並未大量列裝。因為,馬克沁機槍製作成本高,結構較為複雜,採用手工打造,再加上持續射擊優勢帶來的巨大彈藥量消耗,被認為是燒錢的玩意,很少有軍隊玩得起。即使是英美法等發達國家軍隊,也沒有裝備太多。但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只有俄羅斯和德國。

俄羅斯的馬克沁機槍,讓日本成為最早吃苦頭的國家之一。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方在陸戰和海戰中均取得巨大勝利,隨後包圍了俄軍佔據的中國旅順城。俄方將旅順城徹底要塞化,旅順附近的203高地,便成了日俄爭奪的焦點。日方乃木希典率領第3軍6萬餘人參戰。無數日軍殺向俄軍陣地,以為憑藉氣勢就足以壓垮俄軍。但迎面射來的卻是俄軍馬克沁機槍密不透風的彈雨,日本人成了俄軍馬克沁機槍射殺的靶子。

但日軍根本不在乎死傷,一波接一波地發動人浪衝鋒,後方部隊就踩著倒下的軍人繼續進攻。三小時後,日軍5000人被擊斃,以致於上報傷亡數字時,上級主管認為不可能,懷疑弄錯了。在隨後的一週內,日軍繼續用士兵生命向俄國人發起挑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終於拿下俄軍203高地區,但付出的代價卻是3萬餘人倒在了這個可怕的高地上。在整場陣亡日軍裡,因馬克沁機槍造成的死亡高達九成。馬克沁機槍在整個日俄戰爭中大顯了神威!

馬克沁機槍不僅在日俄戰爭中大發神威,更是多個國家的必備大殺器。德國就是一戰之前裝備馬克沁機槍最多的國家,擁有12500 挺,每個團都裝備100 挺,英國只購買了3挺,以至於在索姆河戰役戰役中英法聯軍被打得一敗塗地。

1916 年6 月下旬,英法聯軍為報凡爾登戰役失敗之仇,發動索姆河戰役。英法聯軍調用了150 門大炮,經過一週炮轟後,於當年7 月1 日晨發起總攻。英法聯軍滿以為德軍被消滅差不多,不會再有任何危險,故而,排著密集隊形向前推進,豈知卻得到德軍數百挺馬克沁機槍的回應。馬克沁機槍密集的子彈,使整個戰場瞬間變成人間地獄。十幾個小時內,英法聯軍死傷57000多人,這是人類歷史上短時間內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使馬克沁機槍一戰成名,以至於後來有人將其比喻為“死神手中的鐮刀”!

此後,馬克沁機槍被迅速列裝到各國部隊,並在各種戰鬥中展現其威力,特別在面對密集型衝鋒時,更具殺傷力!【大冰哥】


環球快資訊


有網友問: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為何能大發神威?首先旅順要塞是近代第一次對有現代化武器和艦隊支持的永備要塞進行攻堅戰,沒有經驗可循。

旅順要塞是大量步兵工事,70多座炮臺和40多座大型堡壘組成的永備要塞,還有大量鐵絲網、地雷進行保護。俄軍投入了53000人防禦,還有646門大炮和64挺馬克沁重機槍。此外還有7艘裝甲艦,9艘巡洋艦,24艘雷擊艦和4艘炮艦進行火力支援。

日本步兵對於打擊這樣的要塞完全沒有經驗。多道壕溝,第一次出現的帶電鐵絲網,還有馬克沁重機槍讓日本步兵損失慘重,戰鬥開始5天,日軍就損失了16000人,俄軍只損失6000人。

日軍其實也有72挺機槍,但是卻無法壓制住俄軍的火力,因為日本步兵都被阻截在鐵絲網和電網前邊,而俄軍機槍部署在堡壘火力點裡,同時俄軍還有優勢炮兵進行戰場炮擊。

日本機槍完全沒有壓制住俄軍火力,只能看著發動進攻的日本步兵大批被打死在鐵絲網和電網面前。

多道壕溝、地雷陣、鐵絲網、電網還有隱蔽在堅固堡壘裡的馬克沁機槍、迫擊炮以及陸軍和海軍大炮的支援都讓馬克沁機槍發揮出了最大威力。

直到最後日軍改變了戰術,開始進行坑道作業,將戰壕直接挖到俄軍眼皮底下,從超近距離發動衝擊,同時發展了散兵戰術。

此外開始在俄軍陣地下面挖地道,埋設炸藥,同時運來了280毫米口徑重型榴彈炮,以高地上的觀測手通過電話方式指揮打擊俄軍堅固堡壘等戰術才最終獲得了勝利,導致旅順要塞3萬俄軍在無力抵抗的情況下投降。


深度軍事


日俄戰爭是發現在我們中國領土上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機槍展示了強大的殺傷力。


圖注:防禦工事中的俄軍,圖片來自網絡


機槍威力的發揮主要在旅順攻防戰期間。早在戰爭爆發之前,俄國人就將旅順打造成一座要塞,為了防禦來自港口背後的攻擊,俄國人修建了大量堡壘和炮臺,堡壘炮臺之間由縱橫的壕溝和掩體連接,防禦工事之前佈設了大量的鐵絲網和高壓電網,此外還埋設了大量地雷。守衛旅順的俄軍兵力達到5萬多人,配有600多門火炮和62挺馬克沁機槍。除了要塞守備部隊,俄軍還能夠得到來自港內的太平洋艦隊艦炮的火力支援。


圖注:日俄戰爭中的日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日軍正在處理陣亡士兵的屍體,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俄軍士兵正在觀看陣亡日軍的屍體,圖片來自網絡


在旅順攻防戰中,特別是著名的203高地之戰中,機槍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日軍為了拿下203高地可謂是屍橫遍野,付出了陣亡數萬人的代價。在進攻中,日軍面對俄軍構建的防禦體系採用的是強攻的戰術,官兵們以密集隊形向位於高點的俄軍發起進攻,而位於俄軍工事前的高壓電網和鐵絲網遲滯了日軍的前進速度,此時俄軍的炮火和機槍火力就能夠發揮最大的殺傷效果。高射速的機槍在掃射沒有防護以密集隊形進攻的日軍時,等於是在收割生命。在巨大的傷亡之下,日軍不得不採用挖掘坑道逼近俄國工事,然後發起衝鋒的方式才最終拿下了203高地。

圖注:大量集結中的日軍士兵,圖片來自網絡

在日俄戰爭中,機槍這種新式武器發揮了巨大的殺傷力,這是進攻方和防禦方都沒有預料到的。在開闊的地形上,密集步兵的衝鋒變成了一種自殺。從深層次看,機槍大發神威的根源是武器裝備的技術大大領先於戰術思想和步兵戰術,步兵軍隊們依然使用陳舊的方式組織密集隊形進行衝鋒,防禦方已經使用機槍這種速射武器了。


圖注:馬恩河戰役中衝鋒的英軍,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馬恩河戰役中防禦的德軍,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武器的先進與戰術陳舊落後的差距將繼續延續到10年之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7月1日,馬恩河戰役打響,當英軍躍出戰壕,排著密集對象向德軍陣地發起進攻的時候,面對他們的是由上百挺機槍組成的密集火網,英軍一天就傷亡57470人 其中陣亡者超過2萬人,現代戰爭巨大的殺傷力震驚了世界。


古生物探索


因為日俄戰爭的時間點(1904年)恰好是自動武器出現之後,兩個工業化國家之間的第一次正經交戰。

馬克沁雖然1884年就出了,但是在日俄戰爭之前,列強之間並沒有拿著玩意打出一場相對當時而言的現代化戰爭。撐死了也就是欺負下祖魯土著之類的,這種有代差的、碾壓性、而且規模較小的戰鬥並沒有代表性。


而日俄戰爭雙方都具備現代化的作戰裝備和能力,規模也足夠大。此時的馬克沁加上塹壕、鐵絲網形成的堅固陣地讓扎堆的步兵成了送人頭的行為,可以說是一戰的形態預演。

簡單的說,馬克沁在日俄戰爭是第一次如此規模的投入一場正經戰役。而且在當時而言又是自動武器對傳統步兵戰術的一次對撞。結果很明顯,每一次武器裝備的技術革新,都會摧殘一次之前的固有戰術。從後膛吊打前裝、從線膛吊打滑膛,包括後來閃電戰吊打塹壕戰。


瘋狗的輕武


日俄戰爭中,馬克沁機槍能大發神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日俄雙方都沒適應戰壕、工事加機槍的戰術。其實不要說日俄戰爭,即使到了一戰初期,德法等強國也還是沒明白戰壕戰中機槍有多大的威力,結果付出了慘重的損失。

在火槍時代的早期,步槍的火力是很有限的,進攻方最習慣的戰術,就是集中足夠多的兵力,以人海壓倒對方的火力,強行突破對方防線。這一戰術在很長時間裡都非常有效,以至於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隨著武器的發展,這一戰術可能會過時。

1884年馬克沁機槍研製成功,它能在一分鐘裡發射600發子彈,其火力密度是非常驚人的。不過此時各國並沒有認識到機槍會給未來的戰爭帶來多大的改變,很多人還認為只要一發子彈就可以打死敵人,接下來發射那麼多子彈純粹是浪費。所以各國都只裝備了少量的馬克沁機槍或者是類似的產品。

即使當英國人在非洲用馬克沁機槍橫掃非洲土著時,很多也不過是認為非洲土著自身的問題。因此到日俄戰爭爆發時,沒有幾個人考慮過馬克沁機槍到底會帶來什麼,不過日本人很快就能體會到了。

日俄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在金州附近登陸,然後以3個師的兵力向金州南山的俄軍發起進攻,以切斷旅順和遼陽之間的聯繫。

然而南山上的俄軍不僅有著戰壕掩護,而且還裝備了馬克沁機槍。日軍按照操典的要求,對俄軍陣地發起密集衝鋒,結果在馬克沁機槍掃射下傷亡慘重。此戰日軍雖然最終攻克南山,但是傷亡高達4千多人,而俄軍傷亡僅有1100人。日軍傷亡之大,以至於上報時上級都認為多寫了一個0。

此戰以後雙方才初步意識到了機槍其可怕的威力,兩國開始大量購置機槍。

其實早在美國內戰時期,集團衝鋒戰術就受到了挑戰。隨著後膛槍的出現,步槍射速大為加快,進攻方的損失往往大的嚇人。在葛底斯堡戰役時,南軍的皮克特師8000人向北軍陣地發起衝鋒,結果僅僅半小時就傷亡殆盡。而當北軍發起反擊時,幾千人被南軍射殺。

然而人類從歷史中唯一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美國南北戰爭以後,各國並沒有從中吸取任何教訓,集團衝鋒依然被認為是制勝法寶。日俄戰爭的雙方也沒有意識到馬克沁機槍的出現,導致步兵的火力更為強大,單純依靠步兵的集團衝鋒已經不可能實現突破。

不過即使在日俄戰爭之後,各國照樣沒有吸取教訓。在一戰索姆河戰役中,英軍對著德軍陣地發起集團衝鋒,僅4小時就有57470人傷。而在凡爾登之戰,德國一個團在發起進攻僅1小時後,就僅存90人,等於是全軍覆沒了。

直到一個個巨大的數字出現在高級指揮官的桌上,他們那麻木的思維才終於出現了一些變化,不過此時已經有幾十萬條生命隨風而逝。


不沉的經遠


首先就是日軍的戰術實在是過於原始,幾乎就是拿人命去填的,其次就是俄軍的防守十分嚴密,藉助於完善的防禦工事,再結合鐵絲網等障礙物,機槍很容易發揮巨大戰果。

馬克辛機槍在日俄戰爭前開始裝備各國軍隊使用,可以說是在日俄戰爭中才是第一次登上大規模實戰的舞臺。但是當時日軍本身就沿襲的是此前的作戰策略,因此面對這樣的新作戰樣式,一時無法適應,使用的還是此前的戰術戰略,步兵幾乎就是依靠血肉之軀前進的。直到後來由於部隊傷亡實在過於慘重,日軍才開始改變戰術,這才降低了損失。

不過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俄軍的守備極為完善,俄軍當時在旅順修建了極為堅固的要塞防禦工事,並且建立了由地雷、鐵絲網等構成的障礙物,再加上機槍和大量火炮的強大火力,日軍步兵在沒有猛烈火炮支援下進攻,是一定會付出慘痛的傷亡的,所以馬克辛機槍才能取得輝煌的戰果。

而即使是一戰中,雙方士兵很多時候也要面臨和日軍類似的作戰環境,如果沒有猛烈的炮火支援,大量的傷亡是根本無法避免的,只能依靠步兵拿命去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