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上升,35歲的你定期檢查了嗎?

提起高血壓,很多人都覺得“太常見了,血壓高了吃點藥就好了,平時不用怎麼管它”,可這樣的觀點正確嗎?

在最近由中國高血壓聯盟指導、北京醫衛健康公益基金會聯合全國400餘家醫院共同舉行的“知曉您的血壓——早知曉,早達標”公益活動上,北京醫院心內科劉蔚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蔣立新高血壓中心主任蔡軍提醒大家,對高血壓要形成定期監測血壓、“早知曉,早達標、早診斷,早干預” 的健康理念,35歲以後應定期檢查血壓。

答疑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 蔣立新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高血壓中心主任 蔡軍

我國高血壓患者2.7億

我國已進行的六次高血壓患病率調查結果顯示,從1958年的5.1%至2015年的27.9%,高血壓患病率總體呈增高趨勢。中國健康與營養系列調查數據顯示,全國7~17歲兒童高血壓患病率從1993年的10.0%上升到2011年的12.9%,年均增加0.16個百分點。截至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已達2.7億。

但是,高血壓患病率的上升似乎並未引起民眾的足夠重視。我國四次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的調查結果顯示,高血壓知曉率僅從26.3%提高到51.5%。

僅6%患者血壓得到控制

“我國高血壓管理十分令人堪憂,高血壓管理的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蔣立新介紹,2014年開始實施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是我國目前高血壓篩查最大的研究,截至2017年6月,項目累計篩查35歲至75歲城鄉社區居民超過170萬人,其中高血壓檢出率為37%,在檢出的高血壓患者中,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分別為36%,23%,6%。也就是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知道自己血壓高,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不足四分之一,只有6%的患者得到了控制。

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上升,35歲的你定期檢查了嗎?

腦卒中是最主要併發症

蔣立新指出,高血壓最可怕的危害是它所導致的重要臟器的損害——長期高血壓可能引發心臟病、腦卒中、腎功能衰竭、眼底病變甚至失明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

在包括中國13個人群在內的亞太隊列研究中,收縮壓每升高10mmHg,亞洲人群的腦卒中與致死性心肌梗死發生風險分別增加53%與31%。而重度高血壓、終末期腎病的發生率也是正常血壓者的11倍以上,即使血壓在正常高值水平也達1.9倍。

高血壓患者服藥的四大誤區

  • 誤區一:擔心傷腎能不吃就不吃

蔣立新:藥物要經過肝臟或腎臟代謝出體內,但並不會傷肝傷腎。如果患者的肝臟或腎臟已有問題,醫生會根據藥物特點以及患者肝臟和腎臟情況選擇藥物。患者不能因懼怕對肝腎造成損傷而拒絕服藥。

服用高血壓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危害,遠小於不吃高血壓藥引發心梗、腦梗等危害。因此,患者應遵醫囑規律服用降壓藥物,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時,及時告知醫生,調整用藥,避免自行停藥。

  • 誤區二:只有出現症狀才會服藥

蔣立新:高血壓被稱為“無聲殺手”,因為大多數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但是血壓升高,對於心腦血管的危害卻是持續存在的,還是需要積極治療,不能根據症狀有無決定是否服藥。長期平穩降壓是高血壓的治療原則之一,如果一會兒吃藥一會兒不吃,造成血壓大幅度波動,對患者極其不利。

只要吃上藥,沒有症狀就不監測,也是不對的。應以降壓達標為根本,定期監測血壓,及時調整用藥。

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上升,35歲的你定期檢查了嗎?

  • 誤區三:一旦服藥就得終身服藥

蔣立新:高血壓用藥確實是長期的,除非是有明確原因的高血壓(比如腎血管狹窄)。原發性高血壓不可能治癒,終身服藥,將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最大程度降低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就是最好的治療。不過,並不是一天都不能停,比如夏季天氣熱,血管舒張,血壓水平可能適當降低,降壓藥物可以根據血壓水平減量或停用一段時間;冬天寒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時,則要及時增加藥物。

  • 誤區四:短效快速降壓危害健康

蔣立新:有的病人在血壓突然升高時,往往希望服用快速降壓的藥物把血壓降下來,比如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心痛定)。實際上,這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藥物經過舌下靜脈直接吸收入血,血藥濃度迅速增加,可能導致血壓短時間內急劇下降,患者可能會出現腦供血不足等症狀,比如突然暈倒。出現突然的急劇血壓上升,特別是伴有明顯症狀時,應該儘快就醫,自行在家用藥是不安全的。

那麼,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控制血壓呢?專家們還給大家提了幾點建議:

  • 減少鈉鹽攝入,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逐步降至<6g,增加鉀攝入

  • 合理膳食,平衡膳食

  • 控制體重,使BMI<24;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

  • 不吸菸,徹底戒菸,避免被動吸菸

  • 不飲或限制飲酒

  • 增加運動,中等強度;每週4-7次;每次持續30-60分鐘

  • 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理平衡。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