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中廣核40年:從進口鋼筋水泥到自主技術出口老牌核電強國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40年最重大的成果之一,核電近年來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名片,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國之重器”。

過去40年,從0到7000億;從大亞灣核電站的鋼筋水泥都需要進口,到如今“華龍一號”示範工程防城港二期設備國產化率86.7%;從40年前的 “小學生”,到將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出口到老牌核電強國,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已成長為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

談及改革開放四十年最根本的發展經驗,9月27日中廣核副總經理譚建生在“中廣核改革開放40週年故事匯”上表示,就是始終堅持安全發展,沒有安全就沒有中廣核的一切,安全發展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保持基業長青的根本。

中广核40年:从进口钢筋水泥到自主技术出口老牌核电强国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自1978年鄧小平同志宣佈引進法國技術在中國建設大型核電站以來,中廣核走過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核電發展道路。

目前中廣核在運核電機組21臺、在建7臺,已經成長為我國最大、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並打造出了國家名片 “華龍一號”,總資產已近7000億元。

大亞灣核電站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是改革開放的標誌性工程。大亞灣核電站總投資約40億美元,當時我國外匯儲備只有1.67億美元。為解決最困擾的資金問題,大亞灣核電站採用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合資經營”的全新模式。

“大亞灣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不到1%,連大宗的材料,鋼筋水泥都需要進口,僅調試鍋爐是中國生產的。”譚建生介紹,隨著我國核電的規模化發展,核電自主化比例持續上升,從紅沿河1號機組的75%,到陽江核電5、6號機組的85%,再到“華龍一號”示範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我國核電裝備製造業發生了跨越式發展。

從引進國外技術,到使用自主技術成功開啟全球最高端市場,中廣核實現了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華麗轉身。2016年9月29日,中廣核與法國電力集團、英國政府簽署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一攬子協議,實現了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歷史性突破。

英國核電項目包括欣克利角C、賽茲韋爾C、布拉德韋爾B三大項目,其中採用華龍一號的布拉德韋爾B項目擬採用中國自主三代技術“華龍一號”。

譚建生表示,進入英國新建核電領域,意味著中國已從核電技術輸入國,躋身為核電技術輸出國,這背後正是中廣核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所結出的實果。

近十年來,中廣核每年的科研投入佔營業收入的5%左右。近三年,中廣核累計科研投入接近100億元,目前已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7個國家能源研發中心。

大量的研發投入,讓中廣核近年來產生多個重大科研成果,除華龍一號技術外,中廣核研發成功了中國首個核電站“神經中樞”——數字儀控平臺“和睦系統”,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第5個擁有此類技術的國家。目前,已經在9個新建核電項目中應用,實現了從二代到四代核電堆型的全覆蓋,為我國核電建設節約資金近30億元。

此外,中廣核還完成自主先進核燃料組件、離子體處理固廢技術研發,在全球首創電子束處理汙水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並在先進核反應堆、事故容錯燃料等前沿領域積極佈局。

130萬法郎培養“黃金人”

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承載著我國核電高起點起步的使命,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初期,中廣核管理層即確定了 “找最好的教師”、“按世界一流水平培養人才”的方針。

中廣核從一開始就高起點培養核電人才,1989至1990年間,先後分三批送出110多人到國外學習核電技術,平均每人培訓費約130萬法郎,約合一個成年人體重的黃金價值,由此被稱為 “黃金人”。

譚建生表示,“黃金人”的含義並非只代表了鉅額學費,更重要的意義是這批人作為中廣核核電人才的“種子”,很好地發揮了“傳、幫、帶”的作用,建立起了完善的核電建設、運營管理體系,以及與之匹配的核安全文化體系,且創造了世界一流的運營業績。

據悉,目前中廣核21臺在運核電機組安全生產業績持續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在建核電項目安全管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按照國際上衡量核電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指標來看,中廣核2017年20臺在運機組、240項WANO指標中,有177項達到世界前1/4的先進值,比例達到73.8%。在建核電項目現場安全質量綜合評級全部達到國際標杆7級及以上的先進水平。此外,嶺澳核電站1號機組連續安全運行超過4500天,創造了國際同類型機組連續安全運行天數的世界紀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