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近來,一款名叫《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的手遊可能刷爆了你的朋友圈,前兩天還在刷《王者榮耀》戰績與“我與四個野男人的美好邂逅”的朋友們突然都養起了一隻青蛙,中國玩家,跟風,你懂的,不管好玩不好玩,都應該趕緊去下載一個,截圖分享,以免在朋友圈裡顯得不夠合群。


《旅行青蛙》的出品方是日本的一家小廠牌Hit-Point,公司規模也就十來個人,翻看這家公司近年的出品履歷,大都是那種讓您閒著沒事兒點兩下的休閒遊戲,國內有點兒知名度的可能就是一款《貓咪後院》,兼具放置與經營的特徵,玩法總結起來就是玩家不時要在院子裡投放點兒貓糧、玩具什麼的,吸引過路的野貓,知恩圖報的野貓時不時也會留下些小玩意兒作為回禮,而玩家可以用這些回禮去購買更高級的貓糧與玩具,往復循環,以解鎖相冊圖鑑作為玩家遊戲成就的證明。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仔細觀察《旅行青蛙》,核心玩法跟《貓咪後院》也就一個意思,只不過表達方法換成了讓你家蛙崽子帶上食物出門旅行交朋友,在各地記錄與不同小動物互動的寫真,你家崽子交到的朋友不時還會大老遠的回訪你家留下些禮物,更高級的食物與旅行裝備意味著更稀有的寫真與更高端的朋友,你家崽交到的朋友越高端,回訪贈予的禮物也會越豐厚,在“兒行千里母掛憂”的外皮下,《旅行青蛙》事實上是一個玩家為蛙崽子不斷買好吃好穿的【人脈經營】遊戲。

瞧瞧這麼一解釋,這遊戲是不是就不那麼“佛系”了。俗啊。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圍繞《旅行青蛙》收割關注度的幾乎所有評論者,除了“佛系”與“放置”,都忽略了這款遊戲的一個隱藏屬性: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那簡單的兩個場景裡只有那隻“Being there or not”的小青蛙呀,玩家扮演的是什麼呢?

玩家所扮演的,是正對著屏幕的,那個為蛙蛙操碎了心的老母親。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公安部門也忍不住來蹭個熱點

當我們哀嘆中國遊戲人越發難有創造力展現的同時,你不時會驚歎於中國玩家在給自己加戲這事兒上能爆發多少創造力。

通過遊戲引導玩家對於自我的一種虛擬身份產生超強的自我肯定,這是角色扮演的一種究極形態,當玩家進入到這種強自我肯定的角色,不自覺就會開始表現出符合身份設定的行為,並且與身份認同近似的友鄰展開強互動,這就好比你朋友圈裡的那些新晉娃媽,在她生產後的數年裡,你一定會被她不厭其煩的親子互動刷屏,而她的好友圈裡,則一定是娃媽抱團胡曬點讚的大聯歡。

你以為《戀與製作人》的玩家都是被四個野男人的美貌迷住了?不一定,她們可能是被正在跟四個野男人同時曖昧的自己給迷住了。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過往我們在談論“角色扮演”這個遊戲類型的時候,往往是在描述一種“旁觀某個/某些角色去經歷或閱讀一個故事”的過程,很多玩家其實是沒有進入到角色裡面的,而到了頁遊與手遊的時代,遊戲甚至已經不需要提供一個完整而具有吸引力故事給玩家,而是將玩家置入一個培養、成長、進階與互相競爭的數值機器,這類遊戲最純粹的表現形式,就是如今H5平臺上風行的許多”角色扮演+放置“產品。

我們還可以重新思考”沉浸感“這種表達。近年我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VR元年“,為什麼VR技術那麼被看好?因為VR能夠將使用者”置入“到一個封閉的虛擬情境當中去,我們以為這就是最終極的”沉浸感“了,在VR空間裡玩遊戲,玩家一定是”ALL IN“的。然而,真的有那麼多玩家需要,或者說,有大把連續空閒無干擾的時間享受這種”ALL IN“體驗,有嗎?你瞅瞅“玩《魔獸世界》/《英雄聯盟》/《絕地求生》的時候該不該接女朋友的電話?“這種問題,在不同世代間的流轉承繼,應該能發覺”玩家期望更強的沉浸感“這種說法的蹊蹺。

那麼《旅行青蛙》為什麼能夠那麼火爆呢?《旅行青蛙》不需求玩家從時間與空間的維度沉浸於遊戲,但在身份認同的維度上,玩家的整個情感可能是沉浸其中的,變成那個擔憂孩子怎麼半天不回家的老母親,變成那個擔憂孩子怎麼老窩在家裡不出門的老母親,變成那個擔憂我家孩子怎麼都交不到朋友是不是自閉症啊的老母親…

某些老母親可能會進化出一種究極形態:我家蛙崽就是要富養的!不富養崽子出門怎麼交朋友!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她們會消費現實中的真金白銀,迅速將遊戲中的內購商店哄搶一空,給自家蛙蛙的包包裡塞上沉重的行李,對著屏幕唸叨著孩子怎麼不趕快出門溜溜。

於是我們觀察到,《旅行青蛙》這款遊戲在中國區Appstore的暢銷榜已經一路爬升到了TOP30的級別,這通常意味著遊戲開發者一天通過這款遊戲已經能夠獲取數百萬的營收,你也許能夠想象Hit-Point那間小屋子裡面對飛來橫財意外驚喜卻又有些哭笑不得的歡樂。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在《旅行青蛙》裡養個蛙崽子,到底是比現實裡啪啪啪造個娃子養起來要經濟實惠多了,提前讓玩家體驗老母親的揪心,”突然理解了我媽的嘮叨“,一個小小的手遊要是能讓你領會親子間的大道理,氪進去多少人民幣似乎都挺值得的。

那麼《旅行青蛙》究竟能在中國火多久呢?

天問啊。不都說了嗎,蛙媽媽們可能前兩天還在跟四個野男人眉來眼去,這就為個崽子鬧分手了,誰知道什麼時候又要見異思遷。

但是我們可以輕易得出一個結論:你為《旅行青蛙》花的錢越多,你與這隻蛙蛙的緣分可能就越短。

《旅行青蛙》本身到底還是一個以圖鑑收集作為成就記錄的遊戲,當玩家靠高級食品與高級裝備加速讓蛙蛙與所有小動物交到了朋友,遊覽過所有可能到達的名勝,圖鑑填滿的那一刻就是玩家失去遊戲目標的開始。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而在中國,任何被突然引爆的社交話題同樣也是會速朽的,當圍繞蛙蛙創造的那些同人不再那麼頻繁新奇而令人著迷,你的注意力可能就會迅速流向朋友圈的下一個爆點,漸漸的不再關心自家蛙蛙到底多久沒回過家,自然也就任由池塘裡的三葉草瘋長卻再不收割。

在日本市場,儘管《旅行青蛙》自12月初上線以來始終有著穩定的日常下載量,但遊戲的營收表現卻從來沒怎麼”爆發“過,《旅行青蛙》的定位當真是一個”陪伴“式的角色扮演場景,設計者期望玩家滿足於工作課業閒暇之餘掏出手機三分鐘,割一割三葉草,幫開發商每天看一段廣告,享受自家蛙蛙極其偶爾可能帶回來的驚喜,分享到自己的Facebook或是Twitter,蛙蛙也許能夠成為你壓抑生活中的長久陪伴。

關於《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誤解了些什麼

中國的老媽子們呢,普遍性子更急躁,是要讓自家的蛙崽子趕上朋友圈的風口的,”我家蛙崽子怎麼能沒有SSR級寫真呢“,因此你在朋友圈裡看到蛙蛙時看到的往往不是”蛙蛙的陪伴“,而是”空巢老媽子的焦慮“。

當你看到中國的家長們焦急的為年幼的孩子報上各種天才早教興趣班,不計成本為孩子報團輸出到海外遊學,他們其實也在玩《旅行青蛙》。當中國家長的消費能力高到一定程度,他們樂意讓孩子早早脫離自己的陪伴,孤獨的在”自由世界“裡經營高端朋友圈,不時給自己發回與各種塑像、鐵塔、高樓與金髮碧眼的異邦人合影的寫真。

《旅行青蛙》不是一個佛系遊戲,《旅行青蛙》背後有著很明晰的經營邏輯與營收變現預期,好遊戲就是要讓開發者過上體面的小康生活的。

即使《旅行青蛙》是一個佛系遊戲,中國哪兒來的什麼佛系玩家呀,焦慮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