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近来,一款名叫《旅行青蛙》(旅かえる)的手游可能刷爆了你的朋友圈,前两天还在刷《王者荣耀》战绩与“我与四个野男人的美好邂逅”的朋友们突然都养起了一只青蛙,中国玩家,跟风,你懂的,不管好玩不好玩,都应该赶紧去下载一个,截图分享,以免在朋友圈里显得不够合群。


《旅行青蛙》的出品方是日本的一家小厂牌Hit-Point,公司规模也就十来个人,翻看这家公司近年的出品履历,大都是那种让您闲着没事儿点两下的休闲游戏,国内有点儿知名度的可能就是一款《猫咪后院》,兼具放置与经营的特征,玩法总结起来就是玩家不时要在院子里投放点儿猫粮、玩具什么的,吸引过路的野猫,知恩图报的野猫时不时也会留下些小玩意儿作为回礼,而玩家可以用这些回礼去购买更高级的猫粮与玩具,往复循环,以解锁相册图鉴作为玩家游戏成就的证明。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仔细观察《旅行青蛙》,核心玩法跟《猫咪后院》也就一个意思,只不过表达方法换成了让你家蛙崽子带上食物出门旅行交朋友,在各地记录与不同小动物互动的写真,你家崽子交到的朋友不时还会大老远的回访你家留下些礼物,更高级的食物与旅行装备意味着更稀有的写真与更高端的朋友,你家崽交到的朋友越高端,回访赠予的礼物也会越丰厚,在“儿行千里母挂忧”的外皮下,《旅行青蛙》事实上是一个玩家为蛙崽子不断买好吃好穿的【人脉经营】游戏。

瞧瞧这么一解释,这游戏是不是就不那么“佛系”了。俗啊。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围绕《旅行青蛙》收割关注度的几乎所有评论者,除了“佛系”与“放置”,都忽略了这款游戏的一个隐藏属性: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可那简单的两个场景里只有那只“Being there or not”的小青蛙呀,玩家扮演的是什么呢?

玩家所扮演的,是正对着屏幕的,那个为蛙蛙操碎了心的老母亲。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公安部门也忍不住来蹭个热点

当我们哀叹中国游戏人越发难有创造力展现的同时,你不时会惊叹于中国玩家在给自己加戏这事儿上能爆发多少创造力。

通过游戏引导玩家对于自我的一种虚拟身份产生超强的自我肯定,这是角色扮演的一种究极形态,当玩家进入到这种强自我肯定的角色,不自觉就会开始表现出符合身份设定的行为,并且与身份认同近似的友邻展开强互动,这就好比你朋友圈里的那些新晋娃妈,在她生产后的数年里,你一定会被她不厌其烦的亲子互动刷屏,而她的好友圈里,则一定是娃妈抱团胡晒点赞的大联欢。

你以为《恋与制作人》的玩家都是被四个野男人的美貌迷住了?不一定,她们可能是被正在跟四个野男人同时暧昧的自己给迷住了。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过往我们在谈论“角色扮演”这个游戏类型的时候,往往是在描述一种“旁观某个/某些角色去经历或阅读一个故事”的过程,很多玩家其实是没有进入到角色里面的,而到了页游与手游的时代,游戏甚至已经不需要提供一个完整而具有吸引力故事给玩家,而是将玩家置入一个培养、成长、进阶与互相竞争的数值机器,这类游戏最纯粹的表现形式,就是如今H5平台上风行的许多”角色扮演+放置“产品。

我们还可以重新思考”沉浸感“这种表达。近年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VR元年“,为什么VR技术那么被看好?因为VR能够将使用者”置入“到一个封闭的虚拟情境当中去,我们以为这就是最终极的”沉浸感“了,在VR空间里玩游戏,玩家一定是”ALL IN“的。然而,真的有那么多玩家需要,或者说,有大把连续空闲无干扰的时间享受这种”ALL IN“体验,有吗?你瞅瞅“玩《魔兽世界》/《英雄联盟》/《绝地求生》的时候该不该接女朋友的电话?“这种问题,在不同世代间的流转承继,应该能发觉”玩家期望更强的沉浸感“这种说法的蹊跷。

那么《旅行青蛙》为什么能够那么火爆呢?《旅行青蛙》不需求玩家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沉浸于游戏,但在身份认同的维度上,玩家的整个情感可能是沉浸其中的,变成那个担忧孩子怎么半天不回家的老母亲,变成那个担忧孩子怎么老窝在家里不出门的老母亲,变成那个担忧我家孩子怎么都交不到朋友是不是自闭症啊的老母亲…

某些老母亲可能会进化出一种究极形态:我家蛙崽就是要富养的!不富养崽子出门怎么交朋友!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她们会消费现实中的真金白银,迅速将游戏中的内购商店哄抢一空,给自家蛙蛙的包包里塞上沉重的行李,对着屏幕念叨着孩子怎么不赶快出门溜溜。

于是我们观察到,《旅行青蛙》这款游戏在中国区Appstore的畅销榜已经一路爬升到了TOP30的级别,这通常意味着游戏开发者一天通过这款游戏已经能够获取数百万的营收,你也许能够想象Hit-Point那间小屋子里面对飞来横财意外惊喜却又有些哭笑不得的欢乐。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在《旅行青蛙》里养个蛙崽子,到底是比现实里啪啪啪造个娃子养起来要经济实惠多了,提前让玩家体验老母亲的揪心,”突然理解了我妈的唠叨“,一个小小的手游要是能让你领会亲子间的大道理,氪进去多少人民币似乎都挺值得的。

那么《旅行青蛙》究竟能在中国火多久呢?

天问啊。不都说了吗,蛙妈妈们可能前两天还在跟四个野男人眉来眼去,这就为个崽子闹分手了,谁知道什么时候又要见异思迁。

但是我们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你为《旅行青蛙》花的钱越多,你与这只蛙蛙的缘分可能就越短。

《旅行青蛙》本身到底还是一个以图鉴收集作为成就记录的游戏,当玩家靠高级食品与高级装备加速让蛙蛙与所有小动物交到了朋友,游览过所有可能到达的名胜,图鉴填满的那一刻就是玩家失去游戏目标的开始。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而在中国,任何被突然引爆的社交话题同样也是会速朽的,当围绕蛙蛙创造的那些同人不再那么频繁新奇而令人着迷,你的注意力可能就会迅速流向朋友圈的下一个爆点,渐渐的不再关心自家蛙蛙到底多久没回过家,自然也就任由池塘里的三叶草疯长却再不收割。

在日本市场,尽管《旅行青蛙》自12月初上线以来始终有着稳定的日常下载量,但游戏的营收表现却从来没怎么”爆发“过,《旅行青蛙》的定位当真是一个”陪伴“式的角色扮演场景,设计者期望玩家满足于工作课业闲暇之余掏出手机三分钟,割一割三叶草,帮开发商每天看一段广告,享受自家蛙蛙极其偶尔可能带回来的惊喜,分享到自己的Facebook或是Twitter,蛙蛙也许能够成为你压抑生活中的长久陪伴。

关于《旅行青蛙》大家可能都误解了些什么

中国的老妈子们呢,普遍性子更急躁,是要让自家的蛙崽子赶上朋友圈的风口的,”我家蛙崽子怎么能没有SSR级写真呢“,因此你在朋友圈里看到蛙蛙时看到的往往不是”蛙蛙的陪伴“,而是”空巢老妈子的焦虑“。

当你看到中国的家长们焦急的为年幼的孩子报上各种天才早教兴趣班,不计成本为孩子报团输出到海外游学,他们其实也在玩《旅行青蛙》。当中国家长的消费能力高到一定程度,他们乐意让孩子早早脱离自己的陪伴,孤独的在”自由世界“里经营高端朋友圈,不时给自己发回与各种塑像、铁塔、高楼与金发碧眼的异邦人合影的写真。

《旅行青蛙》不是一个佛系游戏,《旅行青蛙》背后有着很明晰的经营逻辑与营收变现预期,好游戏就是要让开发者过上体面的小康生活的。

即使《旅行青蛙》是一个佛系游戏,中国哪儿来的什么佛系玩家呀,焦虑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