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他的电影总是看哭观众,他从不批判社会,但一直在给社会上课

法国当地时间2018年5月19日,第71届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大奖颁给了日本影片《小偷家族》。这是日本电影第五次获此殊荣,上一回还是1997年的《鳗鱼》。导演是枝裕和成为继衣笠贞之助、黑泽明、今村昌平之后,史上第四位摘得金棕榈的日本导演。

55岁的是枝裕和早就是戛纳的常客,他保持着日本式的含蓄,在领奖时表示“我的腿在发抖”。影迷们则在这部最新获奖作品中看到了熟悉的一切:失序的社会,失格的个体,无人知晓的孩子。贫贱卑微、罪行累累、心怀创痛的人们却要藏起悲伤,珍惜平淡中的细碎美好,重组超越血缘的家庭,用亲情的牵绊维系,彼此扶持努力生活下去。

从电视人转为电影人,是枝裕和被视为“社会派”导演。但他对社会问题只关注不批判,深入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和人性情感才是重心。2001年的《距离》取材自1995年轰动世界、创伤日本的“奥姆真理教”事件。故事讲述事发三年后,四名邪教成员的亲属来到教团旧址祭祀自杀的亲人,在林中木屋里回忆点滴过往。影片没有评判,只是在记忆闪回中拼凑起这些迷惘的人是如何被蛊惑。大众和真实的罪犯之间隔着距离,即使是亲人之间,对彼此的了解也很少。

《距离》情节缓慢又跳跃,叙事晦涩,实验性很强,虽然入围戛纳但是评价不佳。2004年的《无人知晓》同样取材自真实社会新闻“东京西巢鸭弃子事件”。单身母亲抛弃了年幼的子女,孩子死去藏在衣柜里直到腐烂才被警察发现。是枝裕和无意抨击社会的漠视、成人的失职。他设想“为什么大儿子没有抛下弟弟妹妹,而是承担着照顾他们的责任呢?孩子们应该从母亲那里感受过温暖”。

他的电影总是看哭观众,他从不批判社会,但一直在给社会上课

影片漂清了现实的血色,用细腻而克制的镜语,渲染温情中的淡淡感伤。长子理解母亲的不易,在她走后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照顾弟妹的重担。艰难的生活中也有美好,孩子们一起吃泡面、画画、在阳台上种花草。不去报警是因为“那样我们四人就不能在一起了”。孩子纯真忧郁的眼眸感动了无数人,影片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主演柳乐优弥荣获史上最年轻的戛纳影帝,成为奠定是枝裕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作品。

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冷漠的社会和缺席的父亲一体。那些被抛弃的孩子身后总有一个出轨、失职、疏离的父亲。谈及父亲,是枝会说道“没有太多存在感”。日本战败后,子一代对罪行累累的父辈和他们的价值观采取逃避、否定的态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重建又造成“战后不归”的父亲,子女成长由母亲承担。是枝的父亲生在日据时代的台湾,曾应召入伍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后被流放西伯利亚劳动改造。是枝总会避谈这些,只说“侯孝贤在精神上就像我的父亲一样”。以及“我们这一代生活在父权崩坏的时代,我反而觉得没有父权更好,以母亲为中心比较平和。”

“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2001年是枝的父亲去世,2008年母亲也去世了。怀着“没有为母亲做任何事而悔恨不已”的心情,他一边回忆母亲,一边写剧本,完全以个人生活为摹本的《步履不停》诞生了。影片还有个译名叫《横山家之味》,显然是致敬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对外界把自己和小津相提并论,是枝一度很苦恼,他自认为受电视业和侯孝贤影响更多。但人到中年的他从社会转到了家庭,回归了经典的日本家庭伦理剧。

他的电影总是看哭观众,他从不批判社会,但一直在给社会上课

电影《步履不停》剧照,该片讲述横山家的长子因救人而亡,每年忌日这天在外的子女都会回到父母家相聚的故事

《步履不停》讲述了横山家的长子因救人而亡,每年忌日这天在外的子女都会回到父母家。如是枝所言,“这部电影除了细节别无他物,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树木希林饰演的老妈作为团结家庭的中心人物,既隐忍、承担,又有小市民的精明和刻薄。生活的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复杂暧昧的人性,琐碎的细节汇成了情感的洪流。影片最后,是枝借主演阿部宽之口说道,在那次相聚后,“三年后爸爸死了,我没有和他一起看过一场足球赛。妈妈也很快走了。我也没有开车载过她。”时过境迁之后,那些当时毫不在意的小细节总让我们耿耿于怀,一想起来就撞开了记忆的阀门,让泪水夺眶而出。这部个人又本土的影片出乎意料地在国内外都收获了极大好评。

2011年的《奇迹》依旧是熟悉的儿童题材,比起《无人知晓》的淡淡愁郁,更加童真和明朗。影片本是为配合九州新干线开通的“命题作文”,但是枝裕和没有拍成铁路宣传观光片。男孩航一的爸爸是个无所事事玩乐团的,妈妈离开了爸爸和弟弟,带着航一回到了鹿儿岛娘家。航一听同学传言“铁路开通那天,两辆列车交错会爆发巨大能量,诞生奇迹”。就和小伙伴们去列车交汇点许愿,希望父母和好,家人团圆。但在两车交汇的那一刻,他想起了在鹿儿岛的点滴美好,没有说出愿望,明白了人生没有奇迹,比起纠结于遗憾,不如坦然接受生活。

是枝裕和自己也已经是父亲,他说《奇迹》本是想拍给女儿的,因为拍摄影片有一个月没回家,年幼的女儿竟把他当成陌生人。他把这些经历和思考放进了2013年《如父如子》,影片不再是死亡或缺席的父亲,而是父亲的转变。邀来福山雅治主演,讲述两个条件差异巨大的家庭,互相抱错孩子的故事。片中事业成功而情感冷漠的精英父亲,从刻板冰冷变得慈爱温暖,明白了“对孩子最重要的是陪伴”,“父亲也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工作”,人生不会完美,亲情超越血缘。圆熟的技巧、充沛的情感和明星策略让影片获得66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收获30亿日元票房,超过了是枝裕和之前全部作品的总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