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他的電影總是看哭觀眾,他從不批判社會,但一直在給社會上課

法國當地時間2018年5月19日,第71屆法國戛納電影節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頒給了日本影片《小偷家族》。這是日本電影第五次獲此殊榮,上一回還是1997年的《鰻魚》。導演是枝裕和成為繼衣笠貞之助、黑澤明、今村昌平之後,史上第四位摘得金棕櫚的日本導演。

55歲的是枝裕和早就是戛納的常客,他保持著日本式的含蓄,在領獎時表示“我的腿在發抖”。影迷們則在這部最新獲獎作品中看到了熟悉的一切:失序的社會,失格的個體,無人知曉的孩子。貧賤卑微、罪行累累、心懷創痛的人們卻要藏起悲傷,珍惜平淡中的細碎美好,重組超越血緣的家庭,用親情的牽絆維繫,彼此扶持努力生活下去。

從電視人轉為電影人,是枝裕和被視為“社會派”導演。但他對社會問題只關注不批判,深入普通人的生活體驗和人性情感才是重心。2001年的《距離》取材自1995年轟動世界、創傷日本的“奧姆真理教”事件。故事講述事發三年後,四名邪教成員的親屬來到教團舊址祭祀自殺的親人,在林中木屋裡回憶點滴過往。影片沒有評判,只是在記憶閃回中拼湊起這些迷惘的人是如何被蠱惑。大眾和真實的罪犯之間隔著距離,即使是親人之間,對彼此的瞭解也很少。

《距離》情節緩慢又跳躍,敘事晦澀,實驗性很強,雖然入圍戛納但是評價不佳。2004年的《無人知曉》同樣取材自真實社會新聞“東京西巢鴨棄子事件”。單身母親拋棄了年幼的子女,孩子死去藏在衣櫃裡直到腐爛才被警察發現。是枝裕和無意抨擊社會的漠視、成人的失職。他設想“為什麼大兒子沒有拋下弟弟妹妹,而是承擔著照顧他們的責任呢?孩子們應該從母親那裡感受過溫暖”。

他的電影總是看哭觀眾,他從不批判社會,但一直在給社會上課

影片漂清了現實的血色,用細膩而剋制的鏡語,渲染溫情中的淡淡感傷。長子理解母親的不易,在她走後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照顧弟妹的重擔。艱難的生活中也有美好,孩子們一起吃泡麵、畫畫、在陽臺上種花草。不去報警是因為“那樣我們四人就不能在一起了”。孩子純真憂鬱的眼眸感動了無數人,影片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主演柳樂優彌榮獲史上最年輕的戛納影帝,成為奠定是枝裕和國際地位的重要作品。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冷漠的社會和缺席的父親一體。那些被拋棄的孩子身後總有一個出軌、失職、疏離的父親。談及父親,是枝會說道“沒有太多存在感”。日本戰敗後,子一代對罪行累累的父輩和他們的價值觀採取逃避、否定的態度。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經濟重建又造成“戰後不歸”的父親,子女成長由母親承擔。是枝的父親生在日據時代的臺灣,曾應召入伍來到中國東北,日本戰敗後被流放西伯利亞勞動改造。是枝總會避談這些,只說“侯孝賢在精神上就像我的父親一樣”。以及“我們這一代生活在父權崩壞的時代,我反而覺得沒有父權更好,以母親為中心比較平和。”

“細枝末節累加起來即是生活”2001年是枝的父親去世,2008年母親也去世了。懷著“沒有為母親做任何事而悔恨不已”的心情,他一邊回憶母親,一邊寫劇本,完全以個人生活為摹本的《步履不停》誕生了。影片還有個譯名叫《橫山家之味》,顯然是致敬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魚之味》。對外界把自己和小津相提並論,是枝一度很苦惱,他自認為受電視業和侯孝賢影響更多。但人到中年的他從社會轉到了家庭,迴歸了經典的日本家庭倫理劇。

他的電影總是看哭觀眾,他從不批判社會,但一直在給社會上課

電影《步履不停》劇照,該片講述橫山家的長子因救人而亡,每年忌日這天在外的子女都會回到父母家相聚的故事

《步履不停》講述了橫山家的長子因救人而亡,每年忌日這天在外的子女都會回到父母家。如是枝所言,“這部電影除了細節別無他物,細枝末節累加起來即是生活”。樹木希林飾演的老媽作為團結家庭的中心人物,既隱忍、承擔,又有小市民的精明和刻薄。生活的平靜表面下暗流湧動,複雜曖昧的人性,瑣碎的細節匯成了情感的洪流。影片最後,是枝借主演阿部寬之口說道,在那次相聚後,“三年後爸爸死了,我沒有和他一起看過一場足球賽。媽媽也很快走了。我也沒有開車載過她。”時過境遷之後,那些當時毫不在意的小細節總讓我們耿耿於懷,一想起來就撞開了記憶的閥門,讓淚水奪眶而出。這部個人又本土的影片出乎意料地在國內外都收穫了極大好評。

2011年的《奇蹟》依舊是熟悉的兒童題材,比起《無人知曉》的淡淡愁鬱,更加童真和明朗。影片本是為配合九州新幹線開通的“命題作文”,但是枝裕和沒有拍成鐵路宣傳觀光片。男孩航一的爸爸是個無所事事玩樂團的,媽媽離開了爸爸和弟弟,帶著航一回到了鹿兒島孃家。航一聽同學傳言“鐵路開通那天,兩輛列車交錯會爆發巨大能量,誕生奇蹟”。就和小夥伴們去列車交匯點許願,希望父母和好,家人團圓。但在兩車交匯的那一刻,他想起了在鹿兒島的點滴美好,沒有說出願望,明白了人生沒有奇蹟,比起糾結於遺憾,不如坦然接受生活。

是枝裕和自己也已經是父親,他說《奇蹟》本是想拍給女兒的,因為拍攝影片有一個月沒回家,年幼的女兒竟把他當成陌生人。他把這些經歷和思考放進了2013年《如父如子》,影片不再是死亡或缺席的父親,而是父親的轉變。邀來福山雅治主演,講述兩個條件差異巨大的家庭,互相抱錯孩子的故事。片中事業成功而情感冷漠的精英父親,從刻板冰冷變得慈愛溫暖,明白了“對孩子最重要的是陪伴”,“父親也是無人可以取代的工作”,人生不會完美,親情超越血緣。圓熟的技巧、充沛的情感和明星策略讓影片獲得66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收穫30億日元票房,超過了是枝裕和之前全部作品的總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