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農夫也瘋狂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八十不訪友。”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諺語,都說古諺語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比如“長十月,短五月,不長不短二八月”,“草若無心不發芽,人若無心不發達”,“槽裡無食豬拱豬,分贓不均狗咬狗”等都是古人通過社會經驗所總結出來的諺語,流傳至今。

古人壽命極低,有些古諺語已經不合時宜。

“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這兩句話是指人在步入老年以後,沒有必要做長遠打算,不要消耗自己所剩無多的時間去做一些對自己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五十不造屋,意思是過了五十歲以後,就不要蓋房子了,因為蓋房子是一件將錢財耗盡的人生的大事,等你把房子蓋好了,不見得你有命去好好享受;而六十不種樹,也是同樣的意思,過了六十歲以後,就不要去種樹木了,由於樹木成材時間非常長,固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說法,所以六十歲以後再種樹,有可能你不能親眼看見樹木長成參天大樹的景象。

當然不是所有的古代俗語放在現代還能適用,古代生產力低下,生活艱苦,對疾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等,古人的壽命一般都不是很長,封建社會時期的平均壽命只有37歲,而一般人40歲以後就稱老,例如蘇軾在《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就寫到“老夫聊發少年狂”。而現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醫療技術的發達,國民的平均壽命在2015年達到76歲。所以五十歲還正值壯年,都還在工作崗位奮鬥拼搏,國家也根據人們的壽命不斷提高,提出了延遲退休,讓老人在工作崗位上依舊發光發熱。

清朝曾廷枚在《古諺閒譚.種樹諺》中就對這個諺語就講訴了他的觀點“古諺語講: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章申公的父親俞七十歲高齡了。老人在宴席上吃到了很甜的柑,便把柑的核種植下來希望日後能常有柑品嚐。但在座的客人們暗中譏笑,認為不到十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吃到柑的,認為俞年事已高恐怕來不及吃了。後來俞吃柑吃了十年才去世”人們認為年齡大了,就應該安逸的生活,這種只從經驗出發作出的判斷是錯誤的,嘲笑他人反而成了自己可笑。

人活著就要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不能拘泥於年齡的限制,做到不辜負人生時光,創造價值,享受生活。(二)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右上方紅色“關注”點一點,更多農村農事、惠農政策早知曉。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對於這句話的理解,要放在以前那個醫術不發達、平均壽命不太長的特殊環境下來理解:

一層意思:年紀大了,人老了

修房,大家都知道是一件重體力活,而且,一般家庭都沒有經濟實力將自家的房屋建造工程跟今天一樣都外包給工程隊,是需要全家齊上陣、共同努力才能辦到的。加之,在以前,由於人們生活比較貧困,吃的東西“油水”較少,營養跟不上,而又處於長期重體力勞動、超負荷勞作的狀態,容易較早老去,五六十歲就算是“老年人”了,所以不適應再幹諸如修房種樹之類的重體力活了。

二層意思:該為自己養老著想了

房子,在我國人眼中,自古以來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當然,所需要花費的錢財也就不會少了;種樹,是一件福澤萬代的好事,但是,需要投入的精力是非常多的,修剪、澆水、培土、增肥,往往需要持續好多年,所以,這句話是說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考慮,將更多的錢財用在自己的養老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想想自己的晚年生活該怎樣度過了。

三層意思:到了讓位的時候了

對一個家庭而言,“掌櫃的”是一家之主,作用很是巨大,通常都是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孫子。而修房是一家子人的大事,需要“掌櫃的”來定奪建設規模怎麼樣、房屋樣式如何做等等。所以,這句話也是說“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該為自己的兒子等後代讓位、移交權力了”,也是一種培養兒子、傳承文化的方式,讓自己的兒子、未來這個家的“掌櫃的”歷經風雨、早日成熟。

關於這句農村老話,您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歡迎關注“農策分析”,您的關注、閱讀、點贊、評論、轉發、分享,是筆者解答更多農業問題、解讀更多涉農政策、詮釋更多農村現象的動力。謝謝!


農策分析


東地區流傳了很多俗語,這些都是古人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總結出來的一些樸素的規律性認知。其中很多都是非常有哲理的,所謂話糙理不糙。

五十不造屋

以前,人類的平均壽命比較短,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到了五十歲已經屬於比較高壽的年紀。因為從正常的繁衍生息的角度來說,男人在二十歲左右結婚生孩子,然後將其撫養長大成人,到了四十歲左右,孩子也到了20歲,又可以結婚生子,他的義務和責任就算結束了,可以考慮頤養天年。

在農村地區蓋房子,大部分事情和材料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而到了50歲人的精力體力都跟不上這種高強度的勞動。在五十歲左右蓋房子的話,很容易將身體累垮。另外蓋房子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本來這些錢才可能是自己養老的,如果拿來蓋房子,以後經濟上陷入貧困,而身體又大不如從前,可能就會陷入老無所依的境地。

所以一般在農村地區上了年紀的人,是不會自己蓋房子的,而且也沒有必要。

六十不種樹

在以前的農村地區能活到60歲,就已經非常幸運了。與此同時也宣告自己離死亡越來越近。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是由當時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所決定的。

所以到了60歲的時候,人的體力已經大不如從前。而上山種樹本來就是一件高強度的體力活,需要開挖土地,需要澆灌,需要修枝,需要養護。這些工作,上了年紀的人是做不下來的。更關鍵的是,十年樹木。也就是說樹木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和一定的年限,而老年人可能往往等不到收穫樹木的收益,就已經離開人世。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從事這樣高投入低迴報的工作了。

以上就是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這兩句俗語的通俗解釋。當然現在的醫療條件和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50歲和60歲正值人生的黃金年齡的尾巴上,仍然是大有可為的年紀。這從一方面反映了現代生活比過去好了很多,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和平年代裡的幸福生活。


止茶


對於這個問題,50不造屋,60不種樹。這句話大家可能在農村裡面經常能夠聽得到。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說50歲就不要蓋房子?如果到了60歲就不要去種樹了呢?

今天我們和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個農村裡面經過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俗語。

50歲不蓋房子。

其實在農村裡面蓋房子是人生大事。那在我們農村裡面,平均來說,大概在多少歲之後就開始蓋房子了呢?

在農村裡面有這麼一句俗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那這一句所以到底和這個50歲不在蓋房子有什麼樣的掛鉤呢。

其實能不能在三十而立。這個年齡來說,30歲那麼就要開始走向經濟獨立的這個年齡。所以在農村裡面大多數人蓋房子,都是30歲到40歲中間,這一段時間需要去蓋的,修房子是最為合理的。

那麼50歲不蓋房子,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我們都知道,蓋房子需要花費鉅額,也要花上很多精力去做的。

因為花很多錢,有的那蓋個房子有可能去借貸,那麼人到了50歲,這個身體狀況就沒有那麼好了,所以如果花了這個巨大的話費,把錢都用在了蓋房子上面,他們以後的生活可能會過得比較困難。

所以在農村裡面基本上,都是在40歲以前蓋房子,到50歲之後帶房子的,多半是為了幫自己的兒子蓋房子。

60不種樹

在農村裡面到了60歲的人,難道不能夠種樹嗎?很多人都在看得到農村裡面,把現在做這個農業,做種植業來說,很多人請到農村裡面的這些臨時工去幫忙幹活的,基本上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去幫忙幹活。

因為年輕的多半都不在農村裡面,所以,請到這些工人基本上都是60歲左右的。

這句話其實不是說人到了60歲就不能夠種樹了,其實說的是,如果在農村裡面已經到了60歲,那麼我們選擇的行業就不要選擇在種植果樹上面。

因為人到了60歲,根據古代的平均年齡來算,60歲了,已經是一個老年人的狀態。那麼如果你到這個狀態,還去種植果樹,那麼果樹呢?他種植下去還要等上幾年才可以收穫。

那根據,這種條件和經驗來說,到了幾年之後,能否得到這個很好的收益,還是不能夠確定的。

所以在農村裡面很多人說,到了60歲就不要自己去,搞這些種植,因為做的不僅辛苦,而且,能不能得到好的收穫,還很難確定。

大家認為是不是這樣子解釋呢。


農人莫小道


農村俗語,是古時候勞動人民在特定的生活環境和時代下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有些具有深刻的意義,而有些則隨著時代的發展,未免顯得落後與消極。

今天的這句“五十不造屋,六十不栽樹”意思淺顯易懂,無需多加解釋,相信大家都能明白。

然而有書君卻覺得,這句話所傳遞的思想已不能為今人苟同。

在古時候,因為生活條件較差,人們的平均壽命也會相對短很多。

古人認為,人生七十古來稀。那麼他們覺得,年過五十,已經是日落西山,正逐漸走在下坡路上了,又何必太折騰呢?

先來說下,為何“五十不造屋”?

詩聖杜甫曾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看來,無論哪個年代,無論是今人還是古人,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房子,該是大部分人一生的夢想。

可房價之高,卻不得不讓人感嘆,居之不易呀。

在農村,要想建造房子,除了要有一定的經濟積蓄外,很多事情還得親力親為。

比如準備材料,聯繫工匠,監督工程,哪一件不是勞心勞力的事情?

而且,大部分農村人為了省錢,主家還要親自參與其中,做個小工,打個下手等等。

如此,等房子蓋成了,人也憔悴不少。輕則常感疲憊不堪,重則累病累垮。

而且大半輩子的積蓄花光不說,有可能還會欠下許多外債。由此想來,房子造好後,能安心享受的日子又還剩多少呢?

倘若這家兒子多的話,還有可能因為房子分配問題而產生矛盾,甚至造成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的惡果。

這更是違背了造房子的初衷,與頤養天年的願望背道而馳。

所以說,人過50,就不要再考慮造房子了。

“六十不種樹”,所要表達的道理也差不多。

我們都知道,種樹是個體力活,而產出卻是個漫長的過程。

都說十年樹木,要讓樹長成有用之材,有所收益時,或許種樹人已不在人世了。

如果種的是果樹的話,因為在以前的社會沒有嫁接技術,一棵樹從種下到開花、結果,其過程更是相當的漫長。

在生長的過程中,必須持續不斷地付出,如澆水,施肥,剪枝,除蟲等。這個週期要投入的除了體力外,還有經濟上的付出。

所以古人覺得,上了年紀,做這兩樣事情太過勞心勞力,得不償失,故不建議嘗試。

但這句話,從當下角度來看,未免太過消極、怠惰了。

一則,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國人的平均壽命在不斷的延長。在我們看來,五、六十歲的年齡,正是人生經驗、閱歷最豐富的時期,人生還有長長的路要走,一下子進入退休狀態,未免有些可惜。

二則,我們相信人生是個不斷奮鬥的過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命不止,自當奮鬥不息。如此,生命才會更有意義。

原紅塔集團董事長褚時健在74歲時,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他與妻子一起,承包了荒山開始種橙子。

從一開始的門外漢,學習、摸索著前行。這期間,他遇到了許多技術上的難題。

為了很好地克服,他甚至半夜還在研究專業書籍,尋找解決的方法。終於,慢慢找到了種橙子的竅門,讓甘甜爽口的碩果掛滿枝頭。

而87歲高齡的褚時健不但掌握了種橙子的訣竅,對互聯網的認知和學習也絲毫不遜於年輕人。他利用網絡銷售渠道,讓褚橙在全國範圍內供不應求。

褚老說:“我80多歲了還在摸爬滾打,年輕人你們急什麼。”

的確,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看到了活到老、幹到老的勁頭。誰又能說“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是理所當然的呢?

所以,有書君認為,農村俗語也應該與時俱進。對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言論,姑且聽之就好。不知諸位認為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古人在對待自己命運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宿命論”的觀點,認為人到了一定年齡階段就有相應的目標,同時也應該斷了一些念想。例如相對理想的人生狀態是孔子一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而一般人則相對現實一些,如老話說的“二十望妻,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六十望棺材”,古人的壽命都較短,五六十歲的算是高壽了,而七十歲以上的則是“古來稀”,所以囿於壽命的限制,他們認為有些事情也是不可為的,就像題主說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當然後面還有一句是說“七十不製衣”。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較為悲觀的宿命論,認為五十歲建了房子是不現實的,因為住不了幾年了,或是經濟上不允許;到了六十歲不應該種果樹了,因為果子還沒結,人可能已經就沒了;到了七十歲不應該做新衣服了,因為穿不了幾天了。

當然這種觀點是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理念的,即便是“生命還有三天”,在樂觀者那裡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民國畫家吳昌碩四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畫畫,依然能培養出齊白石、張大千等13個畫匠名徒,所以不要相信“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這種自我設限的宿命論,活在當下才能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快來關注、點贊吧!


大鄉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的三農問題!

這句俗語的意思,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農村到了五十歲就不用造房子了,到了六十歲就不用種樹了。暗指在農村,人進入老年後不必作長遠打算。


為什麼呢?

因為在農村,過去人們由於生活條件差,營養跟不上,幹活又辛苦,大部分農民的身體都不太好。五十歲以上就算完成任務了,六十歲就算高齡了。

到了這種年齡,他們也就沒什麼想法了,認為造房子身體吃不消,又住不了幾年;種樹就更看不到了,十年種樹,百年樹人!

說實話,我覺得以前的農村老人挺悲劇的,包括自己的爺爺奶奶,辛辛苦苦一輩子,什麼苦都吃過,可是什麼福都沒享到!

辛苦幹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把兒女養大了,自己卻又活不了幾年了。有的辛苦了一輩子,卻根本沒給兒女留下什麼,還是帶著遺憾走的。

所以現在真的是好年景,條件好的老人60歲還是很年輕的,子孫同堂,真的是安享晚年!

你們怎麼看?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歡迎留言評論,同意我的觀點,請點擊關注,多多支持!)


小俞傳播


這句俗語從字面上理解還是比較簡單的,50歲以上的人最好不要建造房屋,這樣會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沒有保證,在六十歲的時候不要種植樹木,這樣操勞到老也享受不了豐收的碩果。但這句俗語的時代侷限性比較強,現在已經不適應了。那麼“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怎麼理解呢?

五十不造屋

在過去農村的房屋多數都是茅草房,且房屋都是自家人用雙手建造起來的。建設一處房屋自然也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同時也要耗費大量的體力。都說五十知天命,這時候農民已經步入老年生活,這時候建造房屋只會讓身體的損傷更大。所以很多農民在50歲建造房屋,很快就會勞累而死。

那時候的農民就算將房屋建造出來,也不能享受太長的時間。但現在卻不同了,一棟樓房的壽命在40年左右,現在人的壽命大大增加 ,50歲還是壯年時期,活到百歲也有很多。

六十不種樹

60歲的時候已經是花甲之年,這時候的老人就要頤養天年了,曾孫可能都已經有了。這時候老人的身體已經泡不到了,栽樹是一個體力活,其中需要耗費很大的體力。同時樹木的生長年限比較高,一般需要幾十年才能夠成材,老人是看不到樹木長大的時候了。當然這句話中目的是為了讓老人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並不是不願給子孫後代謀福利。

都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也要在自己年老的時候享受生活的快樂,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惠農圈


農村有些地區流傳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從字面上很好理解,也就是說老人五十歲以後不要再考慮建造新房,六十歲以後也不要再種樹了。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說呢?那是因為以往醫療保健、經濟條件等等原因,農村老人高壽的極少,大多數老人也就活了六七十歲,上八十歲的已經是高壽了。農村造房事事都要親力親為,是件非常費心費力又費神的事。如果五十歲造房:

一是年齡大了,體力和精力都會不濟,造房的過程中,身體會很吃力,有可能會出現損傷或生病;

二是年齡大了,即使新房造好了也沒幾年好住了,不值得這麼奔波勞累;

三是年齡大了,這時候的積蓄本來應該用來養老的,可是房子一造,積蓄就會花光,甚至還會欠債。而以五十歲之後的年齡,再賺錢怕是很難了,這以後就要過苦日子了。

所以有“五十不造屋”這一告誡。而六十不種樹,也差不多等同此理。

種樹是件很辛苦的事,要想有所收益,就不是一兩棵或者十幾棵能達到的,就得成百上千甚至上萬的種植。種植之後又要進行持續不斷地管理,一步都不能鬆懈,否則樹苗不成活,就血本無歸了。這整個過程不是隨便哪個上六十的老人能承受的。

再者,樹木獲益的週期也比較長,少則幾年,多則十幾數十年,在以往那個老人平均存活年齡只有六七十歲的年代,很有可能樹木沒有成材,種植的老人已不在了。所以,上六十的老人想要靠種樹獲利是不妥當的。

當然,這是特定時代的特定俗語。在如今這個年代,這句俗語怕已是不太適用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老人身體也越來越硬朗,平時也都非常注重健康保健,七八十歲的都不算是高齡了,上百歲的也比比皆是。五十歲後建新房,六十歲後種樹都不在話下。

不過,雖說“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的字面意思和現在社會實際情況有些出入,但它所表現的那種“什麼年齡、什麼時段該幹什麼事就幹什麼事”的深層含義,到哪個年代都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陌上花發現有多人不斷抄襲本人發表於“悟空問答”的文章,幾乎是陌上花寫一篇,就立馬被複制粘貼後署名為自己的帳號發表於百*號等多家平臺,陌上花會一一進行投訴!!!希望剽竊者能適可而止!!!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尊重自己!!!之前已有抄襲的文章,希望能自行刪貼,不要等投訴後被平臺處罰封號!!!


陌上花開且緩歸


農村俗語“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在農村有很多流傳下來的老話,這是源自於我國是,5000年的文明古國,而且多以農耕文明的歷史為主,使得人們的生活相對於比較安定,所以流傳下來很多的關於各方面的民俗諺語。其中有的是關於農業生產的,比如說“頭伏蘿蔔二伏菜”,就說的是在頭伏的時候要種蘿蔔。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則是關於人生哲理的。



一、五十不造屋。

五十不造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農村人到了50歲以後就不要修房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之所以有這個話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平均壽命只有20多歲,甚至在有的的動盪的朝代,人的壽命還不足20歲。所以在古代,人能夠活到50歲已經算是高齡了,這個時候人多活一天都算是多賺一天。所以這個時候修房子的話,就指不定哪天就離開了,有有命修也沒命住。



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古代人營養跟不上,長期吃不飽飯、穿不暖,所以即使能活到50歲,也基本上身體機能衰退的和現在的六七十歲差不多了。以前修房子都是全靠家裡人和親族來幫忙修房子,首先自己得有一把好力氣。而到了五十多歲這個時候修房子的話,自己身體不在年輕力壯,容易給自身造成意外傷害。

二、六十不栽樹。

六十不栽樹這句話的意思說的是古代農村人到了60歲以後就不要栽樹了,這裡栽樹指的是栽果樹。俗話說得好“十年栽樹,百年育人”,在古代的時候,果樹都不像現在是有嫁接技術的,果樹的掛果期都需要很長時間。比方說我們現在常見的核桃樹,在古代沒有嫁接技術的時候至少需要7到8年以上,有的品種甚至需要十幾年才能開始掛果。和民間公認的銀杏樹花果期就更長了,走著“公孫樹”的說法,意思是說爺爺在家銀杏樹,等到孫子的時候才能吃到果。




這兩句話都是民間的老話,在古代應該是很有指導意義的。但是在老張看來,現在已經有些過時了。因為現代的人物質條件好的,基本上能活到五六十歲很常見,再加上現在的果樹都是嫁接品種,秋季移栽,第三年掛果的比比皆是,根本不必像以前一樣等那麼多年。現在的主要考慮的問題是:因為在農村,也沒有土地,讓你隨便去種樹去修房了,所以大家年齡大了的話,如果最好能夠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不給孩子們添負擔,就已經算是最好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