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日本藝術家加山又造?

賞味期限在凌晨akik


黑裸婦 東京銀座OIDA美術館藏

加山又造1927年出生於京都市上京區,可以說是繪畫世家。祖父是畫師,曾學過京都四條派、圓山派,父親是西陣織(京都西陣出產的有名的絲綢)的衣裝圖案師,並經營著作坊。他的父親和弟子們每天在作坊工作著,並且因為工作的需要收集了各種畫集圖冊,他們每天都飽覽各種畫集圖冊,並臨摹。

朱千羽鶴 東京銀座OIDA美術館藏

加山又造13歲進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17歲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戰後不久,加山又造的父親就亡故了,加山又造一邊在東京打工補貼家用,一邊繼續學業。

長城 東京銀座OIDA美術館藏

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之後,依舊師事曾受過指導的山本丘人先生。作品後入選創造美術。1955年28歲時開處女畫展,1958年31歲時參加第2屆古根海姆獎國際美術展,之後經常參加海外的日本畫展。

朦朧

在國內,為革新日本畫,與橫山操、石本正等結成“轟會”,指導多摩美術大學、東京藝術大學等國內大學的晚輩,在與學生的共處過程中也有新的發現。曾經來到中國,在中央美術學院講座,曾在中國中央美術館、英國大英博物館舉行大規模個展。

紅白梅 東京銀座OIDA美術館藏

2003年被授予“文化勳章”,之後身體狀況變差,於2004年4月,在一個櫻花滿開飛舞散去之夜去逝,享年76歲。

濤與鶴 壽 東京銀座OIDA美術館藏

戰後日本畫壇常吹新風,加山又造既學習了傳統繪畫,又具有卓越的技法和非凡的構想力,開創了日本畫的新境界。加山又造的畫風,從早年的古靈精怪的動物畫、到雍容豪華的屏風畫,再到晚年黑白分明的水墨畫,表現多樣,創造豐富。


元和拾一年


加山 又造(1927年9月24日-2004年4月6日),日本畫家、版畫家。1927年出生於京都府,其父是一個西陣織圖案設計師。幼年隨父學畫 。1944年畢業於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現京都市立銅駝美術工芸高等學校),1949年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芸術大學)日本畫科,師事山本丘人。1956年為新制作協會會員,1974年為創畫會成員,1966—1972年為多摩美術大學教授,1989年為東京藝術大學教授。他是當代日本畫家中最富有革新和創造精神的畫家之一。先後嘗試過洞窟壁畫、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手法。其作品在有破有立中逐漸完善。其藝術生涯可分為3個階段:1950—1964年以動物和大自然為題材,代表作有《象和鳥》(1950年)、《湖和鹿》(1953年)、《悲哀的鹿》、《迷鹿》(1954年)、《跑》(1955年)、《冬》(1957年)、《群噪》(1958年);1965—1974年以宗達光琳派等古典技法表現出裝飾美,作品有《日、月、波濤》等;1975年以後,創作了大量的裸婦圖,代表作有《白幕》、《黑色的網》、《橫躺的裸婦》、《臥著的裸婦》、《黑紗女》、《夏》、《躺著的裸女》等。顯示了他高度的造型概括能力。1973年和1980年先後獲藝術大獎和文部大臣獎。師從山本丘人。1966年任多摩美術大學教授、1988年任東京芸術大學教授。東京芸術大學名譽教授。給傳統日本畫注入現代的美感。1997年入選文化功勞者,2003年獲日本文化勳章。曾多次訪問中國。1983年和1987年兩次應邀在中國中央美術學院講學,並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李曼與日本大師加山又造

作品

《黑色的網》是一幅版畫作品,刻畫一位身披黑紗的潔白裸女坐在閨房裡。裸體的用線極其準確、肯定、精到,可稱天衣無縫,淡淡的肉色極其微妙。她的目光深邃,乳房豐滿,富有性感。畫家還不遺餘力地精細勾畫了身上黑紗和背景壁毯的花紋,堪稱一絲不苟。繁縟厚重的圖案更襯托出白淨肉體的冰清玉潔。畫家以深厚的富有裝飾性的圖案功底和急進的現代意識,使他筆下的每一個裸婦既具有古典美,又有現代感,以至有別於日本任何一個裸女畫家。

加山又造 黑色的網

《白幕》是加山又造的另一幅裸體畫,以日本畫為表現形式。它與前幅的《黑色的網》形成對照,不是以深色的背景來襯托少女潔白的肌體,而是整個畫面處於高光之中。它除了黑色秀髮外,全部採用中間調子造型,充分發揮了日本畫細膩柔和的筆觸和裝飾性強的特點。畫家對於畫中的兩個裸女,著力刻畫了她們頎長健美的身材。與《黑色的網》中少女的深邃和陰鬱相反,畫家突出了她們開朗的一面。因乳罩和內褲處未見日光而留下的白痕,反映出她們時常沐浴陽光,才得有健美的體魄。與畫家其他許多作品一樣,畫家精心備致地描繪了作為背景的花布圖案,藉以暗示細微的女性心態。一條長長的白紗打破了呆板的構圖,不僅使兩個女性,而且使她們與背景聯繫起來。左邊的女子踮腳舉起白紗的一角,右邊的女子輕輕地抓住白紗,使白紗多轉折,人物動態起伏而富於變化,整個畫面充滿節律。畫家還對色彩對比和素描關係表現入微,比如人體和背景成暖冷對比但明暗接近,而中間插入的白紗有意完整地使背景和人體隔開,避免了明暗上的混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