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周易竟如此简单——宋代朱熹对易学的一点浅见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眼角长一排痣还是挺吓人的;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兄,你这是多么优秀,我这个年纪还在玩泥巴啊,打弹珠。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向父亲问日、问天。七岁时,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朱熹十四岁父亲病逝于建瓯(福建建瓯市),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福建武夷山东南部)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省考中了公务员)。19岁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五甲为最后一甲,成绩还是一般),准勅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以后称谓)。

周易竟如此简单——宋代朱熹对易学的一点浅见

22岁,朱熹再次考试,当上泉州同安县的宣传干部。24岁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福建南平县延平区)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28岁,朱熹任满罢归。29岁,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自同安,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33岁,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34岁,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辞归崇安。

38岁,朱熹在林择之、范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今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代表张栻。《东归乱稿》成。39岁,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发藏粟赈饥,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于民,使民不致挨饿。40岁,朱熹悟到“中和旧说”之非,用“敬”和“双修”思想重读程颢、程颐著作,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这是在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

40-46岁这期间经历了母亲去世,创立“寒泉精舍”,就在这里修身养性,而后搞了一个粮食仓库,让难民有的吃,在与知县、好友石子重在县里面教学,游玩父亲以前工作的旧址;和吕祖谦合著《近思录》,在吕祖谦的撮合下在鹅湖寺见到陆九渊、陆九龄,心学和理学争辩,史称“鹅湖之会”,陆氏两兄弟认为“心”的认识论,不需要读太多书,从心上着手,而朱熹则是必须穷“理”,分析事物的根源,最后不欢而散。

周易竟如此简单——宋代朱熹对易学的一点浅见

49岁创立“白鹿洞书院”,找老师,请皇帝勅了一个匾额,还有一些古书,支助贫困学子,搞了一套教学大纲,过了三年之后,陆九渊回家潜心学习,又来拜访朱熹,朱熹也不想挣对错了,干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看看学生自己想学那一支。到了52岁,四书的称谓开始了,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己注解四书,主要针对里面比较难以理解的字、词、句,54岁在武夷山创办了“武夷精舍”讲学,与陈浙学派的陈亮争辩,到了61岁到漳州赴任,搞改革,以前地主喜欢强取豪夺,抢占农民田地,在天子脚下种田给点钱给皇帝老子天经地义,但是那群地主却只强不纳税,该交的钱还是由农民交,所以搞了一套“ 经界”:地属于谁谁就要纳税,本来天经地义,但是地主哪里受得了这般,背后就找关系,把这个政策给推翻了,第二年自己的长子又去世了,索性辞官不干了,建了“竹林精舍”,到了65岁湖南瑶民蒲来矢起义,朝廷命令“救火队长”赶紧去处理事务,然后安抚叛民,兴教学,创办“岳麓书院”,空闲时间就过去讲学。后来跑到皇帝老子哪里去游说,说你要多读书,书中有很多圣人的言论,你一定要学习啊!皇帝老子哪里肯听,直接罢免了,帮我干活可以,你又不是皇帝老子,教育起我来了!67岁“党禁”发生,那些看不惯他老人家的,欲治之罪,何患无词,最后得到一个伪学首魁,最后被罢免一切官职,门人也是关的关,流放的流放。71岁春,左眼瞎,右眼接近失明,感觉自己不行了,还在赶紧著书立说,而后在3月去世,11月会葬时,信徒门人聚众几千人送别。

观点:易本卜筮

他的立脚点是这样的,伏羲那种人,哪里能说话,懂思想,看看到了我们这个朝代人智大开,伏羲那时候就是为了卜问吉凶,到了周文王哪里就搞了系辞那一套为了解释吉凶,到了孔子那里就玩爻辞,然后才有结合伦理道德这一套理论,所以,易,本卜筮,我们在汉代易学章节以前给大家讲到过,秦朝的焚书坑儒确实有记载,易本卜筮,独不禁,然而班固还在《艺文志》:五者盖五常之道(《乐》、《诗》、《礼》、《书》、《春秋》),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我们这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吧——前文我们说邵雍的《皇极》里面说到过,先天64卦的乾卦是在元、会、运、世、年里面的夬之乾,而这个时期的人心都比较纯洁,一个诚效法天下,故而伏羲能统一大家,一起圈养野兽、结绳记事等等,我们在结合历史观念来看,能在远古时期团结一群类似于野兽的古人,没一点大智慧能行吗?只是不善于言语罢了,如果纯粹的靠忽悠一群原始人,依靠八卦,然后判断事物吉凶,我相信没那么容易吧,只能说到了孔子那里是把思想升华了,毕竟古人的言语是慢慢出来的,我们来看看孔子自己的说法:《系辞上》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使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至于大家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只能说我表达不出来,你说朱熹对吗?从他回答弟子的观点可以看出来,避开一切哲思,从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孔子,恐怕孔老夫子再世都会说一句“书呆子”,好了举例子看看他怎么回答学生的问题吧:伏羲画卦,恐未是教人卜筮?曰:这都不可知,但他不教人卜筮,画作甚?弟子一时语塞,毕竟尊师重教在当时比较普及,但是我们还是要佩服这位学生的观点,一半一半,伏羲画卦是卜筮之用,但是单纯的说是卜筮,那就是太简单了点,里面有伏羲对上天的崇拜,唯天而为,老天哭了大家都没有吃的,老天发脾气了,大家受热,那群人肯定会思考是不是上天的安排,那我们是不是要按照上天安排了,所谓饱暖思淫欲,不管是靠拳头打出来的,还是做的很大的德行,反正做了领头羊,自然不愁吃喝,整天无所事事就喜欢想啊想,然后就做出了八卦,思想自然没有孔子思想广阔,思想这个东西和八卦一样一样的,不停的繁衍,到了文王升华,到了孔子到了一个极致,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不断的演变和裂变不同思想,同归于一“道”。而朱熹老人家武断的判断伏羲八卦的观点可见一斑,这个当然也不能怪他,从他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知道,确实害人,读书都呆的很,他自己都身体践行,后世的学者有一些只会学不会用;但是从另一面看,没有他的一统,中国学术或许又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倘若来个穆斯林、耶稣之类的对我们文化的毒害就不好了,毕竟泱泱大国,为我独尊没什么不好的。

下面拿朱熹写的两本易学书籍《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一些语段供大家参阅:

周易竟如此简单——宋代朱熹对易学的一点浅见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乾,渠焉反。六画者,伏羲所画之卦也。「—」者,奇也,阳之数也。乾者,健也,阳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画卦之名也。下者,内卦也;上者,外卦也。经文乾字,六画卦之名也。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见阳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拟之于天也。三画已具,八卦已成,则又三倍其画,以成六画,而于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画皆奇,上下皆乾,则阳之纯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贞,文王所系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文王以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于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变者,言其占当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后可以保其终也。此圣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开物成务之精意。余卦放此。(只从书面意思简单阐述,所以叫咬文嚼字,四书就是这么形成的,宗而形不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易学启蒙》主要涵盖64卦,卦图,还有前面说到的河图洛书等等前人对周易图像的一个描述汇聚,孔子的蓍草测卦之法则在《周易本义》开篇就有涉及,作者在前文也讲到过方法,现在通行本64卦卦序就是在朱熹哪里开始,他也创造了一个自己的卦序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