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論割羊毛,我們真的沒有輸過。

8月13日,國庫司發佈1-7月收支數據。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0%,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4%,非稅收入同比下降13.4%。

今年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1%,有媒體說:“減稅降費效應擴大,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三個月個位增速”。

嗯,我國GDP也就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增速而已,差不多差不多。只不過發稿的時候,措辭再改一下,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繼續保持平穩發展。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觸目驚心地比較一下,1-7月,GDP還是大概6.7%的增速,政府創收增速是10%,稅收收入增速是14%,個稅收入增速是20.6%。9225億的個人所得稅也就是2014年全年稅收的兩倍,2015年整年的稅收,距離萬億僅一步之遙。

一個稅收大國

要是稅收增速能和工資增速匹配就好了,只是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上漲了不過8.7%,跟2014年第二季度相比也才多了4000塊錢。

這羊毛薅的有點太狠了吧。

細看看其他稅收項目,基本上都是兩位數的增速,增值稅和消費稅也是羊毛的大型收割場,而且還是個隱形的收割場。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不瞭解的人大概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交增值稅和消費稅。買一件200塊的衣服,成本100塊,僅考慮增值稅,就要繳交16%,也就是16塊,完了還有城建稅和教育附加稅,是在增值稅基礎上的7%和3%,合計1.6元。買一瓶香水,假設也是200元,按照現在的消費稅率為15%,也就說要交上30塊的稅費。

這些費用,企業不說只做,全部都加到最終價格裡頭,交了個稅的人冥冥之中可能會感覺到自己在交其他稅,但是想要知道究竟交了多少,根本沒轍。

老祖宗就說:糊塗是福。

不完全舉例,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稅收費用有增值稅、消費稅、城建稅、教育附加稅、印花稅、契稅、車輛購置稅、關稅、屠宰費、檢疫費、城市建設維護費、教育附加費……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這些稅費怎麼制定,怎麼徵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都是謎。

不知道的話,我們還可以自我安慰,2017年我們個稅只佔GDP1.5%不多不多,咬咬牙也就當是為祖國建設出一份力了!

但是要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稅,就不一樣了,按照最寬統計口徑,中國宏觀稅負佔GDP在30%以上,40%以下。據中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演講,中國人均稅負每年1.5萬元,而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5萬元。

再看看企業,今年所得稅收同比增長13.4%。

雖然說最新政策將小微企業的稅收上限從50萬調到100萬,降低了企業稅負,但是金稅三期一推廣,像個照妖鏡似的把所有小妖精都看得死死的。

我們從不鼓勵偷稅漏稅,但國情是,如果不避稅,這種沒有後臺的小妖精能和有後臺的大妖精們同臺打擂嗎?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於是,小老闆們勒緊褲腰帶跟員工說:大家熬一熬,忍一忍,等到經濟景氣了,我們就能繼續活了。

經濟能景氣嗎?

1-7月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6%,較1-6月份回落0.1%,連GDP都趕不上了。規模以上的企業都繼續過苦日子,環保和貿易戰雙重打擊之下,小老闆們熬得過去嗎?

熬不下去怎麼辦?只能關門回家。

等到小妖精們都被高成本逼死了,市場也差不多完了,經濟想要再景氣,等下一次改革開放吧。

居民企業雙雙陣亡

2018年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不及預期。2017年同期,社消的增速為10.4%。

從社消數據來看,增速超過8.8%的商品有糧油、食品類(9.5%),日用品類(11.3%),中西藥品類(9.9%),傢俱類(11.1%),通訊器材類(9.6%)和石油及製品類(18.4%),基本上集中在必需消耗品中。至於非必需品消費增速幾乎都迎來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汽車更是迎來了2%的降速。

這說明什麼?羊毛們手裡也沒錢了。

中國的個稅制度中,針對富人投資所得稅、房產稅、遺產稅、財產贈與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只在針對工薪階層的工薪所得進行嚴格徵稅。徵稅不說,也沒有相應的扣除項目,與其他國家比起來,中國的工薪階層活得即便不是最累,也是排名前幾個。

反觀真正有錢的人,陰陽合同抽屜裡藏一藏,就是幾千萬的進賬。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至於老老實實朝九晚五的普通人,不僅要面對日益上漲的生活成本,還要承受看不見的財富剝奪。

在這樣的稅負情況下,惡循環已逐步開始。

企業的稅負不降,總成本高企,無奈只能往消費者身上轉移。

居民手裡的錢要麼上交國家,要麼上交房地產,能用的實在不多,面對消費也是有心無力。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消費減少了,企業賣不出去東西,又將減少生產的意願。

規模縮小了,意味著單位成本提高,於是本來就沒什麼人買的東西更加沒人買,社會消費意願更低。

企業說白了只是稅收的一個漏斗,最後除了企業的所得稅,基本上把稅都攤到了消費者頭上。如今的現實是消費持續低迷,成本已經無法轉嫁到最終消費者身上,企業只剩下一條路——破產。

沒有活力的市場,居民也被綁死在稅負和債務的船上,溺水將是肉眼可見的未來。

我們交稅到底為了什麼?

稅原本就該是調節收入的工具,而不是拉大差距的幫兇。

制定個稅制度之時,政府優先考慮的不應該是能收到多少稅收,而是能縮小差距。老生重談,在中國複雜的環境下,一刀切是不合適的方法,如果要制定起徵點,也不該是5000元,而應該結合實情,一線城市5000元的起徵點和偏遠鄉鎮的5000元意義完全不同。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如果要一刀切,那就把起徵點調到2萬以上。不然就把專項扣除整理明白,把負擔最重的房租、房貸、教育、醫療等支出都還錢於民。

要麼就把間接加在消費者身上的稅負減輕,而不是讓人一輩子在明裡暗裡的稅裡頭打轉。

其次,對於富人的徵稅應該更清楚更嚴格。像是明星一部戲片酬5000萬,這樣的天花板對比其他國家依舊十分遙不可及。這種時候,就該用稅收來進行限制,將不同勞動所得按照不同稅率合理徵收,而不是永遠都在工薪階層身上薅羊毛。

為什麼娛樂圈的明星可以大手大腳進入資本市場割韭菜,偷稅漏稅之後依舊沒有嚴峻的處罰?難道中國的老賴只針對長得不好看的普通人嗎?

個稅逼近萬億!消費都沒了 說好的減稅降費呢?

房地產稅作為調節貧富差距的有效手段應該儘快出臺,配合個人、企業降稅,給經濟鬆鬆綁,也給房地產降降溫。

稅收之後,還應該做到的是合理運用稅收。中國居民、企業稅收負擔之重,即使在發達國家中也不遑多讓,但所享受的福利卻天差地別。

如果中國居民可以像西方國家那樣享受醫療、養老等社會高福利,那麼也不會出現大家死扣著錢不敢花的情況。

割毛能夠理解,但是羊毛需要重新生長的時間和機會。

如果把羊都掐死了,那麼這一切也就沒有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