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抗日時期的西南聯大,為中國輸送了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人才!


從1937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決定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組建開始,到1946年7月31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前後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保存了抗戰時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

正是這所看起來破爛不堪的大學,彙集了當時國內乃至國際知名的學者,科研人員。

吳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嶽霖 陳省身 王力 朱自清  馮友蘭 吳有訓 陳寅恪 沈從文 陳岱孫 聞一多 錢穆 錢鍾書 費孝通 華羅庚 朱光潛 趙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 吳晗 吳宓 潘光旦 馮至 卞之琳

各行業的學術精英匯聚在一起,共商國計,共謀發展,那是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

大學之大,乃大師之大,非校園之大。西南聯大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正是從這所破敗不堪的校園,走出了中國各行業的學術精英,知識分子。抗戰勝利後,這些知識分子,投身到祖國建設中,為祖國發展做出了,架樑立柱的傑出貢獻。

可以說,沒有西南聯大,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學術精英就無法如此完整的保留,並且沒有斷代。這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是彌足珍貴的。

反觀今日的大學,基礎建築,早已超過當年不知多少倍,但學術氛圍和研究成果,卻未必如過去那般燦爛奪目!

還有錢老的臨終之問,始終迴響在中國的教育界:“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我想,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反思的,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