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今年夏天,本应神出鬼没的雨神却天天到南方准时打卡上班,简直良心。但后果也确实明显,农田被淹、地铁被淹、仓库漏雨、城市内涝。可以说,这一次的气候反常给整个中国南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文=经典君 图=网络

而现在连北方也无法幸免。连日来北京突降大雨,在北京的各位准备好坐船看海了吗?北京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预警一天之内连升三级,从最初的蓝色预警突然升至黄色预警、橙色预警,中午时分更是升至红色预警。北京的主汛期就这么波涛汹涌的来了!

于是,扎根于北京的人却一个个都成了“北漂儿”,整个朋友圈都在水里挣扎,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北京又淹了,处处都是积水潭。

一年前,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发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北京下暴雨的时候昌平回龙观这边没有出现内涝现象?

一年后,2018年7月16日早晨,一场暴雨后让回龙观及其周边区域变成了这样——

其实不仅仅是北京,中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一个奇怪的通病:缺水,又怕下大雨。

据统计,在2013至2015这三年间,我国变身水上乐园的城市分别达125、234和154个,全国超过1/3的城市都被淹过,累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也是天文数字。

抛开全球气候比暖,厄尔尼诺现象等大环境不谈,只从我们的基础设施去发问,我们城市的下水道到底怎么了?

我们城市的下水道到底怎么了?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北京等中国城市的下水道是如何设计的?准确地说,北京是一座只有排水管、没有下水道的城市。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地区,下水管的位置都布局在地下5米左右,管的直径也在1米以内,相比日本,这是个很差的参数,日本的下水管动不动就几米粗,深埋地下几十米。

这种布局,多少也算是历史遗留问题。建国初期我国排水经验落后,老大哥苏联看不下去了,当时我国几乎所有的工业技术都是苏联提供的,排水系统也不例外。

在前苏联的指示下,中国布局了地下管网式的水道,这种设计的特点是足够密集,见效快,成本低,缺点是水管细,排量小。

前苏联的大部分国土就是现在的俄罗斯,位于高寒地带,每年的平均降水量也就600毫升左右,但我国国情有别,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再赶上梅雨季节,局部地区的大到暴雨也很常见,在这种情况下,细小的管网就捉襟见肘了,前苏联的方案在我国严重水土不服。

另外,我国地势复杂,不同的地段对排水渠道的设计有不同需求,需要高效的管理模式;而政府的用地规划十分混乱,下水道的不同分段归不同单位管,报批施工都各自为政。

而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陶涛认为,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城市内涝问题变得严重的主因。

一方面城市路面硬化、植被减少导致雨水下渗困难,汇集在路面,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大水坑;另一个原因是,土地扩张和黑臭水体的直接填埋直接导致了水域面积减少,城市垃圾加剧河道堵塞,城市水体的调蓄作用减弱,难以及时应对大暴雨。

通常我们用水面率指代能承载水域功能(例如调蓄水资源、调节气候等)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比率。根据陶涛提供的数据,上海在七八十年代的水面率在10%以上,现在只有5%左右。

按照《城市水系规划规范2009》,大部分华东、华南、西南省份的适宜水面率为8%-10%,上海、成都、深圳都是不达标。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城市中,北京、长春、郑州、烟台也不达标。

你一定还是想问,为什么每次一下暴雨,你的城市就会一秒变威尼斯?每年的这时,网上总有人将西方暴雨无内涝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并贴上几张“德国良心下水道”的图来让自己的故事深入人心。

每到这个季节,就会在网上看到各种吹嘘所谓的“德国下水道系统”的文章,比如这些:

的确,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城市中现代化的排水设施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其实国外的城市也并不总是表现良好,2016年德国和法国的城市也曾被淹。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但是我们却都相信了“德国良心下水道”的传说,连同由德国人设计的排水系统的青岛也站在鄙视链的顶端。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不过青岛也有不少容易被淹的地方,青岛市城市管理局公开数据显示,因为更容易出现地势低点,铁路桥和立交桥就成了积水的重灾区。青岛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共有96处排水不畅点,包括10个严重积水点和21个积水点。

每当看到各种吹嘘德国下水道系统的文章时,都会觉得很不服气,要说排水系统,我们的老祖宗早就会了,而且做得也完全不差。

中国古时候,也有人口聚集的大城市,历史上却很少有城市遇到暴雨而被淹的记录,当时的城市建设有什么高招呢?

北京故宫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自竣工之日起,紫禁城已经缓缓走过了600多个春秋。600多年间,故宫经历过大火,遭受过雷击,挨过枪炮,可谓是磨难重重。可这个老古董唯独没有经历过一件事——水淹。

雨水内涝是世界范围的一大难题!每当出现强降雨时,全国各地十分容易发生内涝,人们将其戏称为“看海”!即便现代的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可中国的许多城市仍然饱受内涝之苦。那么600年前的蒯祥又何德何能,竟然令紫禁城永绝内涝之患的呢?

紫禁城的设计师蒯祥只用了3个土办法,而这3个土办法说起来也并不复杂,甚至可以直言“毫无技术难度”!然而正是这3个“毫无技术难度”的土办法,愣是让紫禁城600多年不曾遭受一次水患!

土办法一:垫高

在解决故宫的排雨问题中,蒯祥同样应用到了“顺其自然”的哲学,将故宫由一处普普通通的平地硬是加高了2米。这区区2米,才让雨水有了由高处流往低处的“势”,也令故宫免受洪涝之灾。

土办法二:傍水

水不可能无缘无故消失,既然要排雨,就要给水一个安身的地方。蒯祥留给雨水的安身之所是三个连成片的湖泊,分别叫做“北海”、“中海”和“南海”,三者合称“三海”。三海面积广阔,一共有82万平方米,可以容纳周围所有的雨水。

土办法三:挖沟

在故宫内不仅有许多肉眼可见的沟渠,在地下藏着更多交错复杂的下水道!这些下水道实际上就是由石头砌成的地下沟渠。蒯祥根据地势修建了许多下水道,同时给下水道出口雕成一副龙的模样,一旦下雨就会出现“龙吐水”的景观。“龙吐水”堪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水平。

江西赣州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江西赣州最为人称道的是将近1000年前北宋时代修建的排水系统,如今仍然在起着作用。当发生降水近百毫米,周边的南昌、广州等大城市惨遭水淹的时候,赣州市区却没有明显的内涝,没有汽车泡水。所以赣州被冠以“东方威尼斯”的雅号,是“不会淹没的城市”。

在宋朝之前,地处章水和贡水两江交汇处的赣州城也是常年饱受水患之苦。直到北宋熙宁年间一个名叫刘彝的人来到这里当知州。他通过实地考察,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古城中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的布局和城区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情况,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以州前大街(文清路)为分界线,修建了两个排水主干道系统,“纵横纡曲,条贯井然”。因为两条排水沟的走向形状与篆体字“福”、“寿”二字相似,所以被称作“福寿沟”。

福寿沟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历经近千年,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护佑着一方的安宁。

福寿沟的设计确有许多独到之处。外部看:它与赣州老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数十口池塘连通,俨然一个活的水系。遇暴雨,它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江水回灌时,这些池塘又成为天然的蓄水池。从内部结构看,在出水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倾息”。

反观所谓的德国下水道呢?这样的报道也揭穿了它的真相: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下暴雨,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城市?

德国人之所以花这么大力气搞下水道,就是为了德国聚居区住的考究舒服,所以整个排水系统,都围绕德国居民区修。以民国名流康有为的记录,青岛的德人聚居区,简直是风光流连忘返。而华人居住区,怎一个脏差了得,常年污水横流,且瘟疫传染病横行,走在街上臭气熏天,根本没法住人。

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曾说:“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有时候,文明的差距并不在于GDP有多少,而是一条下水道而已。今天的中国城市经济告诉发展,却仍饱受暴雨威胁。而故宫先后入住了24位皇帝,连续600年不曾被水淹没;千年宋城赣州的排水系统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作用。——我们应该感到惭愧,其实除了学习西方的知识和经验,很多时候更应该回头看看自己的文化,从中吸取营养。

所以,以后别再提什么“青岛德国下水道”神话了,遇到发大水,多想想我们自己老祖宗的机智和聪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