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買汏燒的發源地 小菜場簡史

買汏燒的發源地 小菜場簡史

似乎就在不久之前,人們買菜還都是去菜場。菜場裡每天變動的行情、喧鬧的討價還價聲、熱絡的“嘎三胡”場景,可以說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在上海人記憶的長河裡,還出現過一種叫做“自由市場”的事物,它指的不是經濟學上的自由市場,而是上海在20世紀90年代遍佈各條小馬路的露天菜市場的俗稱。在它之前有那麼幾十年,人們需要憑證憑票地購買定量的東西。“自由市場”出現了一陣,然後又默默消失了。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再往前追溯,我們來看一看最早上海菜場的雛形。

小販的“流動菜攤”和早期菜場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19世紀中期,上海老城廂裡的居民買菜、蛋、豆製品等日常所需的食物,主要是通過每天早上的集市,或者走街串巷的小販。清晨,近郊農民把這些東西運到集市上出售,而零散的小販的時間就不那麼固定,走到哪兒賣到哪兒。除此之外,街面上還有一些肉店、蛋鋪、醃臘火腿莊和雞鴨魚行,以及前店後場的豆腐筋粉作坊。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有意思的是,這些店面和街名也有關係。在上海地圖裡的老城廂一帶,可以看到諸如“外鹹瓜街”、“麵筋弄”、“火腿弄”、“豆市街”等,以小菜命名的地名。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當時在縣城內外沿黃浦江及城隍廟周圍的鬧市區小東門、光畝地(今露香園路、大境路交會處附近一帶)和小橋頭(今凝和路)一帶集市貿易比較興旺。這可以說是露天菜場的雛形了。不過當時還沒有“小菜場”這個概念。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19世紀後期的上海某處菜市場。關於拍攝地點有爭議。一說是虹口三角地菜場前身。另一種觀點是寧海東路菜場最早的影像。根據同組照片推測為菜市街(寧海東路在法租界時期的名稱)。但無論位置何在,這都是上海規範化菜市場最早的景像之一。


早期的菜場有這麼幾處:


一、中央菜場上海正式開埠後的1864年,英國商人漢璧禮與一位法國神甫拉波爾德里,經法租界市政機關公董局批准,在洋涇浜邊(今寧海東路東端一帶)空地上搭了幾個大棚,命名為“中央菜場”。


小販進這個菜場擺攤需要付租金,由於當時市民沒有上菜場的習慣,小販也不願繳租金,不到一年這裡便關門停業了。

二、東荒場菜場

當時盆湯弄(今南京東路山西路)一帶攤販較多,常被租界巡捕拘罰。於是在1870年前後,有位富人楊子京出於憐憫,捐資在一塊空地上用蘆蓆蓋起一個菜場,稱為“東荒場菜場”。


買汏燒的發源地 小菜場簡史

南京路盆湯弄(現山西中路)口


後來市面興盛,租界當局又在荒地對面楊子京的另一塊基地植石柱、蓋鐵皮,允許菜農設攤。此後楊子京把之前的那塊用地捐給當局,工部局就以木板蓋成一個菜場,在裡面設攤的人每月繳捐1銀元,這裡稱為“西荒場菜場”。這個菜場直到20世紀30年代前,因翻造里弄住宅才遷到福州路浙江路。


買汏燒的發源地 小菜場簡史

1930年竣工的四馬路菜場(現福州路浙江路口),其前身就是東荒場菜場。由工部局出資73萬銀元建造,設有電梯冷庫等設施。

三、楊樹浦太和街菜場等

1900年,英國教會出資建造了楊樹浦太和街菜場,為磚木結構;

老城廂的唐家灣菜場,木結構人字形樑架,上覆小瓦下支石礅;


買汏燒的發源地 小菜場簡史

唐家灣菜場


1910年的松潘菜場,鐵皮棚架結構;

以及愛而近(安慶)菜場,

哈同菜場(安義路,當時為大地產商哈同產業),

西門(順昌路)室內菜場。


買汏燒的發源地 小菜場簡史

西門菜市場外景,可以看到具有中國傳統建築特色


著名的“三角地菜場”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1900年前後的三角地菜場

19世紀後期,租界工部局先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築了文監師路、漢璧禮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漢陽路、峨嵋路),這三條路相交處形成一塊足有10畝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地”。

幾位英國人就在這“三角地”建立了一個叫“飛龍島”的遊藝場,這也是上海出現的第一個綜合性遊藝場,主要遊藝就是“滑車”——在一幢樓房與平地之間設有一定坡度和呈波浪起伏的鐵軌,軌道上安裝滑車。滑車由高處向低處下滑,在波浪形軌道上起伏,對當時的人來講確實是一種有驚無險“好白相”的東西。

過了幾年,滑車的設備陳舊破損而得不到維修和改造,還時常發生滑車傾翻傷人的事故,於是被勒令停業。這塊空置的“三角地”就漸漸成了一個露天的菜場。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1890年,隨著虹口地區人口的不斷增加,於是工部局在“三角地”搭建了一個頗有規模的木結構室內菜場,這就是著名的“三角地小菜場”。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1916年,工部局又將菜場重建為二層(部分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層為蔬菜市場,二層為魚肉副產品市場及罐頭包裝食品櫃,三層規定為各種小吃點心店。可見那個時候的人已經有建造綜合性公共活動場所的概念了。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20世紀50年代,三角地菜場裡的職工在把蔬菜分類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三角地菜場”始終是上海灘佔地面積最大,經營品種最全,服務設施最到位的室內菜市場。“三角地”也成為上海著名的地名和菜市場的代名詞。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20世紀80年代的三角地菜場

陸續建起的多家菜場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20世紀早期的舟山路菜場,右側可見華德路監獄(提籃橋監獄)外牆

20世紀20年代起,多家西式的大中型室內菜場陸續建起,有三角地、鐵馬路、八仙橋、白克路(鳳陽路)、馬力斯(老大沽路)、四馬路(福州路)、西摩路(陝西北路)、大自鳴鐘(西康路),以及遼陽、八埭頭(平涼路)和唐家弄(福北)等10多個。

另外,上海銀行、中央信託社和陶桂記營造廠也分別造了大成(新閘)、西寶興和虯江菜場。這些菜場都已經是鋼筋水泥結構,樓面有2層、3層,底層有柱無牆,四面架空,顧客可從各個方向進出,購買方便。

建成後,租界當局張榜招租,菜場內按3×3或3×5尺規定攤基,每隻攤基收租金銀元若干。在建造室內菜場的同時,自然形成的露天設攤處也劃定地段,規定攤販申請執照集中固定營業。較著名有“菜市街”(寧海東路)、麥琪路(烏魯木齊中路)、巨賴達路(鉅鹿路)、嘉善路、徐家彙(今華山路)、安義路以及諸安浜等馬路菜場。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20世紀30年代,彭澤路河南北路口露天菜場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1946年,航拍的八仙橋菜市場,現龍門路淮海中路附近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1956年,福州路小菜場(四馬路菜場)門口等候的市民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上海另一知名的西摩路菜場1929年落成時的外景,位於西摩路(今陝西北路)286號。1946年更名陝西北路菜場。20世紀90年代中期拆除。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20世紀80年代的陝西北路菜場外景

和菜場有關的生活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20世紀80年代,鉅鹿路菜場裡的肉攤

這些小菜場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小孩子認識世界的眼界也是從菜場開始的。

那時候長樂路一帶的居民要買菜,要麼去成都路,要麼去鉅鹿路。這一帶前後挨著兩個喧鬧的菜場,一個在大沽路,一個在成都南路。如果是在長樂路上小學的小孩,需穿過延安路,一過馬路,就毫無過渡地進入了一大片擁擠的菜場,很髒,很臭,地上永遠黏嗒嗒沾滿清晨的溼氣、家禽的血水以及掉落的菜葉。人們或推自行車,或拎小菜籃在當中擠來擠去。跟著父母逛的時候,大人挑菜總是很專注,小孩就可以盡情觀看菜場裡或鮮活、或垂危的生命。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鉅鹿路菜場的活雞攤點

雖然每天來回看的內容大同小異,菜場還是不容易讓小孩生厭,因為可以看見活的雞、鴨、魚,甚至鴿子、兔子,這對於在大城市的小空間裡長大的他們來說,是一種陌生的野趣。

大人買菜的時候,小孩靜靜地站在一邊看,攤販當了他們的面殺雞宰魚,他們縮著鼻子,小心地呼吸暗暗抵擋那股血腥氣味,並緊張又無法抗拒地觀賞著,那種情狀跟看大馬戲時的刺激是一樣的。比較讓小姑娘害怕、嚇得背過身去的,是宰殺黃鱔,那種黏稠蠕動的生物體,有一點點像蛇。上海人愛吃鱔絲,卻也有不少人受不了它的腥氣,一點都不吃。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鉅鹿路菜場與成都北路菜場呈直角相交,向西面伸展下去,規模更大,而且帶綠色塑料布頂棚,即便是下雨天,人們也能安心地買菜。當年在那裡賣菜的,好多都是居住在附近的上海人。於是顧客與菜販是近鄰,這情分就不止討價還價了,除了做買賣,還可以家長裡短地“嘎嘎三胡”。菜場,不僅做買賣,也是人和人交流的一個場所。

买汏烧的发源地 小菜场简史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