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我不是藥神》:放過了對錯才知答案

《我不是藥神》:放過了對錯才知答案

王珣說 · 美人的底氣

既然我們要用電影來對抗和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更應該冷靜觀看,並且用自己的腦子進行思考。

《我不是药神》:放过了对错才知答案

朋友圈被電影《我不是藥神》刷屏,上映三天的票房已經過十億,這個週末我也走進電影院。看到片尾曲《只要平凡》結束才離場:“長路輾轉離合悲歡,人聚又人散,放過對錯才知答案。活著的勇敢,沒有神的光環,你我生而平凡,在心碎中認清遺憾……”

片中徐崢飾演的程勇原本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前妻因難忍家暴而離婚,唯一的兒子將跟隨母親出國生活。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只好靠賣印度神油為生,但生意冷清連租金都成了問題。

在父親需要大筆醫療費的時候,他認識了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於是做起了從印度走私仿製藥的生意。初衷是為了賺錢,但因為仿製藥價格遠遠低於國內正版藥,無心插柳竟救了不少人命。

一場關於救贖的拉鋸戰也在波濤暗湧中慢慢展開,每個人都糾纏其中,當良心在刀尖上狂舞的時候,對任何人都成了一種折磨。同時因為違法,警察開始找他,假藥販子盯上了他,正版藥公司醫藥代表報了警。

為了明哲保身,程勇讓出代理權,拿著賣仿製藥攢下的第一桶金開了公司,當了小老闆。後來呂受益之死令他良心發現,重操舊業,不為賺錢,只為贖罪救人,成了真正的救世主“藥神”。

從演技擔當徐崢、週一圍和王傳君,再到驚鴻一現的龔蓓苾,影片中每個人的表演都可圈可點和層次分明。講的是小人物的故事,而小人物恰恰最考驗表演,徐崢與每個配角的對手戲都張力十足,瞬間就能觸動人心。

以電影來對抗並改變世界,近年來的韓國商業片可算箇中翹楚。但因為我們特殊的國情,影視作品大多還停留在娛樂層面,也正因如此,《我不是藥神》才顯得難能可貴。

其黑色幽默下包裹的厚重現實主義題材,是一朵人性的瑰麗之花。

《我不是药神》:放过了对错才知答案

《我不是藥神》是根據我國真實新聞改編的,百度下“陸勇”你就知道,這是2015年的案子。三年後的今天就上映了,這本身就是社會的進步。而撲面而來如潮好評,再次證明沒有什麼“垃圾觀眾”,只有明明想掙大錢還要裝逼拍爛片的導演。

影片原型陸勇也是慢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家境殷實也差點被高昂的治療費用所壓垮。在服用印度“格列衛”確認無任何副作用後,他在病友群內分享了關於自己的經歷,並在其中詳細介紹瞭如何買藥。

有不少患者因為不熟識英語而找上陸勇,尋求他的幫助,替人買藥便漸漸成了陸勇的副職。但在2013年,因曾向銀行卡販賣團伙購買銀行卡,以便向印度製藥公司匯款,陸勇被警方抓獲。

陸勇被湖南檢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銷售假藥罪”的罪名提起公訴,但他一直堅稱自己無罪。一封有著1002名病友簽名的聯名求情信,也被遞交到了檢察院。因為他未曾從中牟利,最終檢察院認為其行為並不構成犯罪,做了不起訴的裁定。

陸勇深信自己所作所為,能夠改變一些東西,事實上他也真的做到了。如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相關藥品進入醫保,曾經一個月要花費2萬餘元買藥,如今只要三四千元就可以維持一年用量,患者存活率上升到了80%。

《我不是药神》:放过了对错才知答案

此部電影公映幾天票房大賣和好評如潮,片中的男主、警察,甚至是真賣假藥騙錢的奸商最後都得以救贖昇華,但對知識產權、醫藥代表和醫生的全盤徹底的黑化,還是令人遺憾的。

新藥研發週期常常需要十餘年,期間還有不成功的風險,研發人員往往都是博士起的科學家。新藥的銷售週期卻只有幾年,很快就會有別的類型同樣效果,或者效果更好的藥物問世。

在商業社會看來,只能用極高收益才能彌補。而知識產權就是為了保護研發,如果收益被破壞,就不會有商業公司投入研發,而新藥的研發速度也會受到影響。

藥學家屠呦呦先生,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發現了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從1969年提取到青蒿素,到1978年被認定研發成功,也過了近十年的時間,歷經了380多次失敗。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她已經是位75歲的老人,為一種藥就拼盡了一生。

長遠看來,盜版和仿製才有礙社會發展和進步。真正解決困境的途徑是我們自己國家的全方位崛起,科研實力得到根本性提高,這樣我們才能自主研發出這種革命性的“救命藥”。完善全民醫保體制,把價格高昂的藥品等納入醫保報銷範圍,讓國人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藥,活得更有生活質量。

但這一點,我沒有在電影中看到反思,只是渲染了“窮人也有活下去的權利”的主題。

在醫院裡最殘忍的事情,往往是那些為了省錢,或是不多的錢就要放棄治療的親屬子女,甚至還有父母。然後,他們又把自己良心的不安發洩給醫院、醫生和社會。

電影中的“程勇”不是壞人,生活裡的研發商、醫藥代表和醫生也不是壞人,畢竟為了掙錢去做的事,大多數都不是壞事。如果是不為錢做的善事,往往也是需要錢來支撐的。影片中程勇從開始時的掙錢牟利,到最終高價買藥救助患者,每個月也要倒貼進自己服裝廠裡的幾十萬收入。

《我不是药神》:放过了对错才知答案

冬天有篇公號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爆紅,成功塑造了一種令人恐慌的醫患關係情況:六十歲的東北硬漢岳父,僅僅因為開窗著涼感冒,就患了未知病毒的流感,家人籌措一百萬送進北京牛逼的三甲醫院治療。居然在病發29天后去世了,人財兩空,北京成了個會吃人的城市。

是不是很讓人恐懼?以至於我家人在來北京過年也被別人提醒,北京流感爆發不知道死了多少人。這簡直是對人均壽命排全國前二位的城市,以及所有牛逼醫院的侮辱。

雖然這位岳父因病去世屬實,但這個女婿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隱瞞了兩個事實:1、岳父根本不是健康硬漢,而是乙肝病毒15年的攜帶者,因此他岳父根本買不了重疾險,而不是因為什麼拿醫保卡幫人開過藥。‘

2、該岳父在轉入中日友好醫院時,已確診是和SARS、禽流感一樣致死率極高的甲流,根本不是作者所說的“未知的感冒病毒”。

這位隱瞞關鍵信息,消費自己岳父的死的家人,成功抹黑了北京優秀的醫療資源,又製造了一場看不起病和醫生無能的集體恐慌,還順便為自己掙回了救岳父花出的錢。

甚至很多一輩子都掙不到一百萬,生活在N線小城的人也跟著灑了一把同情心,更加不信任醫院和醫生,可真是病了還是想擠著來北上廣的大醫院。

電影里程勇第一次去印度拿代理權的時候,說“Life is money”,是這部電影的註腳。

可有錢了,也有藥了,你還得有個好醫院可看,有位好醫生能治,不是嗎?北京的大醫院裡擠滿了全國的病人,約個號不容易,但我還是慶幸,能生活在這個醫療資源最牛逼的城市,讓我們的爹媽可以得到最頂級醫生的救治。

或許製藥企業和醫療機構同時存在“救世主”和“魔鬼”的兩幅面孔,但純粹的、不計回報的,普度眾生的“藥神”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放過了對錯,我們才能知道答案。可又有幾人最終放過了那些關乎自己的對與錯?既然要用電影來對抗和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更應該冷靜觀看,並且用自己的腦子思考。

《我不是藥神》沒有讚美走私藥品的行為,只是在說個人在苦難面前的人性,電影也沒有把解決問題的方式講明,只是要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思考、討論和推動,就這一點來講,電影是成功的。

窮人也有活下去的權利沒有錯,但還需要我們共同營造一個講規則的環境,才能讓大家不只是活著,而是有質量有幸福的生活著。

讓我們為影片中那些和病魔抗爭的患者,不放棄的家人,即便為了錢也不耽誤善良的小人物們鼓鼓掌,總還是有人做了一道微光,重新照亮生命的旅途。

最後,讓我們也為那些研發藥物的科學家和醫護工作者鼓鼓掌,是他們在推動科學的發達和社會的進步,是他們在死神面前做著最後的抵抗。

《我不是药神》:放过了对错才知答案《我不是药神》:放过了对错才知答案

王珣,筆名“芙蓉樹下”,新浪名博,知名兩性情感作家,暢銷書作者,編劇。已出版情感文集:《一生不捨少女心》(平裝版和精裝版)《你有多強大,就有多溫柔》(平裝版和精裝版)、《美人的底氣》(噹噹網、天貓等網上書店均有銷售)。《重遇20歲的自己》《100個幸福的理由》《為什麼白頭到老這麼難》;長篇小說:《婆婆,我的非常閨蜜》《試用期千金》。

公號更新的文章均為王珣原創(廣告除外)

法定節假日公號休息

王珣的微博▕ @芙蓉樹下

公號“美人的底氣”ID:beauties-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