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司馬懿家族所創的東晉,為何說是中華民族黑暗的時代?

吃貨小小站


公元266年曹魏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是為晉武帝,西晉建立,中間經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公元316年,匈奴大軍攻陷長安,西晉滅亡,國祚51年。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為晉元帝,直到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立宋國,是為宋武帝,東晉滅亡,國祚104年。其實無論東晉還是西晉,都是非常黑暗的。

從晉武帝司馬炎開始,晉朝的奢靡之風就一日甚過一日。司馬炎甚至還支持自己的親戚和大臣石崇鬥富,而且竟然還輸了,可見當時的超綱已經爛到什麼程度。糜爛的朝廷帶來一連串嚴重後果,首先是繼承人問題,史上最蠢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上線,晉朝的衰落一發不可收拾,八王之亂最終釀成。朝廷敗壞,中原王朝國力大衰,昔日漢魏時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不復存在,內遷的被長期壓制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開始不再安分,在晉朝內亂開始後,他們不失時機地扯旗造反,中原地區終於一發不可收拾,諸胡亂國將中國拖入三百多年動盪的深淵。

嚴格意義上來講,造成五胡亂華的不應該說是司馬懿,而是後來的司馬家族,即晉朝皇室。一開始,晉武帝是想幹一番事業的,平定遼東,發展經濟,但是,他錯就錯在把江山交到了白痴兒子手中。這個白痴皇帝就是個傀儡,朝中有強勢的賈南風亂政,風氣極差,最後引起了八王之亂,而八王之亂是一場波及全國的大範圍混亂。整個晉朝因為這場動盪變得風雨飄搖,因內鬥四分五裂。

那為什麼會有八王之亂呢?是由於當時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為爭奪中央政權、剷除異己導致的。當時賈南風為除掉當時掌權的楊太后和她老爸楊駿,就引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進京討伐“政敵”,由此拉開八王之亂的序幕。——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內亂之一,它導致了當時的經濟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西晉亡國、五胡亂華。

而為什麼會發生這些戰亂呢?最主要的就是司馬懿發明的九品中正制。司馬懿為爭取更多世家支持,即改良九品官人法,各州設大中正官。大中正領各郡小中正對本地世子進行品評,上上無人可得,上中直接授5品官,上下直接授6品官,中上授7品,中中授8品,中下授9品。這樣利益交換的最終結果是,西晉以後完全以家世定品級。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樣的情況就造成了國無能臣,軍無良將。

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這兩個亂象是中華民族最混亂的時期,屠殺,掠強無處不在,中原百姓飽受塗炭之苦。自東漢末年起,先是三分之二的人死於戰亂,到三國時總人口只有2000萬左右,再加上西晉八王之亂,北方五胡入侵,又有二分之一人死掉,到東晉初僅餘800萬漢人。所以說晉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毫不為過。司馬家族引起的三百多年禍端,對中華民族造成了無法彌合的傷害,即使今天的影視再演繹,也無法掩蓋他們的罪惡!


我的歷史情節


司馬懿家族所創的東晉,為何說是中華民族黑暗的時代?

題主此問,是針眼看歷史。

中國歷史上之所以出現西晉五胡亂華、東晉十六國之黑暗,是多重因素導致的。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一種舊的制度——商周封建(諸侯)制的崩塌,一種新制度——皇族中央集權制的醞釀形成建立並穩固之前的陣痛期的動亂。

這一破一立,乖乖不得了,從東周禮崩樂壞到大唐皇權集權制度穩定,跨越千年。

只不過,五胡亂華、東晉十六國是這個過程中最慘痛和最黑暗的極致階段。

次要原因是開始於東漢,延綿到東周南北朝的第二次小冰河期帶來的農業欠收、溫病肆虐的嚴重的災害加劇了社會的動盪。

皇權未立,社會的動盪促生了穩定地方、保家衛鄉的士(世)族門閥集團,併成為諸侯的替代品。從東周到大唐之前,社會動盪圍繞著皇權集團和士(世)族門閥集團權利爭奪興衰展開。

司馬懿為代表的司馬氏,只不過是“看破不說破”,反而將這種矛盾利用到極致,充分扶植和壯大士(世)族門閥集團,來對抗和削弱並最終取代了曹魏尚未穩固的皇權。

從根本上講,不過是社會根本性制度破與立大變革大動盪中的一個相對極致的一段。

周失其鹿,天下諸侯一逐就是上千年

更具體的,司馬懿為了削弱和對抗曹魏皇權,充分利用所謂九品官人法,著意扶植、培植壯大士族集團,並換取它們對自己的支持。期間,天下資源幾乎俱為士(世)族門閥集團控制,政局回到了東周那樣的非皇族諸侯坐擁天下基本資源的格局。

西晉政權建立後,皇權集團當然知道其制度本身的致命弱點,因而又重複了西漢的封建(實封皇族諸侯)制,試圖通過壯大皇族勢力來對抗和抑制士(世)族門閥集團。

然而,事與願違。自東周後,社會一直陷入周所失之鹿天下共逐之,人人得之都可以做天下的局面。無論西漢還是西晉,坐擁天上掉下來的諸侯王國們豈肯輕易出讓逐鹿的機會,從而醞釀出西漢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進一步加劇了從東漢以來的動盪,客觀上不僅沒有削弱士(世)族門閥集團勢力,反而進一步壯大了它們。

致使社會政治幾乎完全由士(世)族門閥集團掌控,進入真正的士族政治時代。

這樣,西晉的皇權很快就淪為東周那樣的擺設,士族之間的爭鬥成了社會的主旋律。一個士族的興衰,幾乎就等同於一次改朝換代。

加之,第二次小冰河期帶來氣候異常發展到極致,糧食歉收,北方草原的退化,促使北方遊牧民族為了生存而創歷史的大規模南侵。

士族政治勢力“各懷鬼胎”根本不可能一致抗衡北方民族的南侵。

這樣,西晉政權覆亡就成了必然。

東晉的建立等於放任北方陷入無政府狀態,各個民族自由逐鹿,從來造成政權更迭如走馬燈的十六國。

中國歷史進入最黑暗的時代。

進入南北朝,早期仍是士族政治。隨著人們對士族政治弊端認識的強化,加強皇權來結束社會動盪逐步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士族集團勢力才得以逐步被削弱。

直到唐代建立起相對穩固的皇族中央集權,社會才步入穩定,皇權政治制度(我們的教科書上所謂的“封建社會”)才真正建立。

也因此,隨後華夏土地上,內亂不再是社會主要矛盾,大動亂往往主要來自外族的入侵甚至被統治。比如,元清。

當代,就不說了。但是,探索同樣需要漫長的時間,如果不注重借鑑的話。


掙脫枷鎖的囚徒


準確的應該說西晉到東晉這段時間應該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候,這段時間起於晉朝的八王之亂,可以說是司馬懿後代的玩命作死造成的!

晉朝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是知名度最小,最不被人們熟知的朝代!主要原因還是在這段時間的五胡之亂,華夏民族差點因此亡族!在這段時間,五胡把中原攪的天翻地亂,足球漢族百姓淪為胡人的奴隸。而且,從五胡之亂到南北朝結束三百多年的時間裡,北方中原漢族一直都被遊牧民族壓制,中原漢文化也遭到廢棄,直到楊堅建立隋朝,才真正實現了漢家天下重新統一的情況!

晉朝統一以後,晉武帝司馬炎吸取了曹魏失敗的經驗,大肆分封諸侯王,為後面的八王之亂留下了隱患。而司馬炎後面的騷操作更是驚呆眾人,他竟然立了自己的傻兒子做皇儲,為八王之亂的爆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禍起蕭牆的八王之亂中,西晉皇族內耗,讓無數人死於戰火,無數的城市被焚燬,西晉實力大損,而八王之亂中諸侯王還利用少數民族貴族參與戰爭,更是帶來了極嚴重的後果。而羌人,鮮卑、氐、羯等五個民族也正是由此進入了為禍中原的開端,在這段時間,中原漢族被欺壓,被壓制,漢文化遭遇了胡族文化的入侵,漢民族遭遇到了嚴重民族危機!

雖然晉室南渡,在南方重建東晉,可是此時的北方大地早已經變成了人間地獄,足球漢族百姓無家可歸,無數漢族百姓成為了胡人奴隸。可以說,這是漢族歷史上最為屈辱的歷史時刻,而回想中國眾多王朝歷史,還真沒有那一個朝代如同晉朝一樣,漢族被少數民族吊打奴役。所以說,這個時代被認為最黑暗的時候!





淘戰史


應該說,整個晉朝無論西晉東晉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1、素質堪憂,得國不正

這是司馬家族最醒目的特點。從司馬懿百變投機為兒孫鋪路,最終孫子司馬炎逼曹魏禪位自己建立晉朝,司馬家族有意學習曹氏,將曹丕禪讓的醜劇又來了一次回放。其結果就是,本來名聲就不佳的曹魏,被另一個更加不講究的家族取代,皇族的威望一落千丈,民心盡失。

這樣的不利條件下,如果新君主能夠勵精圖治倒也不是沒有重新強大的可能,恰恰相反,從晉武帝司馬炎開始,晉朝的奢靡之風就一日甚過一日。司馬炎甚至還支持自己的親戚和大臣石崇鬥富,而且竟然還輸了,可見當時的超綱已經爛到什麼程度。

一般而言,在王朝初創時,開國之君都會秉承勤儉治國的思想,就算撐不起強大國力,為後世子孫樹立一個好榜樣也是應該的,而像司馬炎這樣的開國君主真是絕無僅有。

糜爛的朝廷帶來一連串嚴重後果,首先是繼承人問題,在少數大臣的忽悠下,史上最蠢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上線,晉朝的衰落一發不可收拾;由於司馬衷這樣的蠢人都可以當皇帝,因此各地的同姓王開始躍躍欲試,八王之亂最終釀成;朝廷敗壞,中原王朝國力大衰,昔日漢魏時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優勢不復存在,內遷的被長期壓制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開始不再安分,在晉朝內亂開始後,他們不失時機地扯旗造反,中原地區終於一發不可收拾,諸胡亂國將中國拖入三百多年動盪的深淵。

2、苟安東南,對北方置若罔聞

西晉國都淪陷後,司馬睿在江南登基建國,由於人生地不熟,司馬睿比如依仗江南大士族的幫助,這時的江南士族代表王導成為左右東晉的人物。當時流傳著“王馬共天下”的諺語,足以說明東晉和江南士族沆瀣一氣的本質。

東晉的建立客觀上有利於維持南方地區的穩定,但是穩定後的東晉王朝對於北返儼然沒有了積極性,自始至終東晉都沒有進行過一次強有力的北伐行動。祖逖北伐,前期雖然取得較大成果,但終因司馬睿的猜忌最終憂憤而死,和南宋一樣,最終東晉沒有能夠重返北方,收復失地。最終劉裕代晉,東晉稱為一個歷史符號。

南方雖然相對安定,但北方卻亂成一鍋粥,少數民族尤其是羯族,在北方掀起可怕的吃人風暴,北方被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鬧劇攪得天翻地覆。北方遭受了自戰國以來最嚴重的破壞,人口大量損失,大量土地成為白地,幾百年的積累化為灰燼,野獸出沒,北方成為徹底的人間地獄。

所以說晉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毫不為過。司馬家族引起的三百多年禍端,對中華民族造成了無法彌合的傷害,即使今天的影視再演繹,也無法掩蓋他們的罪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S”,讀史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靜夜史


首先捋一捋晉朝的歷史:

公元266年曹魏曹奐禪位於司馬炎,是為晉武帝,西晉建立,中間經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公元316年,匈奴大軍攻陷長安,西晉滅亡,國祚51年。

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為晉元帝,直到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建立宋國,是為宋武帝,東晉滅亡,國祚104年。

其實無論東晉還是西晉,都是非常黑暗的,主要表現在政治和社會方面。

一,士族做官的捷徑——九品中正制

眾所周知,人才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而選官制度更是決定了操縱國家機器的官員們的素質。晉朝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創立與曹魏,最初以門第,品德,才能三種標準為選官依據,能夠起到選拔優秀人才的作用。

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宋書·恩幸傳序》

而隨著魏晉時期門閥政治的發展,士族勢力越來越大,朝廷官員多被門閥士族把持,負責評定人才的中正官也多看士族的臉色,九品中正制空有其名,實際上,當時的政治已經淪為由大家族控制的貴族政治,平民子弟很難獲得官職。

“初,(晉武)帝以貴公子當品,鄉里莫敢與為輩,求之州內,於是十二郡中正僉共舉默。”《晉書·鄭袤傳子默附傳》

這導致了官員素質大多低下,政治腐敗。

二,政治腐敗,社會無序——記一個以搶劫發家的官員

當時的除了官職被士族壟斷之外,社會秩序十分混亂,奢靡之風也日益流行。西晉鉅富石崇,就是西晉開國功臣石苞之子,顯然他是門閥之後,但是他卻沒能繼承遺產,他的致富之路是從搶劫商人開始的。他擔任荊州刺史時經常搶劫過路的商人,並以此發財。為官之人竟然搶劫,這種行為在今天是難以置信的,可見當時社會秩序的混亂。發財之後,他為了與貴族王愷鬥富,興建金谷園,並從南洋購買珍珠瑪瑙裝點其中,金碧輝煌,宛如宮殿。

明代詩人張美谷詩曰:“金谷當年景,山青碧水長,樓臺懸萬狀,珠翠列千行。”

石崇在被抄家之時,官府統計共有水碓(水力舂米的器具)三十多處,奴僕八百餘人,這顯然不是一般的富家子弟能養的起的。

三,軍閥割據——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了三個月;第二階段是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主要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而其他的參與者遠遠不止八人。此次皇族內亂導致了長達300年的混亂局面。

“自永熙以來,十有一載,人不見德,惟戮是聞。公族構篡奪之禍,骨肉遭梟夷之刑,群王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絕之哀。歷觀前代,國家之禍,至親之亂,未有今日之甚者也。”(《晉書》)

十六年的戰亂,民不聊生,經濟凋敝,也給後來的五胡亂華以可乘之機。

四,外族入侵——五胡亂華

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部落。五胡亂華的禍根起源於漢朝以來允許北方胡人遷入中原的政策,直到西晉時期,關中的胡人已經佔總人口的一半左右。由於八王之亂,中央政權名存實亡,五胡的部落首領便蠢蠢欲動。

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首先起兵,佔領成都,建立漢。隨後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建立趙。成漢和前趙的建立,拉開了五胡建國的序幕。從公元304年一直到公元439年鮮卑北魏統一北方,這段時間內列國林立,史稱“東晉十六國”(實際國家遠遠不止十六國)。一百多年的戰亂,中原人民陷入了深深的顛沛流離之中。

以上幾點,只是晉朝社會黑暗的一個剪影,腐敗,奢靡,戰亂,流離,這已經足以說明晉朝是多麼黑暗。陶淵明歸隱田園,竹林七賢多憤世嫉俗,這是清醒的文人留給當時世界的不屑與輕蔑。


歡迎大家的批評,我是鴻都進士,別忘了關注我哦!


鴻都進士


晉朝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朝代之一,我想有這麼幾個原因。

司馬家族有著非常難治的家族精神病史,這並不是說從司馬炎那個傻兒子開始的,其實司馬懿的幼子司馬乾就有了這種基因,比如他的一個愛妾死了,他竟然姦屍直到愛妾腐爛為止。這種遺傳性的精神病世代感染著司馬懿的子孫,這個家族裡出現過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還出現了八王之亂那樣的人亂慘劇。

還有當時北方少數民族崛起,趁著西晉內亂之時,趁機南下,也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時期,這個時期給中原王朝一次致命的打擊,國力衰微,再也沒有力量和北方民族抗衡。而北方遊牧民族對於漢族百姓的奴役和殺戮,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具體情況我在其他的問答裡做過回答,這裡不做贅言,大家有興趣可以翻看一下我之前的問答。)。

還有,晉朝門閥勢力強大,圈地運動大興,百姓們沒有了土地,成為了流離失所的難民,再加上災患連連,人民生活日漸困苦,百姓民不聊生,所以黑暗的日子一天接著一天。

最後就是國家分裂的時間非常長,從三國算起,到後來唐朝統一中國,中國分裂的時間差不多是三百年,分裂意味著戰爭,各國之間的戰爭頻發,所以人口驟減,成為了中國大地的常態。

如果生在這樣的朝代簡直就是個人生悲劇,不管怎麼說,天災人禍都趕在了一起的結果。


大鬍子說史


從時間段的意義上,東晉這個歷史時期,在中國北方,戰亂頻仍,動盪不已,可以說是黑暗的時代,但是,注意,但是,這個帳可以算到西晉頭上,不能像本問題暗示引導的那樣算到東晉頭上。

東晉成立的時候,幽州段氏、冀州邵續、平州慕容傀、青州曹嶷都表示歸附,雖然這些人各自出於各自不同的原因和訴求,但在一個側面說明了北方老百姓的民心所向。

整個東晉時代皇權不振、作為門閥代表的重臣掌握國家大權,從王朝政治的傳統視角當然並非好事,但是,東晉也因此維持了僑姓士族和吳姓士族之間、士族和流民之間的政治平衡,使得華夏文化在江東不絕如縷,延續和發展,也保護了大批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另一方面,東晉君臣卓然自立,不與劉、石通使,焚石勒之幣,3次收復舊京洛陽,打敗十六國中的1個(前秦),滅掉其中的3個(慕容超、姚泓、李勢),都是值得肯定的。


談古論金


本來東漢已是世家膨脹期,逐步將察舉徵辟制轉變為世家利益交換的手段。

而曹丕為了代漢,向世家作出了第一個妥協,即九品官人法。

九品官人法規定,在各郡設置中正官,掌管人物進行品評。

品評主要三個內容: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魏晉時總評一般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3、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

顯然,九品官人法造成選仕比察舉徵辟制更傾向於世家的結果。

但九品官人法只是品評士子的資格,類似察舉制一樣,只是給士子定下出仕的資格,相當於察舉制的孝廉、秀才。

司馬懿為爭取更多世家支持,即改良九品官人法,各州設大中正官。大中正一般由中樞高級官員擔任並負責推薦各郡中正官。顯然這就就會形成,一州的大小中正都是一條船上。逐步造成位居中樞的州中正逐步排擠沒有在中樞擔任職務的本州豪強。

大中正領各郡小中正對本地世子進行品評,上上無人可得,上中直接授5品官,上下直接授6品官,中上授7品,中中授8品,中下授9品。

注意,改良後的九品中正制,是直接授官。而非出仕資格。

這樣利益交換的最終結果是,西晉以後完全以家世定品級。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豪門世家子第年輕輕就能以6品職務出仕,四十歲就能位列中樞三四品的顯要職務,然後又是新一輪故事。寒門庶族知識分子,即便才能再高也不過得到中中的評價,以八九品職務出仕,到老能晉升5品都是幸運者。

生活在階級固化的時代顯然是悲劇,王猛這樣的人只能選擇幫助異族,更多的寒門人才就是憋曲到老。對整個民族來說,當然是萬馬齊喑。


四川達州


看了標題,小編就想‘說兩句,真會誇張,賣弄弦虛。請問周文王,北魏孝文帝,隋唐,元,清,是什麼人,家和萬事興嗎!黃河就這麼塊沃土,王二、張三想分點,偏你李四想獨佔。家是共有的,你富我窮,能不矛盾嗎。老大也不好當,你把長江、黃河整合了,荒蠻之地就不管了,守財奴!老二,老三懇定有意見。解決矛盾是要智慧的。晚安!



兔吐2


西晉經過八王之亂,東晉開始五胡亂華時期,漢人被匈奴鮮卑揭底羌狂虐!最狠的羯人,其次是匈奴,氐族人人數不多,依靠漢人力量!鮮卑族開始壓制漢人,後來卻被漢化了!拓跋氏鮮卑最終漢化,導致北方軍人失業,造反,產生宇文周與高齊!北周就是宇文泰建立。以鮮卑族為主,開始壓制漢人,後來太平日子過多了,也漢化!北齊,高歡是被鮮卑化的漢人!儘管後世歷史總說漢人如何被奴役,被屠殺,可是,無論哪一朝都有漢人的名臣,尤其是文官都是漢人有名,比如王猛!與此同時的東晉還是漢人司馬氏政權!除了開始時期的幾次內亂之外,南方還算穩定!這就是當年吳國孫皓給司馬炎留下的安身之地!(孫浩曾說給司馬炎留了一個座位!這話還真靈!)別說北方亂,漢人的基數在那擺著呢!不是說滅就能滅的!以色列人都沒被滅,想滅漢人做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