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假裝在讀書:2億中國人在上10堂知識傳銷課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張曉剛作品《閱讀者》(2016)。

據有關機構預測,2018年中國內容付費用戶將超2億人知識經濟擠走共享經濟,站上了互聯網的新風口。

在急之國,太多人想更快地汲取更多“乾貨”,快點升職,快點發財,快點成功,快點減肥,快點幸福,快點自由。於是,一群群“知識二道販子”帶著付費課程來了,“給十條臘肉,我都教”,如果轉發朋友圈拉來新學員,免學費!發獎金!一場知識經濟,最後演變成一場知識傳銷。

沒有知識,只有生意,賣的就是焦慮感、上升感、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感,讓你沉浸在“我在學習”的幻象以及“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裡。你付了費,囤了課,然後躺在床上開始期望明天能“在轉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未經思考的知識並不屬於你

,一口氣吞下知識膠囊這顆速效救心丸,不過是受了場知識外衣包裹下的成功學洗禮。閱讀和人生一樣,深入的自我體驗遠比你接收一百條二手資訊重要。

看看這知識傳銷時代的十堂課,扔掉那些信息消食片,忘掉那些所謂的乾貨,去建立屬於你的一手知識體系,掌控好屬於你的獨一無二的人生吧。

營銷課

——————

他們賣課程,而且覺得“賣課程”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一個課程。他們親身示範什麼叫“只要能賣,不管好壞”。銷售量就是王道,哪怕這個銷售行為充滿爭議。

確實,這些營銷課程的售賣者深諳策劃之道,做到了策劃一次火一次。但不管是“丟書大作戰”還是“逃離北上廣”,抑或是有傳銷嫌疑的刷屏式賣課程,火爆背後,人們在竊竊私語:這些做營銷的人,他們對銷量的理解是無上限的,而對底線的理解也是無下限的

營銷課程的消費者之一,是那些耕耘在朋友圈的微商,他們對銷量的追逐和對金錢的渴求,發展出誇張的微商喜提體——保時捷、瑪莎拉蒂、法拉利,甚至和諧號,都是他們“喜提”的對象。

營銷課程提供商和微商,一供一求、一唱一和,展示著在這個“買買買”時代,如何通過各種“賣賣賣”手段來發家致富。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成功學課

——————

成功學推銷者標榜:成功是可以複製的,“只要你相信,你就能成功他們說到自己都相信了。

他們總要強調李嘉誠、馬雲、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和喬布斯等榜樣的力量,標榜只要激發出大腦深處的神秘潛能,30天就能成功、閃電式成為百萬富翁。

他們都是“投顧”——不是“投資顧問”,而是“投機顧問”。

成功學是現代社會的三顆毒藥之一,服用下去會有一種能一夜暴富的幻覺,相信的人不能自拔,不信的人敬而遠之。

上完“30天就能成功”“一年成為行業精英”之類的課程之後,一覺醒來如夢幻泡影,成功學膜拜者才發現,除了沒了課程費,什麼都沒有改變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經濟學課

——————

這些經濟學導師,致力於經濟學知識的大眾化,讓沒有數學基礎的人也有學習經濟學的權利他們也很貼地氣,宣稱要做陪你買早餐的經濟學家

他們讓支持者有了一種打怪練級的快感:利用碎片時間,鍛鍊系統的經濟學思維可是他們淺白的話語中,夾雜著各種常識性錯誤,就像學者汪丁丁所言,“講出來的東西像出自沒有畢業的經濟系學生之口”。

他們拿著萬能的供求曲線,解析世間萬事萬物的資源分配問題,他們奉行“經濟學帝國主義”——所有問題最終都是經濟學問題

他們總愛把複雜的人類簡單化,一個函數、一條曲線,就能解析人間的一切供給需求、委託代理投資消費,甚至悲歡離合、愛恨情仇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職場課

——————

一個人生巔峰的願景,一盆冷水般的現狀,讓許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躁動不安從“咪蒙教你月薪五萬”開始,他們似乎看到了擺脫困境的曙光。在咪蒙與新世相們的號召下,實現職場宮鬥日常化、大型逆襲可能化、小卒一步登天化成為年輕人追逐的目標。

雙商和經驗都不夠的社會新鮮人,任由職場課將“冷血競爭”與“升職暴富”的關係線性化,炮製出“同事都怕你上的職場課”“聽了這堂課,中國的工作任你挑”等聳動標題。

只是,在強化自身能力前學薪酬談判技巧,在資深職場人士面前玩信息不對稱,在本可以自然相處的同事面前強行秀職業感,有不分主次、因小失大、情商崩壞之嫌,可能讓年輕人從一個坑掉進另外一個坑

導師們只負責撓癢癢,年輕人美美做個夢,醒來後,前路依然嚴苛。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國學課

——————

“國學熱”高燒不退,各種“國學班”“國學講座”“國學培訓”也一直有著旺盛的需求在知識付費的大潮中,將國學課搬到網絡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新中產希望學點國學提升自身(哪怕是提升氣質呢),家長們希望孩子得到國學的薰陶(學一學《弟子規》,背一背《論語》,偶爾穿穿漢服出去表演更妙了),國學課永遠不乏支持者。

但這個領域最大的困境是,需求太多,導師太少,數據顯示,全國的國學教師有多達百萬的缺口。

國學大V難得,於是,二三線、四五線乃至不知道多少線的導師們紛紛湧現他們打著將國學通俗化的旗號,殊不知,通俗化的另一端是庸俗化,比如把國學講成了成功學——外可以管理公司、內可以修心養性,能助人騰飛、能醫治百病。

這是把國學整成十全大補丸啊。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藝術課

——————

“如何讀懂一幅畫”的路數已經夠淺白了,然而有人甚至沒有耐心做這種普及性工作,轉而發掘藝術史上的八卦和花邊,關注藝術家的婚外情、私生子問題甚於關注他們的思想與作品風格。原因無他,前者更抓眼球嘛。

或許這些藝術課導師會自辯稱,先用八卦吸引學員的注意力,再引導他們從瞭解藝術家發展到瞭解這個藝術家的作品,但這種美好的願望往往會落空:要求對藝術一知半解的普通人脫離自己的舒適區(聽聽各種精緻的八卦以供談資就好了),去挑戰從未經歷的藝術領域,顯然有點強人所難

而且,如果導師本身就錯漏百出,以濃重的幻想來理解作品,講授的內容硬傷多得讓聽者內傷,這就不是提高學員的審美意識了,而是放毒。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人文課

——————

大部頭的嚴肅歷史讀來總是艱深,但掐頭去尾變成“用耳朵聽”的小故事,接受起來就簡單多了。

知識付費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把大部頭消化成幾分鐘“乾貨”,售賣一種“我已經讀懂王陽明,參悟心學啦”的虛幻感覺;或者將名人野史打包成深夜故事集,售賣“商紂與妲己行房考”這種私密而無趣的上古葷段子。

文言文變成白話文,史書解析成段子,以史鑑今變成“欸,你看,過去有個事兒真好玩”,人文領域是目前知識付費速食狀態的集大成者。但當讀書的趣味變成了湊熱鬧的勁兒,人文之美不見得有,整體吃相卻不太雅觀

如果嚴肅歷史最終變成機器貓為了速記而掏出來的記憶麵包,充滿人文精神的故事變成印在腦子裡的被抽乾的“乾貨”和溼答答的野史,

那該有多無聊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社交課

——————

好好說話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最後很多人學到的是好好表演;好好溝通是一項社交必備技能,但上了課的人最後練成了好好說假話

如果純粹依靠某些話術的突擊訓練、紙上談兵的社交策略,臉上戴著裂開的面具費力尬聊,對方當然要皺眉頭,效果也大打折扣。

社交是很多人的命門,自己可以隨便糊弄過去,但別人不一定那麼好對付如果“5分鐘學會10招26條處世之道”的課程就能讓你成為社交達人,要麼你天賦異稟,要麼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在自我陶醉,甚至可能因為社交技能過於發達而淪為不受待見的“人精”。

知識付費課程也成了社交的一部分,你在看什麼、學什麼成為人格標籤之一。買“好好說話”的人可以鄙視10招26條,那畢竟是嚴肅的關係攻略,但站在買課鄙視鏈頂端,也不意味著你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情感課

——————

有這樣一批人,他們的情感永遠無處安放,男女關係永遠撲朔迷離,雙商都不足以應對人心變化於是情感課長盛不衰,成為人們(尤其是女人們)趨之若鶩的救命稻草。情感大咖如咪蒙、ayawawa的觀念深植粉絲心中。

心理學家盧悅表示,這種短期衝刺以求鞏固關係的所謂“情感課”,恰好是“父母不懂,心理諮詢師不屑”的區域人們正需要這種“馬上改變現狀”的靈丹妙藥。咪蒙說我要作、要強,聽眾彷彿打了一針雞血;ayawawa說我要忍、要改,聽眾迅速低下頭掏出鏡子檢視自己的妝容,檢討自己的言行有無不妥。

男追不上女,女守不住男,女拼不過女,用金錢充值的速食情感,無論用男權、女權、平權還是嘻哈的視角看,都逃不開庸俗的套路和無用的雞湯流淚的女人和心不在焉的男人依然如故,而

發放愛情方便麵的老師們盆滿缽滿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親子課

——————

小孩子太難懂了——思維永遠天馬行空,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痛苦的媽媽們(是的,多數情況下只有媽媽倍感焦慮)只能求助於親子課程,以期度過漫長、無趣、重複、糾結的帶娃時光,找到教育的良策,找到一個面對熊孩子的自我拯救方法。

按專家提示帶娃不是不行,就怕執拗的媽媽盡信教程,缺乏實際運用的能力媽媽們試圖用新的焦慮解決焦慮,用講課者想出來的辦法代替日常相處時的空白,用別人帶娃的經驗套用在自己獨一無二的孩子身上。

親子課的背後,是新一代父母育兒迷思的開端:越來越繁複的世界,還沒有活明白的自己,紛繁多元的課程,以及一個一張白紙的娃娃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本文來自公眾號“新週刊”。《新週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週刊”為定位,享有傳媒界"話題策源地"的美譽。關注新週刊公眾號(id:new-weekly),每天瞭解最新銳的話題和生活方式。

假装在读书:2亿中国人在上10堂知识传销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