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太極挙上自由搏擊,為什麼在交手中做不出任何與太極有關的動作,而是隨著搏擊?

鶴鳴20


複製一段梅惠志的話:

傳統武術訓練方法和意識落後,講究的是口傳心授,多是說招說手,平時幾無實戰訓練。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對方邊腿踢你,散手隊員會一手格擋,一手反擊。傳統武術可不這樣,他要先做一個雲手,動作好看,但對方早就踢到你了。我們同他們交流時,分出勝負也就一個照面,用的就是一個簡單的迎擊。”

1987年,梅惠志帶隊參加武當山全國武術擂臺賽,這一次的場面比北京的散手試點更加熱鬧,賽場上有扮成武松模樣的,還有和尚、老道……比賽前的表演架勢挺嚇人。

有人一掌把木板中的鐵釘子拍了出來,可一上臺打擂,那人只捱了一腳,自己就跳下擂臺了。


酒騎風


我很小開始練武,當年對武術像神一樣崇拜。後來又練了下拳擊,散手等,也實戰過。



我的親身經歷和體會是:1、現在的太極已經不是拳,而是一種操和舞;2、太極練時是套路,套路是把應用中的散動作編排起來練習,實際用時沒有誰拿套路架子打人的。而太極的堋捋擠按粘連隨化等散手動作,沒下苦功是達不到實戰要求的;3、古時候玩太極的怎麼實戰,現代人已經不知道了;4、就算現在還有人練太極實戰,訓練強度、功力等也遠遠跟不上現代搏擊的強度。


凌波貓步


……想問一下什麼是和太極有關的動作?這種?

那就拿單鞭說一說吧。

先不論那些拳論裡的單鞭打法。

筆者對於單鞭的打法認知有幾種,刨去講手時用的,常用的有兩個。

說一個打法吧,模擬一個情況:對方左刺拳打來,我方身、步搶入對方中膛,左手擋於下巴與肋邊,封住對方右後手重拳的打擊意圖,以右前臂上護頭格擋,隨腰擰轉帶一下對方的前拳。我方順勢左手起肘從下方攻擊對方下巴。或者左臂伸入對方腦後別他使其摔倒。

當然需要大量的模擬訓練。起碼保證入膛沒有問題。否則免談。很多人隔著老遠和對方肢節打,有個#用。

擋勢不擋招,吃住對方使其的打擊對我作用最小。

誰熟練、下狠手誰就贏了。

上面這個例子是筆者對“單鞭”這一式的運用。起手採用搏擊抱架的方式。技法理唸的傳武的東西。還想看什麼?

非要用和架子一模一樣的打法打到對方?也不是不行。遇見有人罵你,一鞭手抽他下巴直接倒。

就這樣吧……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這是練習太極拳還沒有練到位,只是僅限於練太極拳,並沒有做到作用太極拳的層次,所以,在自由搏擊中,才會使太極拳出現如此情況。

太極拳為何會有這樣的質疑?

第一,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中最為經典的門派,其普及推廣較為廣泛,家喻戶曉,練習太極拳的人更是很多,但是,太極拳用於實戰中的人卻很少很少。

第二,太極拳自創拳以來有很多實戰的記錄,孫祿堂創編的太極拳,在孫祿堂晚年,正值列強環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在他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所以,太極拳的實戰性是有的,更是孫祿堂有了太極拳的練習以及運用自如,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第三,隨著現今社會的發展,太極拳逐漸變成了健身的一種運動,在這文明的社會,實戰性已經逐漸消失殆盡,其實戰性已經變成了書本上的記錄!


第四,在現今社會中,太極拳的實戰性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的,太極拳並非容易就可以練習,十年太極不出門就是在說太極拳並非段時間就可以練習的,當練習者在實戰中無法運用時就會產生質疑,所以,情有可原。

第五,太極拳出現了許多假的大師,隔山打牛,四兩撥千斤的表演等等,這不僅阻礙了太極拳的發展,而且會讓太極拳遭受更大的挑戰。

如何理解太極拳運用到實戰?

第一,太極拳的實戰性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拳打萬遍,其意自現,所以,如果不斷的練習,就會出現條件反射,實戰性就逐漸成型。

第二,無論是太極拳還是其他拳術,都是需要喂招,這是現今社會以及古代中武術中最重要的,這是實戰性的必要條件。


太極拳的實戰性需要長時間練習,我們應當給予更多的太極拳發展空間和平臺,使太極拳為中國武術代言,但是,也絕對不允許假的大師存在。


千尋體影


一,打與練脫節。實戰是檢驗訓練的試金石,平時不結合實戰教學,戰時便腦子空白,唯有被動招架。看太極大師訓練視頻,他們示範講解,侃侃論道,通常都是先和學員貼身相靠,或牽手捏腕,或勾肩搭背,可憐活人被當做了摔打的死道具,喂招的活工具。搏擊訓練可不是這樣,只做教學配合玩示範,攻擊者不會把胳臂腿慢鏡頭般交給你拿,送給你撂。搏擊戴護具,攻防皆有安全保護,儘可讓攻擊者放馬過來狠扁猛揍。如此對比,一上擂臺便立分高下,太極拳不隨著搏擊走,還能跟著感覺走?

二,太極無實戰,多練無用功。比如雲手,比如攬雀尾等封隔動作美則美矣,實戰中卻難以運用。結果是,在太極拳對搏擊的唯一戰例中,雷雷長伸太極手,面對徐曉東的組合炮轟擊,封也封不住,拿也拿不到,悲劇瞬間謝幕。而雷雷,他是有健美基礎和散打功底的,並非草包一枚之無用之輩。央視武林大會太極拳爭霸更逗,見一選手在對打中,竟一手在前做童子拜佛狀,一手伸後做勾漏手狀(完全套路表演的範兒)。

提問很有意義,值得探討,我隨便說點感想,願大家多做總結。


默金cc


生殺較量和殊死搏殺,你還在意你的動作和姿勢嗎?

現代人對傳統武術的理解和認識都是來自於金庸武俠小說、影視作品和傳說。動作之前,要擺作自己門派的架勢、然後,你來我往,大戰三百回合!動作漂亮,美觀,可謂藝術的化身!

但是現實中武術的實戰是這樣嗎?絕對不是,就連中國的散打比賽,你看了就會說這哪裡是武術呢?就是通亂打,無任何觀賞性!

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悲哀,什麼事情都盡是想象,意淫,而一旦面對現實的時候,卻不敢面對,不敢直視、不敢承認,更不會接受。所以,又出現什麼打假,尋找真功夫等等!其實這都非常可笑!

現在大家接受了國外的拳擊和格鬥比賽,認為那是真正的實戰。其實,實戰就是一拳一腳 的問題,沒有那麼複雜。為什麼非得要練太極拳的就得用一招白鶴亮翅架式就才能證明是太極拳呢?

真正的實戰技法都是相通的。結果是一樣的,打倒對方!直拳那和太極拳的掩手練拳有什麼區別?真正用的時候為什麼必須還得站成弓步,左手收回腰間,才可以打出右拳呢?一樣可以左手收於左側頭部,右拳直接打出呀!

現在很多人較真,你用的不是太極拳。其實這些觀點都非常滑稽,太極拳可以打出搏擊的動作,但是練習搏擊的人肯定做不出太極拳招式!

很多人不明白太極拳練習方法,剛開始練習是大開大合,手劃大圈,到最後就是小架,小圈,然後,無招無式,無圈。有形到無形這才是太極拳所追求的。並不是一出招就是白鶴亮翅,野馬分鬃的招式樣子。


九五太極養生


哈哈,你這個問題好。

答案很簡單,就是

1,太極拳不是自由搏擊

2,太極拳,不是搏擊

3,太極拳在所有的武術中,是最不搏擊的


老孔


首先先搞清楚,太極拳說到底核心技術是發力的方式,技擊的手法不一樣,發力不一樣,不代表同樣的手法不能發出太極的力道,再一,太極拳是側重擒拿的技術,雖然有搬攔捶這樣的拳法在裡面,但是並不是太極所擅長的,說到底如果單純從拳術上比,還是拳擊的技法比較全面,膝法上泰拳更佔優勢,地面技還是巴西柔術。但是這和中國武術理念是不一樣的,我們很多技術,比如形意拳裡的虎形,側重的是推按,太極裡把對方摔倒後順勢跺一腳,你覺得有可能會讓你用嗎?就像泰拳的連續抬膝,比賽也是禁止的。殺傷性的招數永遠不是比賽範疇的那麼你非要用不完整的技術去比不完整的技術,這種維度正確嗎?

再一,中國武術都是消極打法,缺少主動進攻的技術,防守反擊裡面又有太多你不能用的技術,八極拳和太極裡面的貼身靠的技術會讓你用嗎?接腿摔都不記分,“惡意”貼靠都是要扣分的,但是這些技術再很多軍警格鬥技術裡卻會使用,你說它沒用?只能說自己太狹隘了而已


尋蹤無跡61585671


這個問題提到點子上了,我是太極拳愛好者,初學太極拳時,也是想學點技擊之術,同時也被當時教拳老師“神奇”的發人技術所吸引,但是隨著實踐和時間的推移,發現這種社會上很普遍很常見的太極拳制人發人之術,只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遊戲,對外人,對練過其他格鬥術的人不起作用,如與自由搏擊真的對壘,往往只有捱打的份,太極拳的招數一個也用不上,正如王宗嶽“太極拳論”所言:“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爾,手慢讓手快,有力打無力,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只有一個:理法相悖。教學老師不懂太極拳理,或曲解了拳理,理不明則法難立,法不立則果難求。“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很多教學老師有高超神奇的一招制敵發人之術,卻做不了王宗嶽拳論中所描述的最簡單初級的非套路即興發揮的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的懂勁散手,原因何在?“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默識揣摩,越練越精,漸至從心所欲”。既無相應的懂勁散手基礎,卻又有“從心所欲”一招制敵的高級制人發人之術,豈不怪哉?人的條件反射是後天通過一定的方法反覆訓練後建立起來的,不建立則沒有,就如電腦中所有程序和信息都是預先建立輸入進去的,沒有信息輸入就沒有相應的輸出,太極拳特殊的技擊之術也不外其理。太極拳不能打,招式用不上,當從自身理法上找原因,太極拳不遠人,而人自遠之。


隨緣25181140858



太極打法不可取,用太極對戰無規則自由搏擊,就是用規則限制太極而自己自由發揮,是耍流氓。太極雖然打法不可取,但摔法可取。

中國武術原則是遠踢近打貼身摔,中國的腿法可以涵蓋基本世界上能實用的所有腿法,這裡就不敘述了。

近打,對於武術開說可能就意味著拳腳頭肘膝指肩胯所有的部位全用來攻擊,攻擊的部位,對武術來說,重點不是頭,而是咽喉,眼睛,心窩,後腦,下陰,很多武術招式設計之初就是為了殺人或者說以弱勝強或者說用最小的力量最快的速度到達傷敵殺人的效果。

這麼說吧,以李小龍的速度,與泰森的力量做對比,李小龍要想打得過泰森,不攻擊咽,眼,心,下陰,幾乎沒有戰勝的可能。但是,他快速敏捷的攻擊,泰森還真不一定能躲過。

人的反應是需要時間的,而人的攻擊速度是快過反應速度的。武術中很多招式都是直接一個閃手,先攻擊眼睛,達到傷人或者遮蔽對方視線的效果,然後對咽喉下陰做到幾乎同時攻擊。

你可以想象一下,拳擊是出拳,收回,而武術可能是,出手,扣住眼睛臉部,不收回,另一隻手或者腿同時攻擊其他致命部位。不需要太大力量,只需要快速準確。

但是按照現在的擂臺規則,是靠力量來達到打擊效果,而力量訓練,實話,武術並不完善,所以很吃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