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黃楊扁擔軟溜溜,挑擔白米下酉州

1300年前,一粒花田米,跑上唐高宗的餐桌,香濃了整個大唐的繁榮富饒

800多年前,它化身貢米,住進永樂大帝的紫禁城,油潤光滑了明朝的傳奇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斗轉星移,朝代更迭中,古時的貢米雖不復昔日榮光,但仍有些人帶著對它的執念,連起了千年的傳承。

桃花源深處的有機米,征服了永樂皇帝的餐桌

第一次吃到酉陽花田貢米時的情景,鄒華仍記得真真切切,濃郁的清香味就讓兒時的他再也沒挑過食,粒粒飽滿,隨便一煮,就可以不就著菜,狼吞虎嚥下一整碗。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當時的他一定沒想到,如今但凡提及“好米”,身邊的人總說 “泰國香米”、“日本越光大米”,似乎說到外國的米就帶著莫名的驕傲。

“那是你們沒吃過花田的有機米!那可是永樂皇帝的貢米。”每次聽到旁人這樣說,他都不服氣地念叨著。但當時大米市場以次充好、摻假的現象層出不窮,確實讓人失去信心。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現在的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有機農產品真的很少。因為這意味著完全不使用農藥和化肥,比綠色產品要求更高,土地、種子、水、空氣、甚至是風都可能成為影響作物健康生長的因素。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既然市面上的大米良莠不齊,那他就索性讓花田貢米“活”起來,這個念頭讓他帶著團隊再次踏上了花田鄉何家巖的土地。

憑什麼說是有機大米?你自己看咯

群山環繞中,霧靄籠罩,梯田的線條層層疊疊,這裡生足了一年曬飽陽光的富硒土地,有國家百強水資源,高山泉水灌溉著全境梯田。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花田梯田

這裡曾是朱棣親封的“官壩”,所產之米年年進貢,歲歲入朝,這麼好的自然條件,千萬不能浪費了,更不能讓機器耕種毀了梯田。

因此他們團隊堅持用古法農耕技藝,讓花田的有機貢米“活”起來。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食物這東西,急不得。

所以這裡春耕勞作,秋來打穀,一年一稻。

春耕

農諺雲:“早粳熟得早,底肥要吃飽。”鄒華和團隊用農家肥和青綠肥發酵後下田做底肥,有機肥讓農人腳下的土壤,不僅結實,還全是養分。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到了春分,花田鄉的土地上,沒有轟隆隆的機器聲,只用耕牛犁田,人工插秧,農忙的身影在正暖的春陽與如織的細雨中穿梭。

夏護

秧苗成長的時候得實時照顧。

所以夏季的田間,除了蟬鳴蛙叫,還有用來除蟲吃草的麻鴨,它們和老式滅娥燈,中草藥製劑和石灰殺菌組團滅蟲。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為了監督種植過程,鄒華團隊還安裝了10餘個可360旋轉的攝像頭,在手機上1000餘畝稻田可盡收眼底。

秋收

十月開鐮,這裡看不見收割車,只用傳統的方式來耕耘收割,周邊農戶家家院裡堆滿苞米,人工打穀,騾馬轉運、陽光晾曬、竹墊鋪曬,無數把沉重的鐮刀齊刷刷砍下,重整泥土,等待下一個四季輪迴。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耕種的每個日夜都被記錄著,所以每當有人質疑他的大米是否有機,他二話不說就把手機裡的視頻拿給他看,阡陌間的農人,金燦燦的稻穀,樸素的寨落村莊,泥土和水稻的清香,都清清楚楚。

鄒華團隊將線上推廣與線下體驗相結合,消費者只需掃描“花田貢米”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瞭解有機貢米從種子、生產、監管、加工一條龍的監控。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花田貢米

他說:“米是咱們最基本的糧食,不僅要吃飽還得吃好,摻不得假。”所以花田貢米擁有“中國地理標誌”和“中國有機食品”兩項認證,暢銷全國的同時,連澳洲的有機農業企業也被吸引來了。

你想要的三餐四季,只缺一碗好米

鄒華說花田貢米聞著只是微微米香,但只要煲一煲,就能還原千年前的宮廷餐桌。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花田貢米

剛剛出鍋的脫殼新米,

連熱米飯升騰起來的氤氳之氣也耐人尋味,

僅僅是揭鍋的瞬間,香味便溢滿了整間屋子,

農人雙手的溫度,讓這碗飯端在手裡,香氣更盛。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熟透的米瑩潤色澤,質白如玉,

米粒飽滿均勻,晶瑩剔透,

澱粉的甜味在舌尖綻放,空口吃也滑而不膩。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米粒不會軟趴在唇齒間,

每一粒米都帶著韌勁,

就像這片土地,柔軟又有力量。

他又可以像小時候那樣端起米飯,吃得一臉滿足。

600年前,對這粒米垂涎欲滴的男人,姓朱號永樂

花田貢米的神奇之處在於,

不管搭什麼菜,吃進嘴裡,你最在意的還是米香。

於平淡之中現神奇,便是有滋有味的生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