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是在哪裡?

o丶柒言


文|小河對岸

在我國過去的文化中,很講究避諱,尤其避帝王名諱,對後世影響極大。比如隋唐評書演義中的第一位好漢李元霸的原型,其實是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而在滿清時期,為避康熙(玄燁)的名諱,楞是被改成了李元霸。雖然,如今滿清早已經成為了歷史,但卻也很難再把隋唐評書演義中的李元霸之名給匡正過來。

而在楚漢之際,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中,也有一位諸侯因避諱而被後世改了封號,此人便是常山王張耳。提起“常山”這個名號,凡對《三國演義》稍微熟悉的,肯定不會陌生。每當趙雲叫陣、闖陣時,總會大喊一聲“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而這“常山”當然是趙雲的籍貫,為兩漢時期的郡名。西漢時期,漢景帝封皇子劉舜為常山王,都於元氏(今河北元氏縣),漢武帝時期,常山國被廢除為郡。東漢時期,漢明帝亦曾封皇子劉昞為常山王,而再建常山國,仍都於元氏,其後又徙為淮陽王,常山國復為常山郡。

而“常山”之名的由來,在《史記》中最早出現於《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其中記載道:張耳、陳餘說武臣曰:“王王趙,非楚意,特以計賀王。楚已滅秦,必加兵於趙。原王毋西兵,北徇燕、代,南收河內以自廣。趙南據大河,北有燕、代,楚雖勝秦,必不敢制趙。”趙王以為然,因不西兵,而使韓廣略燕,李良略常山,張黶略上黨.....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

這“常山”顯然是地名,乃屬秦末時期趙國舊地的一個郡。而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亦是由此郡名而來,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張)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

但實際上,在秦末楚漢之際,並無“常山”郡,而應該叫“恆山”郡。恆山郡因境內的“恆山”而得名,而此“恆山”並不是今天的北嶽恆山。而是古恆山,亦即位於今天河北省保定市境內的大茂山,從春秋戰國直到明代,北嶽恆山都是指今天的大茂山。既然,常山郡原本該叫恆山郡,那麼,張耳也當然是被項羽封為恆山王而不是常山王。

司馬遷在創作《史記》的時候,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才將“恆山”之名,一律改成了“常山”之名。無獨有偶,春秋後期,齊國的著名權臣--田恆(其子孫後來取代姜姓呂氏之齊國,而被稱為“田氏代齊”),在《史記》中也被改成了田常。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有知社


三國名將趙趙雲常自報家門:常山趙子龍。常山在哪裡?秦漢之際這裡有常山郡,郡北有常山,常山郡因山得名。

(常山趙子龍)

趙雲所謂常山,即古代的恆山,位於今天的曲陽縣。今天叫大茂山。

這座山的名氣要從堯舜說起。自上古時期,天下分為五嶽,其中北方諸侯匯聚的地方就這座“北嶽恆山”。帝王五年來一次,所有的北方諸侯都會來到恆山向帝王彙報工作。五嶽在封建時代具有政治意義,有一種神聖的情感,古人將五嶽視作三公,四瀆視作諸侯等等。因此恆山具有很高的權威和地位。封建時代的都城一般應選在五嶽中間,帝王生活在五嶽中間才是皇位正統的體現。

漢代漢文帝叫劉恆。恆山避漢文帝名諱,故改為常山,恆山郡也改為常山郡。恆者常也,常者恆也。

漢代常山郡的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常山郡面積很大,包括今天的幾個縣。其中也包括後來常山郡的治所正定(古代也稱真定)。

(正定新區的趙雲公園)

從歷史上來說,正定的歷史也非常久遠。今天的正定也常常是常山郡政府所在地,而且人才輩出,歷史地位很高,目前保存也非常完好,因此常山成為正定(真定)的代名詞。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正定府面積也很大,與常山郡也基本吻合。

至於趙雲的祖籍具體是哪個縣哪個村,目前爭議很大。附近元氏縣、正定縣(石家莊正定新區)、欒城縣(石家莊市欒城區)等都有趙雲後人的說法。正定縣有趙雲公園、子龍醉酒、子龍大橋等。

(古恆山,大茂山森林公園)

注:明清之際,今天的北京作為他們的都城。而北京位於北嶽之北,這是不符合封建規制的。封建王朝擔心法統地位不固,特意重新定位恆山,將恆山封到了山西渾源縣,即後來的北嶽恆山。據記載,明萬曆年間,朝廷明確山西恆山的地位,但祭祀仍在河北曲陽;清順治年間,祭祀活動正式遷往山西渾源的恆山。目前曲陽恆山還有很多北嶽遺蹟。

這就是趙雲的常山和常山郡。


履和齋


常山最早出現在《孫子》中,有言及常山之蛇。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常說:吾乃常山趙子龍。

常山就是今天的石家莊。

為了讓大家更通俗的看《三國演義》,我建議對其做修訂整理,把書中的地名改成現代的稱謂:把常山改成石家莊。

趙雲自報家門:吾乃石家莊趙子龍。

呂布自報家門:稱吾乃包頭呂布。

劉備麾下與趙雲齊名的將領陳到,則說:吾乃駐馬店陳到。


楊朱學派


說到趙子龍,我每回提起他都會帶上“常山”, 常山趙子龍、常山趙雲,可能是帶著比較有親切感吧。因為這個常山就是在河北境內,具體就是石家莊正定啦!

三國時期的常山是曲陽的恆山,漢朝的時候恆山改名為常山。有時候朋友之間鬧著玩,會把常山趙子龍叫成“正定趙子龍”“恆山趙子龍”“石家莊趙子龍”,哈哈就是開個玩樂,大家就不要當真了哈。

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並,燕趙之地自古俠風濃厚,出了不少的英雄豪傑,常山趙子龍就是其中一個。至今正定裡還有很多有關趙子龍的回憶,並且正定民風淳樸,歷史文化氣息濃厚,在當地,修建有趙雲廟還有常山公園,另外還有子龍廣場等,總之現在人們也是以各種方式紀念趙子龍這個神武將軍。趙子龍這個常勝將軍一生沒有打過一場敗仗,也是我心中很喜歡的一個三國人物之一!

如今,趙子龍神武的雕像矗立在常山公園之中,古城有古槐,花瓣落在將軍肩上,真是讓人夢迴三國啊~


保定事兒


不談演義,只談歷史。

“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救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從長坂坡救主、到百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從無名小輩到曹操口中的“吾若得這員大將,何愁天下不得乎?”

🔺 劇照 聶遠飾

在各種版本的演繹下,趙雲也成了婦孺皆知、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人物。

乘載歷史的輪船,在時間的長河裡把歷史拋下。回頭望,歷史不見,航線亦有跡可尋。循著這痕跡,我們探索古人的任務從未消停。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臨城趙雲故里傳說”名列其中,對憑空出世的“趙雲故里傳說”,隔壁正定就不樂意了。

🔺正定縣趙雲廣場上的趙雲雕像 by 賈敏傑

臨城、正定與東漢時同屬於常山郡,如今也屬同一省,原本相安無事的兩縣卻因“趙雲故里”一詞起了干戈,同時也引得河北專家、媒體的廣泛關注。

那,一代名將——趙雲該名屬歸誰?

源起之物被否定,專家說:立足於《三國志》

何為故里?故里指故鄉、老家;而故鄉則是指出生或長期居住的地方。而長期居住地不一定是故里,則我們以出生地作為談論對象。

2005年4月,在臨城的古魯營村的一口枯井內發現了一座“趙雲故里碑”,刻於清朝1889年。且碑上左右分別刻:“光緒戊戌孟冬正定鎮總兵藍斯明立石”、“鹽運使銜四川重慶府知府吳震敬鐫”。憑此出土的文物,臨城成功申請了“趙雲故里傳說”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憑空出世的“趙雲故里傳說”,在同一個地方一直被大眾定位為“趙雲故里”的正定對此大為不滿。對此正定也拿出了自己的文物:趙雲家的飲馬槽和清同治元年(1862年)刻的“趙雲故里石碑”。

在雙方亮出的石碑裡,臨城出土的石碑雖然比正定的晚立36年,可立碑人是上級,所以很多人認為更具有可信性。可是,既然正定立碑在先而臨城立碑在後,則可以說明兩碑所處一個年代。而身為上級的臨城立碑人與重慶知府又是為何不就正定的碑做出解釋呢?

石碑作為清代時期的物件,此時已經距趙雲離世上千年了,它也可能僅僅是後人作為紀念古人的標記,臨城僅以這個判定歷史人物故里既不客觀,也不嚴謹。

🔺臨城出土的石碑(拓本)

在“趙雲故里”的爭議上,正定的有關負責人武威振去臨城傳言的趙雲出生地澄底村詢問過,當時的詢問結果是當地人對趙雲的傳說一無所知的,直到《關於趙雲故里》一書出了之後,有關趙雲的傳說在澄底村才普遍開,說趙雲是下凡的星宿等各種被添加神話色彩的傳說。據說,該故事的主人公本是劉秀,後來改成了趙雲。

傳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作為歷史考證的參考,並且傳說也是歷史民間傳承的一種,但是經過了歷代的口口相傳,傳說也被賦予了一些個人主見以及神話色彩。可傳說與神話應該是有區別的,添加神話色彩的傳說確實未免太過牽強了。

因此,正定一度向省申遺部門提供相關資料,可是回覆卻不盡人意。按照相關規定,武威振提出:按申遺規定,凡存在爭議的項目應取消入選資格。

那趙雲的故里是否真的在正定?

駐紮在正定縣城南門趙將軍廟的河北趙子龍文化研究會與中華趙族懇親協會則認定正定為“趙雲故里”,且一起簽訂了《趙雲故里遺址認證書》。

🔺趙將軍廟 《古常山郡新志》:“縣人仰其典範武德, 於南門裡故址建趙將軍廟,香火鼎盛”,乾隆二十七年(1761 年)又載:“趙將軍廟,在南關,祀漢順平侯趙雲。” by 石家莊全接觸

而目前能證明趙雲故里的《三國志》是比較可靠的文獻。《三國志》作者陳壽著書時約為公元280年,此時距離趙雲過世才51年。

《三國志》載:“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可知,歷經千年管轄區不斷變遷,各個朝代的行政區劃分總有不同如兩漢與清的管轄區不同,改革開放前後與2001年後又異。故,名同實異也不是不可能的。

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常山郡治移至元氏。正元元年封曹彪世子嘉為常山真定王,常山郡治移真定縣城,故郡治與縣治同處一城。直至“後魏道武帝登恆山郡城,北望安樂壘,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既今州理是也”,郡治移滹沱河北,縣治仍不變。《魏書·地理志》記載,到了唐朝(公元618-公元907),真定縣治才由東垣古城遷移到安樂壘。在此之前,真定治所都未曾改變過,趙雲卒於229年,故,趙雲出生應為滹沱河南。

不管治所怎麼改變,地方不變的情況下,趙雲出生地仍是滹沱河以南時的真定。

真定之名始於漢高祖十一年(前 196 年)八月,代相陳豨發動叛亂,兵分兩路進攻漢朝,載:“十二月,上自擊東垣,東垣不下,卒罵上。 東垣降,卒罵者斬之,不罵者黥之。 更命東垣為真定。”,寓意“真正安定”。

秦朝時期東垣 by zqbxi

西漢時真定 by zqbxi

🔺明時真定 by zqbxi

縣治移滹沱河北後,真定縣治舊址開始衰落,逐漸演變東、西古城村。位於東、西古城村的東垣遺址依舊能當時的風貌。

by 千庫網

趙雲離世距今1700餘年,而目前發現有關最早記載趙雲的《三國志》並未具體描述趙雲出生地,只道:常山真定。在歷經千年的演變中,存在於東垣的文獻早已不知所蹤,根本無從考起,因此目前的資料只能知道是石家莊長安區東古城或正定南為止,在未發現詳細記載趙雲出生地前,我們難以做出下一步定論。

是文化的歸屬,還是資源的搶奪?

話說北方三雄鎮:北京,保定與正定。毛澤東曾評價說:正定是個好地方,那裡出了個趙子龍。可見,正定在北方縣級裡不管是歷史文化,還是經濟發展都是數一數二的。

而臨城則發展相對滯後,並且形成了以高耗能企業為產業支柱,雖然靠石家莊市區近,旅遊資源也豐富,可是資金能力水平不足,難有作為。在經濟轉型上臨城是欠缺機遇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借趙雲故里達到經濟轉型的目的。

by 中華網

確實,在“申遺”成功後,臨城便飛速以“趙雲故里”打造名片,直接把“傳說”給去掉了。

正定相關負責人張星說“臨城人太聰明啦,藉著記者的採訪把臨城的景點都說了遍,我們現在的談話也是圍繞臨城的”,有專家表示:“這樣的眼球效應為臨城省了幾千萬元的廣告費。網友評論說:這個營銷工作做得太棒了!

當代文學家方偉也說:沒有強有力的信息點把信息從爭奪者中轉移到自己一方,怎麼炒作也只能是補貼對方。換言之,因為正定一直以“趙雲故居”自居,而在此次爭議中正定提供的資料也不能足以證明就是“趙雲故里”,所以,在此次爭議中,臨城的宣傳還是以絕對優勢做到效益最大化。

雖然說名人的發現是當地經濟發展不可剝離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專家認為:如果文化只放在利益上, 那挖掘文化就沒意義了,一座空洞沒深刻文化的建築物,哪怕建成了,也註定不長久。

by 華夏經濟

古人故里之爭不知緣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現象。從西門慶,到朱熹,然後是諸葛亮,趙雲,再到五省七地爭二喬、三省四地爭曹雪芹,由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這些關於古人的爭議頻頻發生,地區比歷史專家還關心古人的歸屬,這是找文化的歸屬還是另有所圖?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史記·考武本紀》《三國志通俗演義》秦進才 《趙雲故里、故居辯證》注:如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儘快聯繫小編進行刪改!

新縣誌,

優晟文化與羊晚集團生活傳媒公司聯合打造的內容平臺

用全新視角帶你領略中國各個縣的風土人情,

帶你探索中國未現之美。


新縣誌


抄錄一下《石家莊通史》怎麼說;"當時常山郡治確實在元氏(今元氏故城村南)。但正史《三國志》名載趙雲是常山真定人(今石家莊東古城),而非常山郡城元氏人。至於清代一些文人附庸風雅,爭著為"趙雲故里″刻立碑記,其實都是託古附會之作,沒有任何史料價值。正史記載加上漢、三國時期的文物,才是證明趙雲故里的最有力的證據″。


手機用戶64985216423


常山現在位於河北省,現在叫正定縣!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現在叫河北省正定。雲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儀表堂堂,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天下大亂,趙雲被推舉為頭領,率領部下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的麾下。後認識了漢室皇親劉備劉皇叔。趙雲從公孫瓚集團辭職,跳槽到劉備集團。 趙雲在劉備公司工作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堪稱不敗戰神,除了征戰四方,趙雲還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管理江州。 趙雲去世後被追諡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像深入人心。

常山現在叫正定縣,位於河北省西南部,華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時人稱常山、真定,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正定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出過百歲帝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等歷史名人。2010年正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2017年,正定縣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白狄族人就以正定為中心,建立了鮮虞國,首都新市,今稱新城鋪。春秋時期,鮮虞國被晉國打敗,後被晉國管轄。而後數次建國數次被滅。


最近有點上火


趙雲的初出場,在《三國志》載,“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後來看出公孫不能成事,便藉口兄長剛死要去服喪離開了,劉備握著他的手依依惜別,趙雲非常感動,官渡之戰前劉備在袁紹處,趙雲聞知便來相投。


自後趙雲便一路相隨,無論艱難險阻,無怨無悔,“(長坂坡)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三國志》說,“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演義中趙雲也經常說“某乃常山趙子龍是也”。漢朝常山郡,原作恆山,為避文帝劉恆名諱改為常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漢武帝時,常山郡擴大,統領十八縣,隸屬冀州;東漢時真定國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統領十三個縣,治所仍在元氏縣。後來常山恆山輪替,到北宋升格為真定府,常山不再作為郡國之名。宋真定府為河北西路路治;元朝又改為真定路;清雍正元年為避胤禛之諱改為正定府,現在是河北石家莊市正定縣。

探索歷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三國演義常山屬現在河北正定縣。


春秋時期(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內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為中心,建立鮮虞國,國都新市(今新城鋪)。


秦統一中國後,改東垣邑為東垣縣,治所在今石家莊市古城村附近,屬鉅鹿郡。[3]


漢初,仍為東垣縣。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東垣縣為真定縣(意即真正安定),屬恆山郡。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國,轄真定、藁城、肥壘(今藁城縣城子村一帶)和綿曼(今井陘縣境)四縣。

《史記·孝武本紀》載:“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廢真定國,將真定縣劃歸常山國管轄。


三國時,真定縣屬魏國常山郡。

西晉時,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莊市古城村),從此正定縣即成為河北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49年1月,正定縣改屬察哈爾省建屏專區;1949年6月,撤銷正定市,改為正定縣城關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設10個專區。正定縣屬石門專區;


休閒讀品雜誌社


關於趙雲趙子龍家鄉的一些情況,所有資料顯示,所謂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原來是元氏縣的古常山,正定的常山是趙子龍病逝後若干年從元氏縣遷移至石家莊東古城後再次遷移到的正定,另外資料顯示趙子龍在33歲之前一直生活在現今的元氏縣常山,從這一點上可以斷定趙子龍是元氏人,另據資料顯示,趙子龍生於真定南,也就是正定縣南,根據地理劃分當時真定的邊界是在現在的石家莊南和元氏搭接處,這就指向了現在的欒城縣,根據趙氏家族棲息地查詢到了現今的欒城區趙家莊村,因為這裡距離古常山城最近,並且三國時期也是常山城的轄區,所有趙子龍有可能就是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趙家莊村人!現在石家莊市管轄範圍內一共46個趙氏村莊,唯一一個指向性最強的就是欒城區的這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