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哪個歷史人物被我們高估了?

溫開元


如果說被高估,最典型的就是岳飛,現在人都非常肯定,毫無懷疑地認為,岳飛不被秦檜害死,肯定可以收復中原,滅掉金國。

但事實上我們不可能比當時的人更瞭解局勢,但在當時,絕大多數人對此並不抱有希望,所以岳飛的死,在南宋一直沒有產生太大影響,對秦檜的反感情緒也非常淡漠。整個南宋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各種雜記野史很多,但很少談論到岳飛和秦檜,多為一帶而過,秦檜的申王爵位和忠獻諡號在南宋保持了近百年,並沒有人覺得不妥,直到南宋末期,與蒙古人聯合滅金,金國已不再是友好鄰邦,建立兩國關係的秦檜才被徹底否定。最弔詭的是韓侂冑伐金的時候,秦檜曾被短暫奪取封號和爵位,伐金失敗後,竟然又為秦檜恢復了名譽,恢復申王的爵位和忠獻的諡號。可見當初的岳飛案的影響力很一般,人們並沒有表現出對岳飛的死痛心疾首,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對秦檜恨之入骨。

秦檜被徹底搞臭,岳飛被上升為神一般存在,已經是明朝時候的事了,《滿江紅》的出現,岳飛墓前的跪像,都是明朝人乾的。岳飛的本領雖然沒有達到可以確定滅金的程度,但他頑強抗爭的精神值得讚揚,明朝面對北元和瓦剌韃靼諸部威脅,需要民眾有像岳飛那樣抵禦外族的精神,所以被樹立為典範,激勵民眾和眾將士。這是最典型的春秋筆法。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宋高宗要殺岳飛的關鍵原因,都認為岳飛迎回二帝觸動趙構的利益,其實這個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宋高宗反對岳飛北伐時,宋徽宗已近死了,剩下的只有宋欽宗,趙構對宋欽宗是非常忌憚的,但他怕的不是岳飛把他迎回來,而是金人要立欽宗為皇帝。欽宗在趙構的掌控之下翻不了身,但是在金人手裡他就控制不了了,如果金國像立張邦昌和劉豫那樣,立宋欽宗為皇帝,然後坐鎮開封的汴梁城。這才是趙構最擔心的。所以岳飛要真的能迎回宋欽宗那是為宋高宗去了一塊心病,宋高宗感謝岳飛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殺岳飛?

我說這話也不是我個人分析,歷史上對這個有記載,金兀朮在臨死之前囑咐後人,宋朝要是動武,能打就打,打不過就把天水郡王送到開封為帝,再派人輔佐,按說沒有弟與兄爭的道理。這樣就可以控制南宋。

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 為輔,遣天水郡公桓, 安坐汴京 ,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併力破敵。

對於進過這並非上策,而是宋朝不好招架時才能用的殺手鐧,金人對欽宗非常不信任,當初宋金翻臉,金國本意是教訓南宋,宋欽宗表面答應金國人的條件。但卻在背後策反轉投金國的遼國舊臣,打算裡應外合滅掉金國。但策反密信被金國使者交給金國皇帝,金國對宋欽宗產生極度反感,金人一舉滅掉了北宋。金人對宋欽宗登位是否成功根本沒譜。所以輕易不會用這招。


山野論史


狹義的講,歷史人物不存在被高估低估的問題,因為這些只是評價之一,所謂見仁見智的。廣義的講,所謂高估,更準確的描述的是“抬高”。

為什麼要“抬高”,因為自身的需要,從而影響一批人去跟從。但始作俑者,或發自內心所認識,或表裡不一的為了目的而已。歷史沒有絕對的東西,都是相對而言的比較。

舉幾個例子:

孔子,儒家學說的祖師爺,但後世所傳並非孔子一人之功之說。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都是填薪火者。看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其實並不風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使得孔孟荀子,被請上了高臺。乃至後來才有了“萬世師表”。

關羽,歷史上的就是一位軍事將領,戰敗被殺。但統治階層和民間,取其忠義,不斷的抬高。並配合昇華各種故事。關老爺是位三教通吃的大咖,即被尊為關聖帝君,又被佛教封為伽藍菩薩,又被作為武財神供奉。

包拯,是位清官,也可以說是好官。但與《包公案》中的形象相差很遠。一是沒有做過那麼大的官,二是沒有三口鍘刀兩口尚方寶劍。更沒有處理過陳世美等皇親國戚。

岳飛,假如沒有冤死風波亭,可能嶽武穆沒有這麼大的名氣,後來的結局和評價還未知。若岳飛不死,也很難帶兵擊退金國。不能用《岳飛傳》來解讀歷史。

如上這些人物,都因政治需要或民間寄託,而被“聖”話了。而也有一些人,雖然未成聖。因需要而被重新評價和定義。舉兩個明代的例子:

劉伯溫,被小說中比作諸葛亮似的半仙,卻只封了一個誠意伯。相比張子房的留候,相差了幾條街。但多年後,明武宗又把他請出來,追封太師,諡號文成。

方孝孺,被朱棣滅族並踏上一萬隻腳的反動派。幾百年後,南明給徹底平反,追諡了文正公。

近代也不乏這種情況,只是不便於展開討論了。

評價歷史人物,蓋棺定論,只需看他活著做了什麼、留下什麼,不必去挖空心思臆斷分析他在想什麼。更沒有必要假設,他沒有死,或別人替代他......


幾葦渡


在中央蘇區,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是一個被高估的人物,由於他不懂得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盲目的瞎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國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戰略大轉移,紅色的根據地基本喪失,差點斷送了紅軍,斷送了中國革命,教訓十分慘痛。

李德,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人。1900年出生,1929在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畢業後,到共產國際東方部工作。1933年9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軍事顧問。隨博古到中央蘇區後,改名叫李德。

本來共產國際賦予李德的職責是給紅軍領導層“作出軍事上的判斷和建議”,但由於博古忠實地執行王明左傾路線,打擊和排擠毛澤東,他年輕氣盛,又不懂軍事,所以他把李德奉若神明,軍事上言聽計從,中央雖然決定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最高三人團”,但李德是“太上皇”,說一不二,是軍事上的絕對權威。

在五次反國剿中,李德制定了“禦敵於國門之外”,“不失寸土”的方針,用堡壘對堡壘的戰法與敵人死拚,他不顧戰爭實際情況,坐在房子裡按地圖指揮戰鬥,導致反“圍剿”作戰連連失利。在廣昌戰役失敗後,彭德懷當面質問到:你們坐在瑞金,在地圖上指揮戰鬥,連迫擊炮放在哪個位置上,都規定死死的,幾乎造成一軍團全軍覆滅。若不是紅軍有高度的自覺精神,一、三軍團就早被葬送了”。你們是崽賣爺田心不痛。

遵義會議上,毛澤東指出,李德的軍事指揮,在進攻上犯了冒險主義,在防守上犯了保守主義,在退卻中又犯了逃跑主義。一針見血指出了他的錯誤,李德狡辯到:難道讓我一個外國人承擔責任嗎?經過黨內激烈的討論和辯論,決定增補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從而正式結束了李德、博古對紅軍的軍事指揮。此後,毛澤東帶領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勝利到達陝北。

李德作為一個外國人,受共產國際的派遣,來支援中國革命,動機和願望是好的,能堅持走完長征,也是難能可貴的。後來他也真心支持和擁護毛澤東的領導。

1939年夏,李德回到蘇聯,隨後被派到出版社工作。1949年返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馬克思列寧研究所工作。1974年8月15日李德逝世,終年73歲,德國社會統一黨中央委員會發布訃告稱他是“一個真誠的國際共產主義者和蘇聯的朋友”。





zj史海拾貝


甘地。

他是本世紀的和平和非暴力的象徵。從那些抽大麻的嬉皮士到端著星巴克咖啡的金髮女郎,所有人都很推崇他。不管你讓誰說出一個偉大的印度人的名字,你可能都會聽到甘地的名字。

人們不知道的是,在那個時代,印英之間的政治格局更加複雜。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大英帝國正面臨經濟不穩定的情況。而像印度這樣幅員遼闊的殖民地在當時也承擔著維護大英帝國的重大責任,而不應該為了謀求自身利益進行一場冒險。隨著越來越多的革命者發動遊擊式武裝襲擊,印度次大陸的內亂越來越多。有人說甘地只是碰巧在遊行和抗議盛行之際發起瞭解放運動,英國才答應印度獨立的要求。這種說法雖然並不是最準確,但也並非完全錯誤。

而在當時居於首位的是由甘地和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掌舵的印度國民大會黨。它是這一時期的政治巨擘。尼赫魯–甘地王朝誕生並最終成為了印度國民大會黨。直到今天,它仍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政黨,而且國大黨的權力不僅作用於政黨內部,還作用於所有民主規範活動。

雖然甘地領導了“食鹽進軍”的鬥爭,但是他並沒有走上大街,和人民一起戰鬥。他參與了很多政治活動,但大多是坐在談判桌上,或者是在董事會上和高級辦公室裡與英國統治者會談。我並不想詆譭他,我可以給你舉個具體的例子:甘地–歐文協定。他擬定的這些協議和協定,內容就是不要和英國人而是和挑起戰爭的革命者鬥爭。實際上,正是這樣的協定使印度獨立被推遲了許多年。因為他動搖了公眾對革命民兵的支持,使公眾追隨他的和平觀念和談判策略。

當然,進行各種會議和談判並不是壞事。但讓人惱火的是,有很多英雄偉人為了解放印度犧牲了,但卻沒有得到足夠尊重——

Subhas Chandra Bose

Bhagat Singh

Sukhdev Thapar

Shivaram Rajguru

Chandra Shekhar Azad

這些名字你聽說過幾個?

甘地的政治活動大多在是獨立前和獨立時期,但即使在獨立之後,甘地(和尼赫魯)也沒有停止他的政治活動。他與巴基斯坦立國運動領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納進行商談,將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部分,並進行分治。直到今天,還有兩個位於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土邦之間的國家因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而衝突不斷。

甘地被一個名叫納圖拉姆·戈德森的人暗殺而死。如果你谷歌一下,你就會發現很多人稱納圖拉姆·戈德森為英雄,勇士等等。雖然我不同意稱納圖拉姆為英雄,但我建議你研究一下他暗殺行動背後的政治因素和動機。納圖拉姆不是一個狂熱的恐怖分子,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在暗殺甘地後他立即自首。網上的一些文章認為納圖拉姆暗殺甘地很明顯是很個聳人聽聞的陰謀。但如果你搜索一下就會發現很多讚譽暗殺甘地行動的網頁。不要單純地相信我的話,我也不值得信賴,你還是要自己進行研究。

下面這部分不是答案的主要部分,而且它是基於觀點的,不是基於事實的。美國比印度早獨立了200年。就目前情況來看,實際上美國做得很好。美國可以把隱形直升機開到一個主權國家的領空,在那裡殺死恐怖分子,而且可以完全不管這樣做的後果。毫無疑問,和平不是唯一的途徑。非暴力的想法似乎很有吸引力,因為採取非暴力手段對於遊行抗議的人來說很簡單。政府和其他強大的實體都希望人們跟隨甘地,採取非暴力手段。他們不希望人們衝進他們的豪華辦公室毆打他們。但如果人們只是在他們的辦公室外,拉上寫著“佔領華爾街”的橫幅,他們就可以安然無恙,置之不理。然後我們就都知道了“和平”佔領運動是多麼的成功了。


咖喱臘肉


這個題目有些含糊,沒有明確界定屬性。筆者以為,所謂歷史人物,應該是決定和影響歷史變化和進程的人物。所謂高估,應該是現在的人對歷史人物錯誤的評說和紀錄。如果這個定義成立的話,那麼最被錯誤高估的歷史人物就是秦始皇。

喜歡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是被歷代古藉釘在暴君恥辱柱上的人。但在新中國卻興起為秦始皇翻案風,尤其是陝西文史工作者大肆鼓吹秦始皇的功績。譬如村民打井發現兵馬俑,陝西考古歷史研究院立即高調宣佈:“發現秦始皇兵馬俑”,刻意聯繫到秦始皇。儘管兵馬俑地點離秦始皇墓還有四里地,而且驪山是秦國古安葬區。如果有一天秦始皇墓允許挖掘,墓區沒有專家鼓吹的幾百萬平方米即麼大,那些專家該不該打臉?

記得1973年,文革中興起批林批孔,鼓吹秦始皇的政治運動。筆者躲進一家圖書館倉庫看古書,想發現秦始皇的偉大功績。但看了半年,古書對秦始皇評說只有兩個字:殺戳。包括秦人自已寫的《秦史》不是墜城殺士,就是尋仙拜神,乞求長命百歲。至於文革中鼓吹的秦始皇統一功績:書同文,車同軌也都是謊言。秦朝統一使用的文字是楚國的小篆字,而不是秦國的大篆字。車軌規定也是趙國的也不是秦國原有的。秦始皇只不過採納了楚人宰相李斯的建議,拿來即用。今天,我們回頭再看僅有13歲的秦朝,給中華文明留下什麼遺產和功績呢?幾乎為零。那麼,這樣一個朝代,這樣的一個皇帝,顯然被今天的人們胡吹高估了。

如果說秦始皇依靠殺戳就可以成為一些高估人眼中的“中華千古一帝”,那麼希特勒幾百萬人的大屠殺豈不成為這些人眼中的上帝?


嚴家慶


一、劉邦

劉邦給人的第一印象除了是流氓,手段殘忍之外,相信不會有太多人質疑他的能力,反而會覺得項羽這個匹夫之勇的莽夫根本不可能是劉邦的對手,大多會將劉邦放在正面來看待,劉邦擅長於籠絡人心,他之所以能夠打下江山除了險象環生的一次次經歷命大死不去之外,和他對待當時的世家大族很有關係,給予了各種承諾,後世都在跟風,致使中國的一個個皇朝從此變成了一蹶不振的守成派。

舉例說,一個平民除了要給朝廷納稅還要給當地世家納稅,將世家養得多肥可想而知,這個國家還有什麼錢糧去遠征,這種情況發展到明朝,已經成了一個笑話,劉邦在長遠的角度來看可謂歷史大罪人,必須站在負面的位置。

二、張良


提到張良,幾乎所有人都會覺得是個智慧極高的軍師策士,事實卻並非如此,張良慫恿劉邦快速攻進洛陽,一度將劉邦陷入被項羽輾壓的絕境,短視可見一斑,在劉邦進攻彭城時繼續慫恿劉邦急行軍,結果又一次將劉邦陷入絕境,還好劉邦福大命大,他的那些功績說出來都是不值一提。

比如說四面楚歌,那時候項羽敗局已定,身邊那些飢餓的殘兵留下來意義也不大,博浪沙偷襲秦始皇,根本不是什麼誤中副車,那時秦軍的馬車一模一樣,而已有上百輛,成功的機會不到百分之一,張良此舉只是為了刷名聲。

三、孫權

孫權一輩子碌碌無能,錯過多次擴展東吳勢力的機會,袁紹兵敗官渡時,竟然不發兵攻佔中原,毫無決戰蒼穹的魄力和志在天下的雄心,偷襲關羽奪荊南那麼三個郡,互損實力,只在乎眼前小利,愚蠢無比,這直接讓吳蜀失去了合力擊敗曹魏的機會。 要知道那時候關羽北上進攻,一旦劉備從漢中出兵遙相呼應,東吳只要看準曹操調派軍隊救援的時機,瞬間攻下淮南,徐州都不在話下,至於孫權攻壽春竟然被張遼打得慘不忍睹,那點身為君主的判斷力和軍事決斷實在是不敢恭維,歸根到底不過是一個吃孫策老本的無能之輩。

四、關羽


人稱武聖的關羽,被冠以忠義的標籤,黑白兩道都拜他,實際上他卻一度投靠了曹操,要不是曹操搶了他看上的女人,恐怕他還不會回到劉備身邊,所謂的武聖,不過是滿清時期惡捧出來,水分很大,畢竟關羽沒什麼讓人稱道的表現,水淹七軍有天災的成分,丟失荊州更是大過,其他諸如溫酒斬華雄,華容道放曹操,解白馬之圍,過五關斬六將,封金掛印...全部是虛構。

五、李世民

一說李世民,肯定有人會想到什麼明君,還有貞觀之治,事實上貞觀之治的繁榮程度遠遠不如隋朝初期,由於隋朝留下了一個大糧倉,再加上唐初人口不到一千萬,所以人們通常都能勉強溫飽,為什麼勉強? 因為貞觀期間唐朝人口基本沒有增長,在那個時代會是一個怎麼樣的境況,可以想象,其次,李世民開啟了君王修改史書的先例,所有重要的史書都要經過他審閱,貞觀的繁榮水分可想而之;至於打天下方面,李建成的功勞比李世民要出彩得多。


盲客


美國人有飯吃感謝中國人,孔子的歷史作用被高估了,孔子理論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毛澤東不信孔。毛澤東理論都是為人民服務的。


三亞天漄海角SbI3203


讀史總是讓人諸多迷惑,楚漢之爭中的項羽就是這讓人感到困惑的一員,而細細思來,他讓人困惑的就是被高估的地位和才能!

項羽乃名門之後,世代都是楚將,功勳卓著。在太史公司馬遷的筆下,他的蓋世雄風讓人心醉神迷,自登上歷史舞臺的一刻,就妥妥的帶著主角光環,征戰八年,身經七十餘戰,戰必勝,攻必克,從沒敗過。

而劉邦只是一個市井無賴,幼年便遊手好閒、好吃懶做,整日吃喝嫖賭,打情罵俏,在酒館大白天賒酒。

因此,世人一直覺得一無是處的劉邦能打敗項羽全憑下作的手段,一個地痞流氓戰勝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豪傑,讓歷史變得齷齪不堪,也為項羽的悲慘命運讓人心生感傷。

而項羽真如史書記載的如此英明神武嗎?接下來,我們就細細道來。

01

項羽幼年本是有條件接收良好的教育,叔叔項梁更是對這個侄子極為上心。

可惜項羽對任何學習都半途而廢,學寫字覺得只是為了記下別人的名字,學劍術也只能戰勝一人,都不值得學,要學也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看似理想遠大,可項梁真教他兵法時,他又淺嘗輒止,沒學完也就放棄了。

由此可見,項羽頗為自負,對於學習根本沒有毅力。不善於學習,又怎能提升個人能力,發掘個人潛能,這就從內裡鑄就了他終將失敗的前路。

02

項羽不僅對於學習沒有毅力,同時他還有兩大致命的弱點: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其實就是個人英雄主義。他每次戰鬥喜歡衝鋒陷陣,自然也都所向披靡,可是讓別人都沒了用武之地,致使他打了那麼多年仗,都沒有培養起來幾個能依靠的大將。自己孤立了自己。

逞匹夫之勇者,必行婦人之仁。將士生病受傷,他噓寒問暖,送飯送藥。可將士有了功勞,他卻捨不得分封獎賞。如此誰願意跟他幹呢?這也讓他失去民心。這也許就是他失敗的原因吧。

03

霸王別姬一直被千古傳唱,楚霸王的長情也是讓無數女兒傾心以待。

眾所周知,項王有兩樁最愛,一是美人虞姬,一是名駒烏騅。項羽作戰,一直將虞姬帶在身邊,這本就是軍家大忌,可他仍是一意孤行。

當項羽面臨“四面楚歌”,心情低落,與虞姬飲酒高歌,虞姬對歌一首後,自刎身亡。

理論上講,項羽如果想要制止虞姬自盡是輕而易舉的,可他並未出手,或者說他其實希望虞姬為他而死。

他認為虞姬只有跟著他才能幸福,如果落入他人之手,就會很悲慘。可是,虞姬已經整整跟了他六年了,從始至終都僅僅是名寵姬,毫無名分,即使項王進關大封天下,佔彭城以西楚霸王自居之時,也沒有想過要正式娶她。

作為女人,虞姬自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光明正大的成為項夫人,可等來的只是項王落敗,以死相隨。

虞姬縱有千古深情,似乎也只是項王的一個玩物。而虞姬之死似乎也並非是他擔心虞姬落入漢軍之手,只是自己的物品寧可毀了也不願他人染指。

項王被視為英明神武,可他只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盡失民心;項王被傳為專一情種,卻辜負了虞姬已死殉情的深情。項羽真真是被世人高估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你好,說到被我們高估的歷史人物,實在太多,光一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五虎上將,更別說隋唐演義中的李元霸、秦瓊等,以及後來的宋江和方臘,這些人都是被古人過度抬高,讓我們現代人都被唬得一愣一愣的,把演義當成了歷史津津樂道。

這些人我就不說了,我就說說被我們傳頌了兩千年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大英雄項羽。不得不說項羽能橫掃河北河南,把當年所向披靡的黑色殺神秦軍殺得望風而逃,並坑殺二十萬貧困,一路席捲到咸陽。



那麼項羽真的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厲害嗎?項羽是有過人的神力,但是一個人再厲害能禁得住二十個人一擁而上?就算古人比現在力氣大,但是也不光是項羽一個人力氣大,普通士兵也比現代人力氣大,那麼幾十個人一起圍攻同樣是能拿下項羽的。

項羽之所以能在垓下之戰之前無一敗績,無非是秦朝氣數已盡,各地紛紛立起反旗,楚國人盡數為項羽所用。而秦二世根本就被趙高矇蔽,蒙恬被無故冤殺,秦軍內部也軍心動搖,已無鬥志。就連劉邦的雜牌軍都能拿下咸陽,何況項羽狹威猛之師足以藐視群雄。

但是項羽卻是像一個只能打順風牌的賭徒,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毫無辦法,甚至連一次失敗都不敢面對。垓下一戰,項羽毫無軍事才能,明知自己被圍,卻呈匹夫之勇,完全無視漢軍的合圍,而且帶領全軍朝漢軍包圍圈的最厚實的韓信部突圍,意欲作困獸之鬥。結果大家都知道,強大的楚軍一戰被滅,項羽自刎烏江。

可以說,項羽的神力只不過是一個穿傳說,這符合古人對於英雄的期待,誇大項羽的神力在後世的的很多人身上都用過這種套路。所以,項羽就算是個英雄,也是一個草頭王而已,為了塑造項羽,卻把大風起兮的真正的心懷天下的風雲人物劉邦描寫得那麼不堪。



風雲說收藏


中國歷史上最被高估的人物首推關羽,封建時代一直被抬到“武聖”的高度,和孔子並列。中國傳統裡的“聖人”類似西方的先知,雖然沒有政治權力,但是精神地位高於帝王將相。埋葬關羽首級的地方叫“關林”,與“孔林”並列,地位高於皇陵。

在中國歷史上要以武功稱雄,怎麼也得象韓信那樣打出統一中國的仗。關羽不僅沒有這等武功,就是在蜀漢政權裡面也不是軍事負責人,更不用說放眼整個三國時代。這個武聖的地位憑藉的是什麼呢?是他的忠義!這種道德標準就無法量化了,歷代很多下級軍官、基層士兵為國犧牲,都是非常忠義的,死後默默無聞。所以,關羽這個武聖就是封建帝王圍繞著忠義概念包裝的形象。

第二個要數孫中山。在世時別人送給他孫大炮的綽號,意思是他老放空炮。在《建國方略》這些著作裡,我們能領略到大炮的風采。書中經常有這樣的語句——如果建設XX路,XX港,中國富強指日可待。如果開發XX產業,全世界的工廠都開動也不夠供應中國一家。篇尾還列出哪些國外名人支持本計劃,其語言風格類似現在給商業項目作的PPT,但這可是治國綱領,這種大忽悠的表述方式可見其實際能力如何。

還有一個綽號叫“遠程革命家”,意思是呆在海外指手劃腳,讓內地熱血青年賣命。後來為了改變這個形象,孫中山到廣西邊境起義現場親自開炮,但只是打打騷擾仗。論發動和組織起義的實際能力,孫比楊秀清或者捻軍這些土包子還差得多。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委任孫為全國鐵路督辦,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這並非虛職,當時鐵路收入佔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遠比現在鐵道部有權力。而且那時候中國鐵路和今天高鐵一樣正在大幹快上期間,鐵路總管是最大肥缺,袁是給了他機會的。但是孫在任上的盡現忽悠本色,屢放空炮無法落實。

美國 《時代週刊》以關注世界要人著稱。與孫同代政治家裡,前有吳佩孚,後有蔣介石、汪精衛,都上過《時代週刊》封面,孫卻沒上過,可見外國政治觀察家當時也並不看好他。孫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因為蔣汪國民黨集團統一了全國。而他們都不是創黨人,要把創黨人抬出來以示正統。如果當年是吳佩孚或者張作霖統一國家,現在孫也就是民國政治家中的一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