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懒”父母竟也可以教育“好”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首先,不知大家看过这个标题后是什么感受。但小编一定得提前声明一下,您也看到了,这样的“懒”和“好”都是加引号的,也就是说他们是有特殊含义的,并不像大家以为的真的“懒”和“好”。它们的出现是要在特定语境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明白我今天的立场。

其次,我们来说说写下这篇文章的初衷。父母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在爱的名义下,不知不觉地步入爱的误区,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甚至伤害了孩子未来的翅膀。现在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是当今社会的高发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长对自己子女爱护倍增,要什么有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动手,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爱孙心切,就更加溺爱了。早上催促他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为他忙前顾后,然而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表现并没有太大的起色。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由于父母太勤劳,反而养成了他的惰性,由于太关注他,他反而变得没有责任感和自觉性,对大人产生依赖性。长此下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没有养成,倒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懒”父母竟也可以教育“好”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过:“一个获满分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家长不妨学做“懒”父母。这个“懒”,并不是说家长懒得和孩子说话,懒得和孩子玩耍,懒得和孩子交流,而是要求家长能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明白了“懒”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我们父母如何做的问题。

1、嘴巴“懒”一些,少唠叨,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改正

世界丰富多彩、千奇百怪,因而在孩子心目中时常会产生许多疑问。但是不是每个问题父母都该有问必答呢?有时父母假装不懂,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发现,同样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身懒心不懒”,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学会自己去寻找答案。

同样的,这一方面也适用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上。有的父母为督促做事,一天到晚像麻雀一样唠叨个没完没了。殊不知,重复的话孩子听多了耳朵也会起茧的,他反而不当回事。

勤教育不见得有效,要看在什么方面勤。如果勤于唠叨、大摆道理,反而效果不佳;如果勤于寻找方法和对策,并能有效实施才是值得借鉴的。

2、头脑“懒”一些,少帮助,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分析

一位妈妈在博客中写下了这样的教育心得:“我就是太‘认真负责’了,久而久之,孩子把我充当了他学习中的拐杖。有一段时间,一开始学习,就喊妈妈,离开我就不行。现在我再慢慢地放开他,逐渐让孩子丢掉拐杖,增强他的自理能力。”

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不要太勤于指导,而要学会发现哪些是孩子能做的和有助于独立思考而可以放手的,哪些是他能力达不到而需要帮助的。做父母的别代替孩子思考,不要做孩子思维的引导者。给孩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从小养成爱动脑筋、爱想问题的好习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手脚“懒”一些,少掺和,让孩子自己实践、自己做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勤于帮孩子做事,甚至包办,孩子就会有依赖和被动性,而责任心也无从培养。家长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从劳动和摔打中锻炼出自主能力,这样的“懒”妈妈、“懒”爸爸胜过大包大揽的“好”妈妈、“好”爸爸!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家长表面上为他营造出温室一样的环境,实则是夺取了他们独自生长的权利,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一些简单的劳动方面,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就能培养孩子的自理、动手的能力。

遵守以上三大“懒”原则,那具体的,在孩子2-6岁如何执行呢?小编也举例给大家做一分享。

1、2-3岁

早在孩子2到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指示孩子将垃圾扔到指定的垃圾桶;吃饭的时候,将筷子或勺子递给桌子另一旁的妈妈;浇花的时候,给她一个装有水的小瓶子,一起浇花;洗完衣服,挂衣服的时候,将地上一堆衣架一个个递给爸爸;晚上睡觉前,学会将自己的玩具放在某个角落……

2、3-4岁

在孩子4岁的时候,孩子做的事情更多了。比如:学会在脸盆里自己洗手,如何手上涂抹香皂,如何洗掉手上的泡泡;上完厕所后,学会使用上面的大小排水按钮;和妈妈一起喂宠物,学会如何和它们更好地相处,避免它们的误伤;学会将自己脏了的衣服,分类放到指定的篮子里;妈妈洗好叠好的衣服,自己帮忙放回衣柜的指定位置;饭前洗手,饭后学会把自己的塑料盘碗放到水池里;睡前,学会如何仔细地刷牙,并且帮妈妈铺床,拿枕头、褥子……

“懒”父母竟也可以教育“好”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3、4-5岁

等孩子4岁后,就开始做一些“大事儿”了,比如:洗好晾干的衣服,自己学会叠好放好,学会叠更多种类的衣服,如T恤、内裤、长裤、短裤、袜子、手帕等等;饭前,帮忙准备餐桌,拿一些小的餐具、摆凳子等;饭后,帮助爸爸妈妈将桌上的餐具,放回厨房水池里;睡觉前,自己独立铺床,并准备好明天要穿的衣服……

5、5-6岁

孩子5岁后,俨然成了一个小大人。跟妈妈学着擦桌子,扫扫地,除灰尘;开始学会自己收拾房间,把玩具、书籍等乱放的东西归位,养成不用了放回原处的好习惯;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的书本文具,并整齐放在书包里;爸妈下班后,能够接过爸妈的包包,并放好爸妈要换的拖鞋;妈妈做饭的时候,可以在一旁洗菜,帮妈妈打下手;能够照顾好阳台的花草,并将宠物弄乱的东西收拾好……

“懒”父母竟也可以教育“好”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6、7岁

7岁孩子已经习惯每天帮助爸爸妈妈擦地,整理房间。放学的时候,可以自己拿着5块钱,去排队买馒头;吃饭的时候,准备餐具,吃完的时候,帮助爸妈刷洗碗盘;卫生间脏了,能够用抹布进行擦洗清理;每天不用爸妈提醒,能够按时起床,刷牙洗漱,然后吃早餐;放学后,能够主动去完成作业,复习功课,并拿着写好的作业让妈妈检查……

除此之外,“懒”父母必备以下几个原则:

1、身懒心不懒

父母偷懒需讲究技巧,要用孩子易接受的方式,教会孩子独立自主。

2、常备耐心和信心

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即使他们做得不好或者帮了倒忙,也不要急着去埋怨、指责,多给予一些表扬和鼓励,孩子会有更多动力去做好这些事情。

“懒”父母竟也可以教育“好”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3、有声的付出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无需默默无闻,找准时机,告诉孩子你为他做了什么,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应当,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各位家长,试着放手吧,父母“懒”一点,孩子才有变“勤”的空间。请相信你的孩子,相信他可以独立完成好自己的事情,放心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