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道醫真解:天人合一黃帝內經第三穴-太溪穴

主講人:祝玄衝

太溪穴,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為十二經脈腎經之原穴。“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唯有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以太溪穴為腎經五輸穴之輸穴,而以腎經之水泉穴為原穴。

太溪穴位於內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取穴以內踝與根骨之上的凹陷處取穴。必須是凹陷處取穴,何以?以腎為坎卦主水,坎者,下陷為坎,下陷之處為水聚之溪谷,故取陷中。觀陷中二字,有坎卦之意。坎中陷也。貼內踝骨而下針,因為腎氣走骨膜.實際上貼骨而下針之處,剛好是凹陷之處,用手摸一摸,以拇指仔細探尋一下,可以感覺指下有動脈搏動。

道醫真解:天人合一黃帝內經第三穴-太溪穴

內經三部九侯,足部三處侯脈,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太溪穴為三部九侯之一.太溪在三部九侯脈法裡,可以侯腎與腎經的疾病.《素問金匱真言論》:“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在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藏精在腎,故病在溪;此溪為太溪之意。故可於太溪脈侯腎之病患。

《說文》:溪,山瀆無所通者。溪一般都是指山裡的小水流,不與江河相通。太者,大之意,太溪為山谷之間的大水流。《素問·氣穴論》雲:“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溪,在身體指肢體筋骨、肌肉之間相互接觸之罅隙、縫隙或凹陷部位,大縫處稱谷或大谷,較小凹陷處稱溪或小溪。

太溪為原,原穴為元氣通行注入經脈的穴位。元氣由此穴注入經脈,轉變為經脈往來之經氣。而經氣於經脈中上下升降往來運動,推動臟腑產生生理功能。“腎者,精之處也,主蟄。”此穴五行為土,土主歸藏,腎主蜇藏全奈脾土所主萬物歸藏之德,故此穴以主藏精為主,凡有形之精皆藏於土。然谷藏龍雷相火,太溪藏北方陰精,但太溪為腎之原穴,通坎腎所藏先天之真元,元氣由此穴進入而化裁元陰元陽,而具化育、生髮之德。

人有左右二腎,左腎主藏元陰腎精,右腎主藏元陽腎氣。左脈口尺部之盛衰虛實可侯左側太溪穴所藏陰精;右脈口尺部之盛衰虛實侯右側太溪穴所藏陽氣。

昨天講到內經三部九侯,太溪為足部侯地、侯腎虛實之處。凡侯脈之處,皆為本經氣血彙集充實之處,加之太溪為腎經原穴,而腎主藏元陰元陽,元精元氣,是為一身陰陽之根蒂,所以太溪原穴就尤其緊要。

《內經》雲:心如懸,病本幹腎,太溪絕,死不治;病腹滿溏瀉,腸鳴反下,甚而太溪絕者死不治。古代針灸書裡說“男女病,太溪脈絕,死不治。”太溪脈絕者,腎中元陰元陽枯涸,元氣盡矣。

(玄衝老師,為什麼是右腎元陽,左腎元陰啊,想不明白。)

這個問題我一直沒有對外宣講過,今天給大家送福利。腎主藏,陽氣白晝走表,東昇而西降,由西入而藏於大地,故西方為陽藏之地,人體右為西。陽氣藏於何處呢?大地坤土之中,而太溪穴在腎經上五行為土,故為陽氣內藏之地。陰氣夜晚走表,西升而東入,入則藏之於東方,東方為人身之左,故左側腎藏陰氣。人體左右,如天地之東西。

在脈法裡,侯脈口尺部有根無根,有根者吉,雖久病而無妨;無根者兇,雖新病猶危。所謂有根者,脈口尺部脈沉而充實柔緩;沉者,為腎本主蟄藏,故尺脈以沉而充實為佳侯。所謂無根者,尺部脈微細欲絕、或者沉弱近無。脈口尺部無根,可以得知太溪脈所藏經氣亦不足;當然,也可以太溪穴處診斷。但太溪脈不若足部衝陽脈明顯,須細按冥心體會方得。因為太溪穴深處的氣血搏動之處,也與此處為土主伏藏有關,況且腎本主藏,一如脈口尺部之脈沉。此穴不藏,則左側腎經陰虛而不能制約上焦心火,而心火炎上,其脈細數,或左脈口尺弱而寸部二盛,大人迎兩倍。右側則腎中所藏元陽上越,火不歸元,寸浮有餘而尺部沉弱。

太溪為腎經原穴,《靈樞九針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又云: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經脈、365穴之經氣皆秉受於十二經原穴之原氣。十二經脈原氣來源於腹部下丹田所藏之元氣,這個元氣藏於腹部,《周易》雲:坤為腹。在我們身體五臟裡,坤卦為任脈與脾土。《難經·八難》:“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這個腎間動氣,為道家之下丹田,內藏元精,元精氣化而為元氣,元氣於下丹田一分為二是為元陰與元陽,元陰藏之於左腎,元陽藏之於右腎。此元陰與元陽是一身陰陽十二經脈之本源。

五臟原穴五行皆為土,其因有二:一為脾土位中而生四方,土為萬物之母。尤其是有形之五臟,皆脾土之氣而化生。五臟為陰,陰氣皆來源於天地初分時“濁陰下降為地“之地氣。二為土主藏,一身之元氣皆藏於坤土。所以十二經脈原穴也為土。

太溪在臨床上的功效為:滋補腎陰,溫腎強腰,補益腎氣,納氣平喘,調理衝任。

左腎主藏元陰、腎精,腎受五臟之精而藏之,主生殖繁衍與滋養五臟,固澀陰精津液、制約二便。腎陰之功皆在左太溪。右腎主藏元陽、腎氣,元陽主溫煦五臟,推動臟腑功能;又能出於膀胱經為六腑之陽而主表;實為一身陽氣之根蒂。腎陽之功皆在右太溪。所以左右太溪可補腎陰腎陽之虛,臨床主治病症非常廣泛。

腎陰不足,陰虛生內熱,左太溪穴有六味地黃丸之作用,滋陰清熱,治療腎陰不足之腰膝痠軟、手足心熱、心煩失眠、咽乾口燥或虛火虛熱導致的咽喉腫痛。腎陰不足虛熱傷及陰津又容易導致腎虛消渴,小便尿頻短赤而澀痛,或者腎陰不足不能滋補肝木之陰,肝腎陰虛而相火內擾導致的夢遺或陽強早洩,也可以取太溪而治療。陰虛生內熱,脈多細數;陰虛而陽浮,脈多寸脈浮而尺部腎位細弱,皆可取太溪穴。(問:陰虛灸還是按摩,還是針?)以太溪補腎陰針刺按摩皆可,或者以熱毛巾外敷。腎陰不足不可妄用灸法,本身腎陰不足有下肢足心發熱,若灸適得其反,但是以溫熱毛巾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溫補腎陽可以溫灸。

對於滋陰,足部腎經很多穴位都有這個功能,比如湧泉、然谷、太溪、照海、復溜。分析古往今來的穴位功效,以上穴位都有治療咽喉腫痛、失眠、虛火虛熱、口渴消渴、或者足跟疼痛、下肢痿軟無力、肺部咳喘等病症。但是臨床取穴,不可能每一個都用到,其中必有一個是最為合拍合其脈證病因的。那麼,這些穴位同中是否存異?從何角度抓住每個穴位的主治核心要點?群裡針灸高手不少,你們有何訣竅?

(通過老師所講,我認為,湧泉對肝、然谷對心,太溪所有的陰虛皆可治。)是,非常對。腎經為水,但是水亦分五行,比如自然界,古人把水分為青水、赤水、黃水、黑水、弱水等。(何為弱水?)崑崙神山之下,繞山之水為弱水。在六十甲子納音裡面,也有五行之水,分別為大溪水、天河水、澗下水、大海水、井泉水。

(問:祝老師 請問何時下針太溪穴好?)一般酉時,最好是甲己之日癸酉時。

太溪穴位於內踝尖之內,足跟骨之上下陷處,古代內踝稱為內崑崙,外踝稱為外崑崙。而太溪穴就是崑崙神山之下的水。我講湧泉穴的時候說過,崑崙之巔的虛空仙境中,有西王母的太淵瑤池,是為西方金水,金生腎水,這個腎水就是太溪之水;而太溪穴位於內崑崙之下,是為水之原穴,可見太溪之水的確來源於崑崙山巔之太淵瑤池之水。傳說崑崙山有丹水,其色黃,飲之不死,為不死水。另外還有不死藥、不死樹。我一直在想,這個黃色丹水,是否是太溪屬土的黃色之水,飲之不死,是否是腎中所藏之元精,因為元精可以生元氣,道家謂煉精化氣。

道醫真解:天人合一黃帝內經第三穴-太溪穴

回到先的問題,其實腎經上的五輸穴,就是五行之水,湧泉之水與肝木相關可補肝腎之陰,然谷之水與心火有關可補心腎之陰,太溪之水為土中水,為五臟之元陰,可化生滋養萬物,復溜之水為金,為肺金之水,可補養肺腎陰虛。這樣去應用這幾個穴位滋養清熱,就不會無從下手取穴了。

肝腎陰虛,陰虛陽亢動風容易導致頭頂脹痛、眩暈、急躁易怒、耳鳴面赤等,傳統醫家多以太溪配伍太沖、風池、百會滋補肝腎平肝熄風,療效確切。

陰虛火旺之耳鳴、耳聾可以太溪合聽會、陽池(或外關、陽穀)同用,以太溪滋陰降火,以聽會、陽池升發清陽之氣上走耳竅。

腎陰虧虛,導致虛火上炎而牙痛,可取太溪配大杼同用,腎虛牙根鬆動或牙軟不堅也可用之。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故取太溪補腎固齒,骨會大杼,大杼為膀胱經穴位,與腎又互為表裡,此二穴配伍可以治療腎虛骨病,腰部骨病加配腎俞,腰為腎之府。

腎主藏精而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精不足,則容易骨髓、脊髓、腦髓空虛。骨髓空虛容易導致下肢骨痿,下肢痿軟無力,腰膝痠軟如踩雲端;脊髓不足則腰脊無力、俯仰不利,可取太溪配絕骨、腎俞強筋健骨;如若腦髓不足而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精神萎靡、健忘痴呆、懈怠喜臥,可取太溪配大杼、風池、風府、百會等同用,以補腎化生骨髓,充養髓海之不足。取風府、百會者,以“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其蓋,下在風府。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最好配合填補腎精之藥服之,比如左歸丸、虎潛丸。

五臟之精皆上注於目,腎之精上注於眼瞳,腎精不足,眼目乾澀模糊,可取太溪、太沖肝腎原穴滋補肝腎精血,配伍膀胱經之睛明、膽經之瞳子髎引精血上注於目,從而達到治療眼疾的療效;亦可配伍明目地黃丸同用,脈口盛於人迎可取。

腎陽不足多培補右太溪為主。腎陽虧虛則易腰膝不溫或冷痛、手足四肢逆冷,可取太溪穴溫腎壯陽,《靈樞官針》:中寒厥,取踝後少陰也。踝後少陰為太溪穴,太溪為水中土穴,土主四肢,右太溪內藏元陽,取之可溫腎陽而暖四肢厥冷,以灸為佳;腎陽不足而導致兩腰腎俞部位發涼或冷痛,可以太溪配伍委中、腎俞穴同用;如若腎陽不足而腰脊疼痛或者腎陽素虛,復感嚴冬寒邪內舍於腎,“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寒邪入腎,循經上入腰脊,凝結於脊柱,則導致腎痺:腎痺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同時表現出畏寒怕冷、腰脊僵硬而乏柔和則可以太溪配伍命門、陽穀、後溪等同用,以溫腎散寒。

腎陽不足容易導致陽痿早洩,配伍腎俞、命門同用。

右腎亦藏腎氣,腎氣虧虛,容易導致小便清長、頻數,可以太溪配伍、腎俞、氣海、膀胱俞同用;

腎氣亦主納氣,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可以太溪配伍氣海、肺俞同用。氣海為道家下丹田,為腎中元氣之海,修煉家為氣沉丹田之處,可使氣歸元海,先後天氣機相交;《莊子》”真人之息以踵“,太溪正好位於足踵,太溪又為腎經原穴,故可納氣而平喘。

另外太溪又主咳嗽氣逆,藥王之《千金翼方》:腎咳,刺足太溪。

太溪為腎經原穴,內藏元陰元陽,元者,生氣之原也,元陽主萬物資始,元陰主萬物資生。而腎主生殖繁衍,故太溪穴可用於婦人胎產不孕、男子精冷精弱死精之證。以太溪即屬於腎水,又五行為土,土者,萬物之母,妊娠者,母也,土為坤卦又主腹部,而腹部正是胎產孕育之地,按傳統理論來說,腎藏先天,脾主後天,而太溪一穴,二者兼而有之,是為胎產不孕之首選穴。

又主婦人月經不調,腎虛閉經或者帶下。婦人月經,古稱經水,經水之週期與月相關,一月一行,而月者,水之精,周易裡,坎為月,坎為血卦,故腎之原穴太溪與婦人月經相關。帶下者,亦水溼之類,腎主水,土主溼,太溪水中土,故也可主帶下之病。

《靈樞厥病》厥心痛,痛如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然谷為腎經火穴,太溪為腎經土穴,火與心相關,土與脾相關,故取然谷、太溪治療。按此取穴,必有脈口二盛。

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腎結石急性發作之絞痛,亦可單取太溪穴,根據大眾醫家應用經驗,療效肯定。腎中石淋,有醫家配伍三陰交、腎俞、膀胱俞治療,可排出一部分結石,從配伍上來看也比較合理。

另外古代醫家經驗,太溪透崑崙或者配伍崑崙穴,可通經活絡,治療足跟疼痛。腎經中,主足跟疼痛者,有湧泉、然谷、太溪三穴。

關於太溪臨床中的應用,無法一一言盡,應平脈辨證,隨脈證而靈活應用或配穴使用。下一堂課講腎經絡穴大鐘穴。

5天5夜道醫祝華英帶你學透‘黃帝內經’十二經脈精修班 本學習班學員只需要具備中醫的基礎知識即可進入系統學習,一旦入門就可以直接用十二經脈學說進行各種疾患的診斷,確定對症的治療方案,從而在臨床中發揮極佳療效。

5天5夜,帶你學透‘黃帝內經’十二經脈運行奧秘,掌握古聖脈口人迎診法

時間:6.23-6.27

地點:深圳寶安

6.28課程介紹:講解武當道家丹道性命雙修靜坐體系,為時一天,

聯繫:138-2332-7712 (中醫家-劉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