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匡賢明:板子不能打在素質教育上

匡賢明:板子不能打在素質教育上

這幾天關於教育的話題成為焦點。陳寶生部長很坦誠地提到教育給家長帶來不少麻煩的“三點半”的問題,並且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不迴避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目前需要客觀分析的是,問題的根源究竟何在?

由於“三點半”現象主要是在減負、素質教育提出後出現的,因此一些朋友把板子打在了素質教育上。有的朋友認為,所謂的素質教育,實質強化了家長的教育責任,讓孩子依賴自己父母提供教學服務。這種素質教育反而加大了分化,尤其對對農村孩子來說是一大悲劇,基本堵死了農村孩子的改變命運的通道。因此,有的朋友甚至很慶幸自己經歷了應試教育。

應當說,問題是客觀的,教育領域某些舉措客觀上加大了家長的壓力。除了“三點半”現象外,還有“午託”現象。有的城市義務教育階段不提供午餐和午休服務,家長被迫中午去把孩子接回來,要不就把孩子送往午託機構。這既加大了家長財力負擔,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也加大了安全隱患。

但這個問題是素質教育帶來的嗎?把板子打在素質教育上合適嗎?如果客觀看一看,恐怕

需要從教育體制改革滯後上來深究。

匡賢明:板子不能打在素質教育上

一方面,孩子現在的負擔並未有效減輕。全國政協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說,中小學生減負喊了幾十年,有些地方孩子的書包越喊越沉,課外負擔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時間越喊越少。

數據顯示,我們國家中小學生每天課外寫作業的時間是2.82小時,時長已經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將近3倍。一年級的孩子做作業做到晚上九點、十點是常態,這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嗎?恐怕不是吧?王國慶也認為,需要針對造成學生負擔沉重的根本問題進行“動真格”的治理。

另一方面,學校真正的自主權也沒有發揮出來。教育的行政化管理特色還比較突出。就以某城市取消午託為例,也是教育局一紙令下。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學校在課程設置、師資確定等方面並沒有太多的自主權。

對於真正瞭解學生興趣的,學校也不敢開設相應的興以至於“三點半”現象成為全民關注的現象。

匡賢明:板子不能打在素質教育上

從以上兩方面看,教育面臨的挑戰,根子不在素質教育上,而恰恰是現行的某些政策、體制與素質教育不相適應。把板子打在素質教育上,一來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二來也無法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難道要改回應試教育的路子?難道孩子們要做作業做到十二點?這難道不是南轅北轍嗎?

解決這些問題,根本的出路在於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要推進教育的“二次改革”,以打造一個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滿意的、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這就需要進一步弱化應試教育,進一步強化素質教育,因材施教,使每個孩子的優點都能得到發揚。這也是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之所在。這方面的改革空間還相當大。

比如,廢除以學生考試成績考核學校和教師的傳統管理辦法;賦予學校更大的自主權;按著教育規律改革教師管理制度,而不是以分數和升學率來簡單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減少作業量和考試次數;廢除以升學率對地區和學校進行排名、劃分重點學校的做法,教育管理部門不得向學校下達升學指標。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不以考試成績為依據。

只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才能解決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三點半”現象,才能真正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所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