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蘇富比紐約5月拍賣:7個關鍵詞秒懂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於1940年代末在紐約城興起,這一嶄新的激進藝術運動在後來幾十年間影響了從巴黎至東京的全球藝術家。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鬆散群體包括傑克森·波拉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弗朗茲·克萊恩(Franz Kline)、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和阿希爾·戈爾基(Arshile Gorky)等,他們摒棄具象表現方式,轉而用單純的色彩和形狀表達自我,是第一代在國際藝壇上闖出一片天的美國風格藝術家。其巨幅畫布和無畏姿態流露出獨一無二、前所未見的戰後美國式自信與壯志。

蘇富比紐約5月拍賣:7個關鍵詞秒懂抽象表現主義

一組美國抽象藝術家群像,統稱為“The Irascibles”,紐約

1950年11月24日

相片由Nina Leen /Getty Images提供

以下為七件關於抽象表現主義你需要知道的事,以及其中的關鍵藝術家。

媒體轟動

如同之前的印象派一樣,抽象表現主義之名也源於一位藝術評論家,1946年,一位《紐約客》作者用抽象表現主義這一術語來形容漢斯·霍夫曼(Hans Hofmann )的畫作。1950年,十八位藝術家在一封給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公開信上簽名,反對博物館在一場藝術展覽上排除“前衛藝術”的舉動,他們的合影登上《生活雜誌》(上圖),並被稱為“The Irascibles”。

偷渡者與移民

蘇富比紐約5月拍賣:7個關鍵詞秒懂抽象表現主義

威廉·德庫寧在自己工作室,約1940年,相片由Bowden / Bridgeman Images提供

被藝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稱為“美式繪畫”風格的許多藝術家都是新移民。德庫寧原籍荷蘭,乘坐目的地為阿根廷的貨船偷渡至美國,而約瑟夫·埃布爾斯(Josef Albers)、戈爾基、羅斯科和霍夫曼都從動盪不安的歐洲逃離到美國。

教師,教師

蘇富比紐約5月拍賣:7個關鍵詞秒懂抽象表現主義

漢斯·霍夫曼正在教學,1945年,相片由Maurice Berezov提供,© A.E.ARTWORKS

畫家漢斯·霍夫曼由慕尼黑來到紐約,在曼哈頓東第八街成立了一所藝術學校,還在普羅溫斯頓成立了一所夏日避暑學校,後來成為了非正式的藝術學院,讓一輩美國藝術家得以瞭解畢加索(Picasso)、馬蒂斯(Matisse)和歐洲前衛藝術。

強大的女性

蘇富比紐約5月拍賣:7個關鍵詞秒懂抽象表現主義

瓊·米切爾、海倫·弗蘭肯薩勒與格蕾絲·哈提根在弗蘭肯薩勒於蒂博爾德納吉畫廊舉行的個展開幕式上,紐約,1957年2月12日,相片由Burt Glinn/ Magnum Photos提供

抽象藝術主義大多為男性藝術家,但早先時,女性藝術家也大放異彩:格蕾絲·哈提根(Grace Hartigan)、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阿爾瑪·湯姆斯(Alma Thomas)、佩勒·範恩(Perle Fine)、瑪麗·艾伯特(Mary Abbott),以及充滿雄心壯志的伊蓮·德庫寧(Elaine de Kooning)。克拉斯納(Krasner)更是在波拉克(Pollock)去世後繼續創作了相當長時間,波洛克曾經受到其他兩位女性的重要支持:收藏家佩姬·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以及於1948年在自己畫廊中首次展出其“滴畫”作品的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

鄰居

蘇富比紐約5月拍賣:7個關鍵詞秒懂抽象表現主義

李·克拉斯納,《搏鬥》,1965年作,維多利亞博家美術館,墨爾本

相片由© THE ESTATE OF LEE KRASNER / ARTISTS RIGHTS SOCIETY(ARS), NEW YORK / ADAGP, PARIS 2018提供

許多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都住在格林威治村,互相比鄰而居,常常不請自來(沒人擁有電話)。德庫寧的工作室在第十街上,弗朗茲·克萊恩的工作室則在第九街——與克拉斯納(Krasner)和波拉克相距一個街口,克拉斯納和波拉克曾經住在第八街上的一間只供應冷水的公寓中,後來移居到東長島。

獨行者

蘇富比紐約5月拍賣:7個關鍵詞秒懂抽象表現主義

傑克森·波拉克在自己位於東長島的工作室中,相片由MARTHA HOLMES/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提供

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們彼此認識,但並不像他們所景仰的歐洲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一樣,他們並未認為自己是擁有正式宣言的藝術運動。藝評家、抽象表現主義倡導者多爾·阿西頓(Dore Ashton)近期說道,我們如今所稱的“群體”在當時,只是“一群各自肆意發展的個體”。

午夜狂歡

蘇富比紐約5月拍賣:7個關鍵詞秒懂抽象表現主義

格蕾絲·哈提根與友人在Cedar Tavern中盡情歡笑,1959年。相片由JOHN COHEN/ CONTRIBUTOR / GETTY IMAGES提供

Cedar Tavern和Dillon’s都是人們喜愛聊天社交、討論藝術的好去處,也常常可見激烈爭論——藝術家們大多嗜酒,所以也稀鬆平常。1960年,藝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在Dillon’s對德庫寧的新作冷嘲熱諷,德庫寧隨即暴揍了格林伯格一頓,而波拉克在與弗朗茲·克萊恩爭論時把Cedar的洗手間大門卸了下來,因此被Cedar禁止入內。

“Fearless Now”紐約拍賣會

5月14日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

5月15日

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日拍

5月16日

至高境界:莫頓與芭芭拉·曼杜爾伉儷珍藏大師名作

5月16日

當代藝術晚拍

5月17日

當代藝術日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