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古代來了“大姨媽”怎麼辦,古代的姨媽巾長什麼樣?

用戶64315238905


大姨媽這種東西,相信許多男人都沒來過。那麼我們看一下,古人大姨媽來了是怎麼處理的。最原始的社會,沒有紙,也沒有布,甚至人們居無定所,那時候主要是使用草葉或樹葉來擦拭。



到了奴隸社會,人們已經有了用來遮羞的動物皮毛。她們會用乾淨的皮毛,比如柔軟的兔子來擦拭,還會用泉水清洗。到了後來,發明了布以後,她們把草木灰縫在裡面,然後用完以後倒出汙濁的東西,洗乾淨下次再用。


發明了造紙術以後,她們就會用柔軟而又吸水的草紙。但是,這種方式比較奢侈。窮人家的女子一般都用一種用棉花做成,叫“塞子”的東西。也就是用棉花塞住了事,防止血液外流,在窮人家,大姨媽這種事是不受重視的。

古代沒有計劃生育,很多女人都會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在懷孕期間,是不來大姨媽的,因此會省許多事。而等到她們不再生孩子了,也就過了來大姨媽的年齡了。如今跟古代相比,社會進步體現在各個方面。


歷史密探


在古代那個技術落後的時代,女子來月經可以說是一件非常討厭的事。動不動就流血,經常會弄髒衣物。那麼古代又是怎麼處理這些事的呢?

在遠古時期,人們還沒有羞恥之心時,都是裸著身子到處跑。如果來月經了,女性也就只會用枯草,或者幹葉子擦一擦血跡,然後繼續勞作。

漸漸的,人們有了羞恥之心後會用一些衣物來遮擋關鍵部位。所以女孩子們便會將乾草或者枯葉子墊在下面,防止汙血流出。在海邊的女人就更好了,她們可以用吸水力很強的天然海綿墊在下面,要比干草或者枯葉子更加乾爽。



後來隨著織布技術的發展,女性們發明了“月事帶”。她們裁製一個長長的布條,在裡面灌上吸溼性良好的草木灰,然後在布條的兩端繫上繩子,系在腰間。

更換的時候只要倒掉裡面的草木灰然後把布條洗乾淨,再重新灌入草木灰就行。有條件的人家,會用棉花來代替草木灰。然而那個時候的棉花並沒有脫脂技術,吸溼性還不如草木灰,所以很多人還是會選擇用草木灰。


後來造紙技術出現了,於是人們便用草紙來代替布條,製成了一次性的衛生帶,這個就很像現在的衛生巾了。唐朝的時候賣胭脂的小販都會有這種衛生帶出售。

但是窮苦人家是沒有條件使用衛生帶的,枯草或者棉花塞進下體來防止汙血流出。有些女孩子發現懷孕的時候不會有月經來,可開心了,便撒開手拼命生孩子。難道懷孕不比來月經痛苦嗎?


史之策


古代女子十二三歲就出閣,十五六歲就生孩子了,也就是初潮過後就要懷孕生子,之後的幾年是最佳生育年齡,加上缺乏有效的避孕措施,都是五年三胎、十年七胎的那麼生,所以古代女人多為生子苦,相應的就少了一些例假的困擾,但是也不可能完全杜絕。

在古代,例假被視為不詳之物,因為不好區分是否例假期,所以許多場合乾脆就不允許女子出現,例如祭祀、葬禮、婚禮等等。如今我家這邊還有風俗:來例假的女子不能去參加滿月宴,對孩子不好。可見這個例假不詳的思想影響頗為深遠。

那麼,在沒有姨媽巾的年代,女孩兒們是怎樣應對“洪水猛獸”的呢?

在原始社會那個只能用樹葉裙遮羞的年代,女子對付“洪水猛獸”也比較隨便,只是用幹樹葉簡單擦拭了事,走到哪都鮮血淋漓的,想想這場面就不忍直視,估計那時人們都習以為常,不拘小節了。

直到奴隸制社會,人們開始狩獵,學會用獸皮縫製衣物,女子們才開始在內衣裡放些吸水性好的乾燥物,開啟了大姨媽的文明進程。

到了封建社會,人們學會了紡織技術,人們摒棄了獸皮,開始以布和絲綢為衣。這時的女孩們,將草木灰塞進布條裡,兩端用細繩系在腰間,稱之為“月經帶”,就是初級低配版衛生巾了。更換的時候,要將裡面草木灰倒掉,然後將布條清洗乾淨,風乾後再用。有些貧困家庭,替換的衛生條數量不足,便在清洗後用火烘乾布條再用。有些富裕的女子,會選擇棉花做填充物,乾淨柔軟,只是吸水性不如草木灰,所以不及草木灰應用廣泛。

造紙術發明以後,草紙成了姑娘們的心頭好。例假期直接用草紙吸納或者將草紙放在布條裡,省了不少麻煩。當然了,不同的消費水平選擇的紙張質量不同,消費者體驗也就不同啦!

古代充月經條都是姑娘們自己手工製作的,選擇布料,繡上圖案,一些機靈的姑娘還會別出心裁的另闢蹊徑,用棉花做成塞子堵住“洪水猛獸”,這就應該是今天衛生條的雛形了吧!

到了20世紀80年代,受歐美文化的影響,中國女子才拋棄月經帶使用衛生巾,大大提高了生活質量。


史論縱橫


衛生巾、衛生棉條和月經杯是提高女性經期生活質量的三個偉大發明,對位廣大女性來說,完全有必要設立個諾貝爾姨媽獎來感謝發明者。

由於無法解釋“流血卻不死亡”這種奇怪的生理現象,大姨媽在古代被看做魔鬼上身,遭到極大的排斥,古代就有“騎馬拜堂,家破人亡”的說法(陰道被稱為“馬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女子入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為其不潔,能損陽生病也”,經期女性被嚴禁出現在婚禮、產房、祭祖、葬禮等場合(不知的怎麼核查?),當然,大姨媽也並非一無是處,鬧義和團那年代,大師兄們就認為:“破紅衣炮彈的唯一妙物,就是女人的月經布,滿城高掛,炮彈不飛,炮身自裂,效驗如神”。

最早的姨媽巾取自:樹葉、乾草、樹皮,使用完成後必須丟的遠遠的避免給部落帶來災難。

紡織物發明以後,女性開始把草木灰或絲麻等吸水材料裝進小布條夾層,兩頭用細繩系在腰間,猶如現在的竹炭包一般,起到很好的吸水作用,大大緩解了經期的疼痛和美觀問題,被廣泛採用。

秦漢時期,棉花傳入中國,部分地區出現用棉花團代替草木灰或者絲麻,但由於棉花宋元時期才普及種植,所以棉花姨媽巾普及較晚。

東漢造紙術發明以後,一些有錢人家的女性開始用祭祀的白紙替代草木灰,但由於好的紙張價格高昂,普通百姓依舊以竹炭包為主。

從漢代到改革開放漫長的兩千年裡,姨媽巾的形狀和填充物基本沒有發生過變化。直到七十年代,大部分中小城市和農村女孩第一次月經來潮時,用的還是傳統的姨媽巾。

一戰期間,美國女護士採用紗布加藥棉做出了最原始的現代姨媽巾,受此啟發,1920年美國的金佰利ž克拉克公司用纖維棉和細薄紗批量生產出最早的衛生巾:Kotex(高潔絲)。

民國17年,姨媽巾傳入中國,胡適還為此專門寫了篇文章--《女子月經布之研究》,倡導女性嚐鮮,並稱新式姨媽巾:“實為經布中最佳者”。



日慕鄉關


首先澄清一下,達人是達人,正不正經我自己知道。

古人除了化妝的技術不如現在的女人,其它方面與現代人無異,古代的女人與現代的女人一樣都是有月經的,也就是所謂都會來“大姨媽”

至於在古代來了“大姨媽”怎麼辦?這個問題很簡單,古人很早就懂得用棉花織布了,據歷史考證古人種植棉花的歷史有五千年了,但是古代沒有現代用的衛生棉,她們得有“絕技”才能過活。穴居時代的女性有時直接用海里的“海綿”,有時用草之類的東西做成“衛生棉”使用。古埃及人用軟化過的紙草葉子作衛生棉條,而希臘人把麻布包在細木條上當作衛生棉條,目的就是為了“吸血”。

古代的中國,女性們用自己乾淨的碎棉布做成棉墊,用過之後可以清洗,重複使用。有的女性用一條長長的白色布巾,在月經來潮時放在身下吸收血液,更換後用清水加上明礬清洗,雖然用起來方便,但是終究不是太衛生。

更為傳奇的是,據說很早以前的女性,在“大姨媽”來潮的那幾天,在口袋裡放滿木灰,感覺褲子詩了,就往下面塞一把木灰,因此,那時候月經不叫“大姨媽”,叫“吃灰”。感覺這種傳說說法不太靠譜,還有一種類似的,但是相對來說更衛生一點,她們是用乾淨的布縫成一個長袋子,在裡面裝上草木灰,髒了之後,把灰倒掉,布袋子用水洗洗,循環使用,並且灰能消毒,也許古代沒那麼多婦科病跟這個有關。

到了1921年,美國金百利公司 製造出第一塊拋棄式衛生棉,1927年嬌生公司研製出魔戴斯,這兩家公司合作製造出衛生棉條,而且在70年代到80年代的時候,公司取得重大突破,那就是:自粘式背膠的衛生棉墊的發明,從此以後再也不需要別針或帶子了。女性的幸福生活來臨了。

先說到這裡吧,說多了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小小嬴政


不知樓主說的古代古到什麼時候?應該是指封建社會時期吧。不過在這裡還是從頭說起吧!

原始社會

生活條件極差,對於女性的這種生理現象來說,只能是最簡單的處理方式,擦拭。所用物品只是一些乾草跟樹葉。

奴隸社會

該階段人類已經擁有“羞恥”的觀念,會採用樹皮、獸皮等縫製成衣物遮羞。月經期會用一些乾燥物吸納汙血。有時候也會採用清水沖洗。

封建社會

隨著社會進步,紡織業迅速發展,布料、絲綢取代了樹皮、獸皮等。這時候在未發明造紙之前,女性採用的是將草木灰裝進小布條裡,兩頭同細線系在腰間,成了所謂的衛生帶。更換條數根據富裕程度來決定。更換下的衛生帶,倒掉裡面吸滿汙物的東西,將衛生帶用清水加皂葛等去汙洗滌。風乾後再使用,急迫的時候,便用火烤乾。

一些富裕的家庭,會為女性準備乾淨的棉花等物品,作為製作衛生帶的材料。但是由於新棉花不容易吸水,所以很多女性更容易接受草木灰。

人類發明造紙後,草紙等容易吸收水分的東西便派上用場。直接使用草紙或將草紙夾在衛生帶裡使用,一些有錢人家則使用祭祀用的白紙製作衛生帶,因為這種白紙除了有韌性之外,還比較潔白,相對比較衛生。但是由於這種紙價格昂貴,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消費的起。



古代很傳統,集市上很少有賣衛生帶的,就是有,也只是貨郎或一些胭脂水粉店才有賣。所以基本上女性使用的衛生帶都是自己製作的。女性之間會老傳少,大傳小。互相學習製作衛生帶的技術和技巧。



還有一些手巧的,衛生帶長這樣。

在紙張發明之後,有錢人家也有使用類似於宣紙一樣的紙張增加吸水性能的,而且使用後可以隨時丟棄。但是外層依然選用布匹包裹。

以上是曾看到的資料介紹,不知是不是樓主想要的答案。


新晨的一抹陽光


“大姨媽”是令很多女性頭疼的問題,當然這在古代也是大事,並且困擾了古代女性幾千年,直到這個利器的出現,成為了女性的福音,並且是現在衛生巾的鼻祖,為古人的智慧點個贊。

在最早的原始社會,大姨媽來了,不用怕,只需要用萬能的清水洗一洗就可以,這就是傳說中最早的“洗洗更健康”。那時候古人們就地取材,當月經來的時候,用乾草、樹葉、獸皮擦一擦,然後用萬能的清水洗一洗就完事了,為了生存該勞作還有勞作,沒有像現在的女性還有暖寶寶、紅糖姜水什麼的。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有了最早的麻布,古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明了月經帶。最早的月經帶,就是用麻布做一個布袋,在裡面裝上草木灰或者乾草,然後用繩子繫住兩頭,掛於腰間。隔一段時間就要清洗,並且更換草木灰。接著,隨著紙張和棉花的出現,古人就在月經帶裡面填充更加柔軟的紙張和棉花,並且不斷的完善,基本解決了女性的月經問題,這可謂是女性的福音,更是現在衛生巾的雛形。

總之,你要相信古人的智慧,他們做的月經帶已經和今天的衛生巾外形相差無幾,只是缺少相應的消毒措施,但已經是古代女性的一大福音,而現在衛生巾的發明,直接解決了女性的大姨媽問題,讓女人盡情享受作為女人的樂趣。


密探零零發


女用衛生巾的出現才有多長時間?在我國普及開來也不過才20年而已,所以這問題根本不用問古代人怎麼對付“大姨媽”的,問一問歲數大點兒的女性同志就知道了。

可能很多朋友知道以前的女人會使用月經帶,這是一個針對女性的生理期的很棒的發明,看樣子它就像一條很寬的腰帶,其實它並不只是一層布,而是兩層布,而且上層布的兩端有縫隙,目的就是為了往裡面塞些棉花之類的可以吸收經血的東西,大約50年前的女性還都是往裡面放棉花,但是當衛生紙出現了之後,大部分女性都開始往裡面塞衛生紙了。

自從人類會製造絲綢布匹之後,月經帶就很快出現了,女性們對它的使用時間大概有3000多年,不過三角褲出現之後,月經帶的使用就漸漸的少了。



三角褲的出現時間並不長,在我國大概也就幾十年的時間,但三角褲出現之後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女性月經帶的功用,因為它裡面也可以塞一些衛生紙和棉花等,以前有些女性還別出心裁的在三角褲裡面縫上一層布,鍾健開口,可以塞衛生紙,這樣三角褲既可以當褲衩的作用,又可以當月經帶的作用,不得不說也是一種巧妙的發明,於是後來還有廠家專門生產出這樣有雙層布的內褲,但是當衛生巾出現之後,這樣的三角褲也很快消失了。


由於月經帶和三角褲用完之後都需要洗滌乾淨,所以以前的女性每個人都需要準備好幾條這樣的東西,這樣可以替換使用,衛生巾出現之後,她們都不必再那樣了,可以說衛生巾給女性朋友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減少了不少生理期給她們帶來的麻煩事。



科普大世界


每月一訪的“大姨媽”讓我們現代的女性又愛又愁。


“大姨媽”是女性身體情況的晴雨表:準時到訪說明身體的一切功能正常運作,可以放寬心吃喝玩樂了;推遲或提前說明氣或血虛了,要抽時間煲點滋補的湯潤潤了;如果遲遲不來說明有事發生了,升級做媽媽的機率很大或者是遇上麻煩的情況了,得去找醫生檢查檢查了。

不知道在落後的古代,女性對“大姨媽”是否也有如此感覺呢?可以想像,她們應該是愁多於愛吧,有書君分析她們的困擾有以下兩個。


困擾一,活動受別人限制。


在封建時代,女性來了“大姨媽”會被視為不祥之兆。


相公不能夠與經期的娘子同房共寢,怕撞紅會倒黴。另外,來了“大姨媽”的女性會被禁止進入寺院、禁止燒香拜佛,因為她們被人們認為身上“不乾淨”,帶“紅”做這些事情是在褻瀆神明。還有,不能出席紅事白事等場合。現今也有很多地方保留著這樣的風俗,可見“例假不詳”的說法根深蒂固地影響著幾代人。

困擾二,活動受“大姨媽”限制。


在古代沒有衛生巾,招呼“大姨媽”是一件特別麻煩事,“大姨媽”的到來,影響著她們正常的生活。那幾天得時刻關注著“大姨媽”,以免出現“漏紅”的現象影響形象,被人取笑,最保險的辦法就是足不出戶了。


既然會怕出窘相,肯定是那時的姨媽巾不怎麼給力了,現在跟著有書君一起來看看古代的女性們用的姨媽巾長什麼樣的吧!

聰明的人類會根據現實可取的材料來製作姨媽巾,不同時期不盡相同。


在原始社會時代,女性的姨媽巾直接用草葉、樹葉或動物皮毛;隨著社會的發展,姨媽巾也在不斷地精化,到了生產有布料的古代,姨媽巾就以布為原材料了,或者是幾塊布墊在一起製作而成,或者是將棉花或草木灰用布條包裹住,兩頭用細線系在腰間。


聽我奶奶說,她們那年代的人用過裹草木灰的姨媽巾,每次用完後洗乾淨、曬乾備用。雖然是用簡單直接的草木灰,但那時候的人不會有細菌感染一說,都健康著呢。


在人類發明了造紙術後,很多人會用紙來替代草木灰,外面繼續用布條包裹,聽媽媽說她那一代人也曾用過,後來覺得用布條包裹換的時候比較麻煩,就直接用紙墊上,晚上才加布條。

得益於古人的創作靈感,隨著社會的發現,善於思考的人類研究出一種自粘式背膠“衛生巾”,讓“大姨媽”的來訪對女性的困擾慢慢減少。從傳統的片狀到貼心的護翼防側漏,讓現代女性少了很多尷尬,“大姨媽”到訪的日子也能與平常一樣,大方自信地工作、生活。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為了寫出真實的情況,小編特意找了幾個奶奶級別人物做了調查。
不說古代,現今的衛生巾也是近三十年才開始普及的,在此之前,人們如何處理月經大多還跟經濟條件掛鉤。
最窮的處理方式,大家看了會覺得很心酸。就是不幹活時候大多選擇蹲茅坑,儘量在腹部用力,月經會大量流出,然後用少量布塊墊住下身。因為條件不好,布料也是難得的奢侈品,所以布塊髒後再洗淨循環使用。而使用布塊在量大時候容易髒到褲子,所以前面兩三天,很多婦女無法外出,只能待家裡蹲茅坑。聞之令人鼻酸。

當然,在物資更要匱乏的古代,很多人連幾塊破布都湊不齊,人們便用少量的布塊縫製成條帶狀(如圖)

布帶兩頭可以束於腰間,裡面可以裝上乾淨的草木灰,此物吸水性強,經穴遇上很快便被吸淨,但也侷限於容量有限,婦女們要經常更換草木灰,而且操作不甚,容易漏出感染陰部。
而經濟條件優越的就不一樣了,她們使用棉花替代草木灰,即舒適又衛生,棉花吸水性更強,體驗自然大約不遜於現在的衛生巾吧。
然而在古代,很多女子招待月經的次數不會太多,因為古代女子嫁的早,15就是婚配年齡,很多13.4歲就出嫁了,像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12歲就出嫁,這個年齡的女孩子很多還沒初潮呢,就要懷孕生孩子了,後面一個接一個,很多人對月經都不太熟悉。她們的壽命又短,絕經年齡也小,所以要對付月經的次數與現在的女孩不能相比。
最稀奇的是,造福萬千婦女的人不是女人,而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當然他的初衷是發明一種可以為傷員止血的ok蹦,不想被後人借用演變成後來的衛生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