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4 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

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

松腰松胯往往跟尾閭聯繫在一起。要松腰,往往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後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須伴隨垂尾閭。尾骨有四節,連到一起成一個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有的人小尾巴還翹著。要是翹著的,你得慢慢讓它直著下垂。尾閭這一關非常關鍵。看它體積很小,都以為小尾巴是廢物。人的尾巴進化沒了,但是那個氣機還在。尾骨與骶骨相接之處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韌帶封住了。脊柱管裡面的腦脊液直接跟腦子連著,尾骨一轉動,就把骶管裂孔的韌帶動了,使得椎管裡面的液體受到振動,一直傳到腦子裡。這裡面是通過共振作用傳上去的。上回我給同學們講,咽津、嚥唾沫要注意食道的管壁,可以從管壁一下子傳到小腸、丹田裡面去了。而尾閭一動彈,從椎管振動到腦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腦子裡面去了。轉轉尾閭,脊柱裡面、腦脊液裡面有什麼感覺沒有?(學習應該會舉一反三。現在智能功裡好多東西,跟我從老師那裡學的東西不—樣了。我就是把以前練功的訣竅,通過練功有體會了,根據我們現在的知識,把它簡單化了,並賦予新的內容。)尾閭不是死的,平時不動,現在我們就動動尾閭,它牽著骶椎韌帶,振動椎管裡面的腦脊液,還有馬尾神經。馬尾神經從椎管裡面下來有好多,到最後只—根下來,它非常敏感,一動彈整個地都傳上去了。練功結合著現代科學知識,就能增加它的感受性。我們學的知識不能白學,要結合它去體會體內的變化。同學們學解剖時,有些名詞可以不記,而這些東西你練練功,體會體會,這兒有什麼感覺,那兒有什麼感覺,拿什麼做標誌,那你就得記住它了。尤其是脊柱,脊柱管裡面的脊髓、網膜腔、腦脊液循環,還有腦脊液從哪兒滲出來、怎麼走,等等,這些都很重要。講這些東西有什麼用處?如腦子裡面的腦脊液環流,現在大家還都沒有注意到。練周天,按丹道功應該是走脊柱管裡邊。練周天功的要是懂得這些科學道理,練功要快多了。我們現在有了這些科學知識,練周天可以很快。為什麼不這麼練呢?因為從脊髓的中央孔往上走,如果在第四腦室到第三腦室這一段通不過去,就能衝死人,有些危險。將來練功的人多了,哪能管得那麼細呀?所以現在我們還從外邊練,比它更快更省事。我們學了這些知識就得經常想著。我們安排這些基礎課都非常有意義,現在把專業課先弄起來,將來基礎課還得加上氣功的知識。

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

武術氣功講“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練內家功的也講這句話。尾閭要中正,不能歪著;體形歪,尾閭也要正,直著往下垂。我有個朋友,一塊跟老師練拳,他比我們早去好幾年。他練功時尾閭歪著,腰就是松不了。我們幾個師兄弟都鬆了,他還沒松。過了七八年,我去他家幫著他搞,才鬆開。他為什麼松不了呢?他說他的胯有毛病,得往後收著,一收收歪了,擰著屁股,尾閭還能垂得下去?我說你先正著練,他不聽,他搞了七年多才鬆開。要懂得尾閭中正往下垂,似坐非坐,好像下面有一根繩子垂著,而你坐在上面。

下面講一講松尾閭的四步功訣。

第一步是垂尾閭。同學們練三心並站莊,一開始就練垂尾閭。

第二步,泛臀。臀部往外泛。泛臀是開後胯的意思,不是撅屁股,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第三步,扣尾閭。尾閭往前扣。

第四步,轉尾閭。會扣尾閭了,骨盆不動,轉動尾閭骨。

能轉尾閭,過去叫尾閭如鍾錘、如鐘擺。這句話是太極拳祖師講的。因為周身的氣通過尾閭來發動後,陽氣就上升了。怎麼去調動全身的氣呢?靠尾閭,尾閭輕輕一動,就把會陰的氣提起來。這是一個關口。尾閭不會動,會陰的精氣自然上升是不大容易的。道家功講,練丹重視精氣,怎麼辦呢?提穀道,穀道往上一提一縮(縮穀道的目的是讓尾閭動一動,如尾閭不動彈,光縮穀道,陽氣往上上天梯不好上),尾閭一動彈,氣就引過來了,它自己往上升。這是從內景上講的。我們不練周天功,不著意它,但我們練功的時候,周天自己會動,裡面自然而然要變化。練意念周天,用意念一導,想氣到尾閭,氣到命門,有股熱氣就上去了,那是皮下的混元氣。經脈之氣就不是那麼簡單,需要通過呼吸來推動,經脈之氣走的是脊柱外面,比皮膚之下的混元氣要深一點。真走脊柱裡面非動尾閭不行,不動尾閭氣不好進去,當然不是絕對進不去。過尾閭關頭頂要有氣感,頭頂一癢,尾閭跟錐子扎一樣疼。一痛,真氣透過封脊椎管的韌帶和結締組織,從脊柱管往上走。尾閭要不會動彈,不好進去,走脊柱管裡不大好走。咱們不搞周天功,隨便這樣說一說。真要講練周天,有些關竅都有內容(自然周天另外說)。講這些是給同學們開開竅,似乎不是練功要領,但是懂得這些道理後,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加深了。

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

腰、胯、尾閭這三者是一個整體,這兒講的是形。我記得我一個老師練太極拳,練八個勁,叫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老式太極拳108式,一開始打勁,無論什麼姿勢都打出掤勁,往外捋也打出掤勁。他一個勁打了二年:八個勁一共打了16年。他問他的老師:“我這個勁怎麼還不整呢?”他老師說:“就是,打這麼久怎麼還不整啊?你摸摸我的腰吧!”一摸腰,老師的腰會動彈。“噢,這個!”一比劃,三天就過去了。他跟老師的關係是很隨便的(我跟我的老師也一樣),一拍桌子:“老師你早幹什麼去了?讓我搞了16年,原來關鍵在這,早給我說不早解決了?!”“我也不知道你悟不出來。”你要不摸一下腰,又看不著,怎麼悟去?這個老師教我們時,說先把腰站開再學別的,省得鑽16年鑽不出來。我們三個月就把腰解決了。腰一般不讓你看,不讓摸,也不說。松腰是什麼樣子,站莊怎麼站,丹田什麼樣,松胯骨特別是松後胯什麼樣,下次站莊先讓同學們摸摸體會體會。尾閭要自己下功夫解決它。尾閭還要靠氣,意念一動胯骨就轉,胯骨一點不動彈也不容易。通過肛門收縮,尾閭前後可以動,轉圈就不好動彈了,需要慢慢練。

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

垂尾閭雖然在武術書上有,如太極拳和形意拳,都講垂尾閭,但到底怎麼練,一般人都沒有多去注意這個問題。八卦掌講裹臀靠胯,胯往前靠著,不是垂尾閭,它相當於垂尾閭的第三步功,直接走扣尾閭。尾閭一扣,章門往上提氣,把海底封住。練輕功有些竅穴,比如,從會陰往命門一提,從百會一走,往印堂一穿,往前發力很快,一個箭步就竄出去了。用這些竅點把氣打起來。要往後退,用章門提會陰,一提氣,到了肚臍,從那兒整的非常快,一提到百會,玉枕往後一帶,自然而然,“譁”就往後竄出去了。這是用穴位、氣脈的運行來練功夫的。你就以為蹦蹦跳跳這麼練?那就費死勁了。跳高跳一輩子,才跳兩米四多,人家跳兩丈多,那樣練怎麼跳得了?那是內在的氣脈練法。不過,現在不打仗,也不比武,這個東西我們就不多搞,咱們只搞保健。沒事時,動一動尾閭,注意百會要提著,“尾閭中正神貫頂”,如果神不貫頂,經常注意尾閶,精氣聚到海底,沒有往上提就容易跑。要注意松尾閭、垂尾閭跟提肛、提頂結合起來。龜、鹿、鶴這三種動物長壽,現代科學沒怎麼研究,古人認為它們的長壽都跟尾巴有關係。鶴休息時頭擰過去拿嘴跟尾巴連上;鹿小尾巴根會轉,而牛、驢、馬的尾巴根不會轉;龜尾巴不長,尾巴根也能動彈。1973年我的小表弟生病,我買了幾隻鱉給他補身體。我先研究研究,弄一盆水,把它們放到水裡。在旱地它們都挺老實,慢慢爬呀爬呀,好像爬不動,沒什麼本事,而到水裡就來勁了。有的害怕,可能感到對方厲害,氣足,一個跑,另一個追上去,用嘴一碰它那身子、蓋或肚子,稍稍碰一點點,一會兒它就死了。為什麼一碰就死呢?按武術講,是電氣把它整體打壞的。它往前衝時,尾巴一動彈(不是用爪子划水),身體箭一般出去了,爆發力非常強。說明尾閭一動彈,全身的氣發動很厲害。一個老師講,他們太極拳老師哥倆和徒弟看一個吊著的大鐘,鍾中間有一個錘,一個指著鍾錘說:你看這是什麼意思?學生說不知道。老師說這就是咱們練功的根本。他哥一拍桌子:“哪這麼多事?吃飽撐的!”不讓說。什麼道理?佛家和道家練功關鍵不同之處:佛家的法器是磬,上面敞口;道家是鍾,而鍾是扣著的。磬從外面一打才能起反應,說它是反應論,裡面是空的;道家不是,形體是空的,自己裡面有東西,錘在裡面掛著,一拉,“咚——”從裡面打。佛家從外面調動氣,道家從形上、從裡面用尾閭調動全身氣。“龐老師,不是用意念調氣嗎?”對,但可以借個手段,借尾間動使全身氣脈動彈。“腰不是主宰嗎,怎麼又出來個尾閭?”意識也主宰,腰也主宰,尾閭也主宰,別分開,是個整的。你懂得竅門了,尾閭輕輕一動彈,腰為主宰,尾閭與骶骨相交處有穴位叫腰俞(俞當轉輸講。中國的穴位的取名,都是有意義的),腰俞不放在腰上,放在尾閭上去幹什麼?因為腰部的氣血是從這兒轉輸的,尾閭稍稍會動彈一點點感覺就不一樣了。

70年代,我到氣功界的一位朋友家去,他正在給學生講身形要求,我就在一邊聽著。講完後,學生走了,我說:“你講動功怎麼不講垂尾閭?”“當著這麼多人,什麼都講還行啊?”我說:“可是我們老師什麼都講,也不拿這當回事。”“那不行!”早期他有七八個徒弟,其中一個姓張,高血壓怎麼也好不了,練她的功練好了。又練了二年多,一練功就腰疼。他們在聽課,我也不言語。那時,我在朝陽門外住著。一天我到日壇公園練功,他看到我,說:“龐大夫,我這腰疼是怎麼回事?我用各種辦法都解決不了。”我說給你擺個姿勢就行了。姿勢—擺,把尾閭一託,一扶,馬上過去了。有些姿勢,我們必須注意調整它。你懂得什麼是正確的,把姿勢擺一擺,問題一下就解決了。咱們為什麼講姿式呢?道理就在這裡。有好多姿式不擺正,光用氣調不行,你調過去了,他一會兒又變了。正確的姿勢引導氣血按著正常路線運行,錯誤的姿勢導引氣血按照錯誤路線運行,所以形還是很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