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經典故事』姜子牙釣魚

提起姜子牙,那可是從古到今婦孺皆知、響噹噹的人物。“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到此——百無禁忌”,姜太公用沒有釣鉤的釣竿“釣”來了周文王姬昌,保文王子孫後代坐了八百年江山,成就了姜太公“萬世謀聖”的美名……但是,人們不知道姜子牙年少時的奇人奇事,他原來也和我們一樣,是用曲鉤鉤釣魚的。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另外還叫呂牙、呂尚、呂消、呂望,太公望、齊太公……長長短短總有十幾個名字,創造了咱中國人的人名之最!

姓姜就姓姜唄,為啥姜子牙的姓名裡摻和著這麼多“呂”姓呢?原來姜子牙的祖先在虞夏時,跟著大禹治水立了大功,幾代人在王室位列三公,吃得開、兜得轉,權傾朝野,被分封到南陽西三十里的呂國。姜家也就隨呂國姓了呂,姜尚也就自然而然被稱為“呂尚”。至於其他什麼“太公”之類的名字,那是姜子牙功成名就之後人們對他的尊稱。

話說姜子牙祖祖輩輩生活在呂國(現今河南省鎮平縣境內),到了商朝末期,原來大富大貴的姜家人,也就成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管姓姜還是姓呂,總歸是吃不開、玩不轉了,祖祖輩輩只好土裡刨食兒,老老實實侍弄莊家過日子。

姜子牙從小跟著父輩務農為生。父母死後,他獨處一室,三年不笑,三年不語,在務農間隙,專心治學。他天資聰穎,機敏過人,飽讀詩書,過目不忘。每逢著初一、十五,人們總看到他到村西南的高臺頂上,痴呆呆地站著,白天“望氣”,夜觀天象。也奇了怪了:只要姜子牙說哪天颳風、哪天下雨,準能說個八九不離十。因此他被人稱為“姜半仙”。

大概是祖先跟著大禹治水的緣故吧,姜子牙從小就對水有緣分,小小年紀就喜歡在泡在村邊河裡滾打摸爬、摸魚捉蝦。長大以後,更喜歡在杏花山下清清的小溪裡靜靜地垂釣。

在呂國的杏花山下,有一道小溪曲折婉轉的小溪,這裡群山環抱、柳暗花明、松濤陣陣、秀麗清幽,青年姜子牙早就迷上了這裡。到姜子牙三十歲時,恰逢亂世,商紂王當朝。這個昏君整天沉湎於酒色,不管天下老百姓的死活,弄得好端端的成湯江山四處起火、八方冒煙。呂國一帶也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無奈之下,姜子牙乾脆就在幽靜的河邊安營紮寨住了下來,專門以垂釣為生。

姜子牙在杏花山釣魚慢慢出了名,他能算出在哪兒下鉤、何時下鉤,用什麼魚餌會釣到什麼魚,能釣到多少魚等等,那可真是算得分毫不差,神乎其神。沉浸在這青山綠水、鳳吟鶴鳴的世外桃源之中,姜子牙倒也衣食無憂、悠然自得、其樂融融。

隨著姜子牙的名氣越來越大,找他算卦的、看命觀風水的人也越來越多。姜子牙是坐在門墩上吹喇叭——名聲在外,呂國上下都知道姜子牙“姜半仙”的大名!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一年姜家糟了大難:起初是商紂王的軍隊到處殺人放火,把姜子牙好端端的一個家燒了個精光,姜子牙也差點兒喪命;接著是自己田裡的莊稼被一群野豬糟蹋,顆粒不收。全家人呼天搶地,姜子牙卻一點兒也不著急,他悠哉遊哉地扛著魚竿照樣到山前小河裡去釣魚。他想:憑著自己釣魚的本領,照樣可以過得滋潤、活得舒坦。

俗話說人走背運馬走膘,姜子牙也算是走了背時運。這一年,他垂釣時無論怎樣精推細研,無論怎樣調選魚餌,魚兒就是不上鉤,一天也只能釣出一兩條魚毛毛。

姜子牙有點兒納悶,但一點兒也不著急,他想,憑著他推演算卦的本領,自己混個肚子圓溜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人們看他連遭厄運,連自己的運勢都把握不準,誰還能再去聽他胡咧咧!

這天,姜子牙經過細心地推演精算,手持魚竿,打坐在河邊的一塊大石頭上。他頭戴斗笠,腳蹬草鞋,閉目盤膝而坐,一副胸有成竹、氣定神閒的樣子。他滿想著大魚小魚連連上鉤,大桶小桶裝滿魚兒,誰知他整整釣了三天三夜,連個魚毛毛也沒有釣上來。直餓得他頭暈眼花,昏昏欲睡。

忽然,在朦朦曈曈之中他感到魚浮子在動,就急忙提起釣竿,啊,只看見一條金黃色的大鯉魚被釣離水面,在半空中搖頭擺尾!姜子牙不敢怠慢,急忙收杆,握魚在手。可是握在手中的大鯉魚卻越變越小、越變越硬。他定睛一看,這哪裡是一條鯉魚,分明是一隻金黃色的魚形玉璜!

姜子牙手拿玉璜細細觀看,玉璜色澤圓潤、晶瑩剔透,上面用雙陰線刻劃著龍鳳圖案,漂亮極了。他對玉璜愛不釋手,顧不得肚子餓的咕咕叫,擦亮眼睛仔細端詳,猛然間看到在龍鳳圖案上方還有八個象形篆字:“釣魚釣世何如釣道”。

姜子牙大吃一驚,扔掉魚竿,手握玉璜,昏昏沉沉向家裡走去。他心裡上下翻騰,一邊走一邊反覆琢磨玉璜上的篆字。

“釣魚”,只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

“釣世”,憑著自己學的一點點雕蟲小技,賣弄於世間,為自己贏得了“姜半仙”的稱號,名震呂國,可是,這種“釣世”,只能聞名一時,終究與世無補!

“釣道”,紂王無道,天下失道,九州板蕩,道在何方?

這一晚,姜子牙失眠了。半夜時分,雷雨大作,天昏地暗。冥冥之中,他好像看到父親立於床前,厲聲對他說,姜尚啊。咱姜家為共工氏子孫,輔佐大禹王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祖先聲勢顯赫,位列三公,祖宗製作的“呂刑”,為後世刑典。先王把呂國這個肥美之地分封給我們,就是要我們世代為王室屏障,報效國家。為父念你聰慧異常,卓爾不群,巴望你能繼往開來,光大先祖偉業,誰想到你玩世不恭、不可造就,將來有何面目面對列祖列宗!說著拿起一把掃帚,就向姜子牙打來,姜子牙大叫一聲,醒了過來,原來是做了一場噩夢。

姜子牙清醒後,想起夢中父親的話,深深感到話雖然嚴苛,卻也是鞭辟入裡、擲地有聲,羞愧得他滿頭大汗,無地自容。於是他下定決心,離開家鄉遊歷天下,尋求報國治世之道。

他走出呂國以後,先後在黃河之濱的孟津買過酒,在商朝都城朝歌宰過牛,還做過磨面、賣米、賣漿的生意,是標準的工商個體戶。只是因為他精心鑽研天文地理、文韜武略,追求輔國治世之道,所以他做什麼生意總是多賠不賺,最後導致窮困潦倒。他長期忍受著艱難困苦,發奮圖強寫出了《太公兵法》、《太公陰符》、《六韜》等治世奇書,流傳天下。

姜子牙在幾十年的顛沛流離,飢寒漂泊中,終於發現了“道”在西方,“道”在岐山腳下,所以他不顧自己已經七十高齡,毅然決然地來到岐山角下,來到周文王治下欣欣向榮的周國,隱居於渭水河畔的磻溪,佯裝釣魚,用直針魚竿“釣”來了文王姬昌,輔佐文王父子揮軍直搗朝歌、橫掃天下,成就了姜子牙“謀聖”的千古美名。

如今,後人為了紀念姜太公,在他的故里河南省鎮平縣杏花山下修建了太公湖。在太公湖景區,人們還可以看到無極門、八卦島、金牛嶺、飛熊山等自然景物,在太公垂釣處,我們還可以看到姜太公穩坐太極、長髯垂胸,手持釣竿,直釣陰陽。看著他老人家的那一副仙風道骨,不由不使人肅然起敬。

正是:

曲鉤釣玉璜,直鉤釣王候;

釣臺悟大道,豈能逐清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