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大謬不然也!大家知其本意嗎?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大謬不然也!大家知其本意嗎?


時代在變,人們對古人的哲理的認知、理解也變了。為表達自己做事的合理性,逐漸曲解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東西,從而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大謬不然也!大家知其本意嗎?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 但這句話是病句,前後句顯然是矛盾的。

君子和大丈夫意思差不多。前面都說了君子要度量大,後面怎麼一百八十度轉彎,又說大丈夫要毒呢? 這不精神分裂嗎? 其實,這就是誤傳的結果。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大謬不然也!大家知其本意嗎?


古代這句話叫“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其實原話是標準的並列關係,意思就是,量小你就不是君子,沒度量你不是大丈夫,這樣理解就合理了。

在歷史上,曹操、劉邦的不計前嫌,是品格還是智慧?

一代道德模範稱霸失敗,他輸在了哪兒?作為取勝法寶的度量,何時演變成了狠毒?

一個個至理名言被歪曲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歷史規律?

為什麼古代人會對度量這事兒這麼重視呢?

後來人們又是怎麼把“度”變成“毒”了呢?

度不丈夫是什麼意思呢 --- 通俗的解釋就是,我是大丈夫,我度最大,凡事我讓你三分

有人說那不是吃虧了嗎?

在古代社會,這可不定是吃虧。有很多歷史事件證明,讓別人三分,有時候反而佔了大便宜。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大謬不然也!大家知其本意嗎?


周文王遇到沒有禮貌的姜太公

,讓他三分,結果得到了賢臣。公子小白抓到仇人管仲,大度地放棄了報一箭之仇的機會,結果得到了霸業。

藺相如,遇到找茬的廉頗將軍,選擇大度地忍讓,結果得到了一個好朋友。最終他們不但沒吃虧,還獲得了實際的利益。

於是很多人發現了一個道理 --- 遇事讓三分,表現得大度一一點, 這在外人看來是道德的選擇,同樣也是智慧的選擇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漢高祖劉邦有關的一個小故事。 大家都知道,劉邦可不是什麼體面人,經常是流氓作風。但是他在關鍵時刻,強忍著怨氣大度了一回,結果還真能解決問題。

人們常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說:要成就大事業的人必須是手段毒辣,技高一籌

在我國的文化氛圍中,往往會把眾多的名人名言,當成指導自己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不二準則。

幾千年傳下來,被誤解的古語舉不勝舉

如果是隻有手段毒辣技高一籌才能成就大事業,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斷定那些首富們都不是什麼好人了!顯然不可以這麼說。

“無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

單用的有如劉致《上高監司堯民歌》:“法則有準使民服,期於無刑佐皇圖,說與當途,無毒不丈夫,為如如把平生誤。”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你不辯賢愚,無毒不丈夫。”

而加上前一句就不一樣了,它可不同於“量小非君子”。

元.馬致遠《漢宮秋》一折:“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元·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王樞密上雲:‘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文中所說的是“恨小非君子”並非是“量小非君子”

。切記原句: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不恨人的不配作一個君子,心慈手軟,不忍心的終究做不了大丈夫。

儒家認為,謙謙君子應該“溫良恭儉讓”,應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反叛儒家道德準則的俗語,是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思想文化基礎的,元代平民社會中應是具有這種基礎的,因此“無毒不丈夫”才得以生存並被廣泛使用。

如此說來,理解當下社會廣泛流傳的“無毒不丈夫”,是不是也正在體現著當下社會的思想文化呢?值得深思!

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無毒不丈夫”之為日漸猖獗,是不是當下社會思想文化出了問題?才讓我等苟延殘喘的揹負著淳樸善良寸步難行!

經久流傳,“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訛變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在仁赫於90年代自己主編的《俗語典故精選》所見後者。初中生都應該看得明白,這句話的意義完全不一樣了。

但仔細揣摩會發現不妥,這種解釋看似合情合理,其實嚴重違反了漢語對偶句的平仄規律

隨著人們思想文化的變化,善意的將“毒”通過同音替換的方式被曲解為“度”,為了與“度”對偶,“恨”被換作“量”,“恨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就訛變了“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但是由於“無毒不丈夫”的生命力旺盛,成了行兇作惡的野心家、陰謀家的思想行為“理論根據”,以此作為他們下毒手的信條

不斷地流傳民間的這一俗語“度”始終沒能將“毒”替換掉,就變成了流傳至今的“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有肚量,有志氣有作為的人應該心狠手辣。嚴格的說,這是一句古今語的結合句。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大謬不然也!大家知其本意嗎?


同為人類,有人非要做畜生,就由著它們去吧!吾等僅能以隻言片語相勸,無法束阻它們的身軀、爪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