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鲁肃一直表现为一个老好人的样子,但这只是因为受到小说演义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历史上的鲁肃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之人,他不但英明果敢、令行禁止、善于组织;且心胸宽广、善于发现人才,并乐于举荐人才。在当时混乱的三国年代,这种宽容豁达的品质,是令人敬佩的。

一个不差于隆中对的建议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鲁肃与孙权


在鲁肃第一次见到孙权时,他就向孙坚说道:“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对于当时的天下形式,鲁肃认为现在北方多事,应该剿除黄祖、刘表,然后占领长江流域,而后在江东称帝,再与其他势力争夺天下。

鲁肃的这方建议其实并不差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是后人只知诸葛亮,对鲁肃不太了解,因为许多人都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对鲁肃的事迹知道的太少。

在赤壁之战的之前,鲁肃献计让孙权联合刘备抵抗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备到东吴见孙权、周瑜等人,但东吴众人都建议孙权扣留刘备,以防刘备日后做大,诸葛亮在刘备前去东吴时,就曾担心会发生这样的事。而唯独鲁肃头脑清晰,他不但力排众议劝孙权不要扣留,还建议把荆州借给他,让刘备壮大后牵住曹操。

当时的曹操正在写字,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笔掉落在地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肃这一决定恰恰击中了曹操的要害,不得不重新规划以后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走向。

鲁肃的广阔的胸襟和严格的治军手段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鲁肃去世后,吕蒙接替他出任都督,镇守陆口。


在举荐人才方面,他对吕蒙的学识发现被称为经典故事,他称吕蒙为“非复吴下阿蒙”,因此世人对鲁肃这种“伯乐”的眼光为之称赞。而即便是刘备方面,他也毫不在意立场,曾推荐庞统给刘备,信中说道:

“庞士元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卷三十七》

对于鲁肃的英明果敢,在史书上也是有记载的:

鲁肃曾率领部下男女老少三百多人,一起前往江东,但后面的追兵即将赶上,他放下速度对后面的追兵喊话:“你们都是男人,应该懂得现在天下大乱,有功不赏,不追无罚,何必紧追不放?”说完,他把盾牌立起来,对着盾牌射箭,每枝箭都洞穿盾牌。追兵听到他的话后觉得有道理,又看到鲁肃的魄力,而后相继退走。—《三国志.卷五十四》

这段故事一直到后来读起来,笔者都觉得他临危不乱、其余非凡。《吴书》对他的评论是:

“治军整顿,禁令必行,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形象被扭曲的鲁肃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赤壁之战中鲁肃与周瑜一文一武,齐心合作共御曹操。


作为历史上一个有远见、有计谋之人,到了《三国演义》中后,形象被扭曲的就很厉害了,虽然在大体上没有差异,如接济周瑜、劝告孙权、联刘拒曹、爱惜人才等等,演义中都有列举出这些事迹。但对鲁肃的细节却没有详细的说明,其中更是增加一些虚构的东西。

在这样情况下,人们对鲁肃的看法就成了他只是一个作为东吴迂腐且按部就班的老实人,演义中并没有突出鲁肃原本的胸怀和计谋,把历史上的能臣改写成一个胆小懦弱之人。

比如鲁肃去往江夏吊丧时,孔明原来是主张投靠江东,口头上却以退为进,声称要去投奔吴臣。鲁肃完全不明白孔明的想法,反而一直全孔明东行。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诸葛亮智激孙权,迫使其同意联刘抗曹。


在描写孔明第一次见到孙权时,鲁肃反复告诫孔明不能说曹操兵多将广。孔明答应鲁肃,但见到孙权后,毫不顾及鲁肃的劝阻大夸曹操的兵力。以至于鲁肃惊恐失色,不得不在孔明和孙权之间周旋、解释,引得众人嘲笑他。

又如描述关云长单刀赴会那一段:

“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关羽单刀赴会见鲁肃。


这这段中演义把鲁肃描绘成一个畏首畏尾的懦弱之人,就好像没见过大场面的乡下人。然而这段内容与正史上的记载出入非常大。在《三国志.卷五十四》的记载,鲁肃邀请关羽,各自单刀赴会,鲁肃的部下担心出差错,希望他别去赴会,但鲁肃还是毅然决然的去了。当跟关羽见面时,关羽有一个部下插嘴,鲁肃立即大声呵斥,并没有任何畏惧关羽之意。

《三国演义》对鲁肃的描绘是有血有肉的,他的形象能是的读者的感情更容易潜移默化的被这部书牵着走,这种宣称的效果是跟它的写作技巧有极大的关系,也与作者的想法有着链接。

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里要扭曲鲁肃真实历史上的形象呢?

笔者认为这不外乎有一下几点原因:

  • 一、受重视土地的传统影响。

土地,是全世界都极为重视的资源,不管是国家还是家族,土地越多代表着权力和资产越多,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但事物总有两面性,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是有区别的,鲁肃劝说把荆州借给刘备,是不是后人口中的失策,要看当时的形势分析。

  1. 荆州原来是刘表的地盘,孙、刘两家本来就有旧仇,假设孙权占据了荆州,但民心难安抚,而刘备本来就是依附刘表的,在当地又有人心,借给刘备可以安抚流亡。
  2. 刘表旧部投靠曹操,大多数是被裹胁走的,虽然人在曹操那边,但心里极不甘心,后来陆续造反,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把荆州借给刘备,可以动摇曹军的军心,是个极好的策略。
  3. 曹操在此刻已经平定北方,势力极速扩张,威胁到了孙权,而把荆州借给刘备,可以让曹操多树立一个敌人。刘备发展力量后发挥主动作战的精神,跟孙权配合,两方呼应对付北方,这就成为曹操的心头大患。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荆州九郡分布图


所以当时鲁肃提出借荆州给刘备的时候,是从战略方向出发的,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听后吓得笔掉在地上。曹操也是从天下局势来考虑的,没想到被鲁肃的这个一个提议打乱了他原本的计划。

鲁肃提议借荆州是根据当时的局势所需,《三国演义》受评话的影响较深,评话的出产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听众。但不论是读者还是评话的听众,他们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无法对那时起错综复杂的局势做出深入的分析,就更谈不上通权达变。

因此许多人对鲁肃全孙权借刘备荆州的建议,感到困惑,后来更是把鲁肃当成一个呆子看待,这也是作者为了大众的需求,把鲁肃写成这样的人。

  • 二、用鲁肃来衬托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在赤壁之战中,鲁肃与诸葛亮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三国演义》的写法是以蜀汉为正统,写蜀汉的人物更多于魏、吴两国,对这两国人的贬低也是经常性的。

在鲁肃跟孔明接触的过程中,我们更能直观的看出来孔明被封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作者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抬高诸葛亮,压抑鲁肃。把鲁肃塑造成一个老实人的模样,被孔明耍的团团转,以演义中的描述,鲁肃的智商开孔明面前时完全不够看。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描述孔明的精彩之处,这是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鲁肃等人的形象为代价的,而鲁肃原本英勇果敢、深于谋略的形象没有了,成为了一个敦厚老实、忠于职守的好人,而孔明却大放异彩,被抬上“神坛”。

总结


《三国演义》中一个被扭曲的人物—鲁肃,历史上他并不比诸葛亮差

鲁肃现代艺术画像,苗其华先生作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鲁肃与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差别,作者首先更倾向于蜀汉政权,所以在刻画吴、魏人物方面就处于压制状态。比如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老实敦厚,而诸葛亮确实机制灵活、关羽义薄云天等等。

然而,《三国演义》对鲁肃形象的塑造主要还是作者为了适应大众口味,也为了剧情的需要,将鲁肃的一桩桩、一件件琐碎小事综合的描写刻画,以老实人的形象来衬托出某些人物的机制灵活。在作者的笔下,鲁肃的形象虽然脱离历史较大,但他也不乏是个忠于职守、忠于美德之人,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作者妙笔生花的功力。

但历史终归历史,我们在看完《三国演义》后,也要了解原本的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三国演义》欠他一个交代,而我们需要正视一个原本的鲁肃,不要让演义扭曲了他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