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傳統的百貨實體店,還能生存多久?

勇哥1463432


傳統的百貨實體店,已經不能生存多久了,10-20年,新的實體經濟會取代傳統百貨實體店。

一、傳統百貨實體店消失的原因。

1、傳統百貨實體店以貨為中心。以銷售產品為目的,所有的促銷都是簡單粗暴的降價,對產品都沒有人群定位細分,也就導致了銷售的不精準,進而導致了銷售效率都不高。

2、傳統百貨實體店成本昂貴。店面通常都是建立在地段比較好的地方,在這十多年房價暴漲的時代,租金越來越貴,羊毛出在羊身上,導致了百貨實體店的價格競爭優勢不大,利潤下降。

3、傳統百貨實體店消費場景不好。整家店鋪看上去就是一個大雜燴,對貨物的陳列不講究,沒有為特定的人群打造特定的消費體驗。

二、新百貨實體店是什麼樣子?

1、人群要細分。消費人群有高中低的,消費類型也有很多種,要有所側重。可以是深入社區的廉價超市,比如像勝佳,就是傳統百貨實體店的縮小版,做到更精緻,反應更快速;也可以高端的超市,像盒馬鮮生,主要是針對城市的高收入人群,一般在高檔社區附近。

2、消費以人為中心。消費者從瞭解、認知到購買,店鋪可以通過系統去獲得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對客戶進行留存管理,建立自己的會員體系,以客戶為中心,一切銷售是為了客戶。

3、消費場景體驗好。根據客戶的定位進行相應的場景設計,對貨物的陳列比較講究,不再像以前那樣子密密麻麻的擺放,更講究購物的舒適感。

我是 ,關注新經濟,新零售,每天會給大家分享關於創業、營銷的心得。大家可以多多關注,多多交流。


老餘新零售


傳統的賣百貨的實體店,其實在國內早就沒了,國外也在不斷萎縮甚至處於倒閉和倒閉邊緣。真正意義上的百貨店,是要自己批發貨來零售的,賺的是批零差價,統計上屬於批發零售業。在國內有見過哪幾家百貨店,在自己進貨賣的?國外還有幾個品牌的百貨公司在不斷合併倒手中,包括曾經相當風靡的專賣連鎖店,幾乎都在走下坡路。


這些情況的出現與電商的興起自然不無關係,而在此以前,其實國內百貨業早已找到了“共享經濟”做二房東的商業模式,早就把自己的供應鏈“外包”了。購物中心自然是出租店面做的是房地產零售;百貨業做的是出租櫃檯,批發進來商業空間再拆細分割收租金賺差價,或者與實際經營者按營業額分成。還有一種很好聽的叫“買手製”,應該也是換湯不換藥的做法。

因此,電商對於國內早已轉型做共享空間的百貨業來說,影響已經不大了,倒是國外依然兢兢業業在做自營品牌百貨店的連鎖商家,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基本都入不敷出坐等現金流枯竭而亡了。

當然,實體店所在的商業房地產會依然存在,不會簡單的被電商所替代,其價值隨著商業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甚至還會被進一步挖掘出來。

而百貨實體店要生存下去的升級轉型,其實也簡單,就是要回到自己做經營的商業本質上來,不該外包的供應鏈自己努力去做好,甚至還要投資介入上游供貨產業,而下游客戶服務端要用信息化渠道來維護沉澱好,只有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才不會被現代商業服務業所拋棄,大概就是這樣吧,大家有什麼要補充嗎?


高效率大概率小成本


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實體百貨可以經營很久,且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

之所提出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目前到處充斥著實體店不行了的喧囂。是的,有些實體店經不住網店衝擊敗下陣來,但很多實體店將網絡衝擊變成動力,將實體店與互聯網融合,實行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從而煥發了新生。

所以說,“實體店不行了”只是一個偽命題,傳統商業一旦融入互聯網時代會形成新的生產力,促進整個產業的換代升級。實體百貨不僅不會衰亡,還會藉助“互聯網+”重獲新生。

實體百貨有網店不可比擬的優勢:

1、逛實體商店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購物,有的消費者喜歡“宅”在家上網購物,但也有更多的消費者更喜歡到商場邊逛邊買。

2、網絡是平面化的二維空間,實體店是現實生活中的3D世界。一些商品在網上未必受到關注,一旦擺在實體店裡,卻能一下子產生“吸睛”效應。

3、實體店即到即買,方便直接。

4、應急救災、保障供應、穩定市場,實體店責任在肩,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實體店支撐著基本民生消費。

也就是說,電商再怎麼發展,實體店的獨特優勢和作用都不可忽視。

比如美國零售電商10強中,有8家是搞了O2O的傳統企業。著名的梅西百貨建立網上銷售系統,把店鋪轉化為配送中心,依靠其在全美800多家門店,與電商巨鱷亞馬遜的物流網絡抗衡。 

所以說,電商來了,絕不是實體商業的末日,而是實體商業又一個更高的新起點。


香蜜湖湖


傳統的百貨實體店未來趨勢如何,這要取決於傳統百貨未來如何,因為後者是前者的載體,沒有了載體前者也就沒有了存在地。那麼,傳統百貨未來還能生存多久呢?下面我們逐步分析。

近五六年,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各地相繼有很多知名的傳統百貨停業關店。這裡甚至有的店是幾十年的老店,在當地極其有知名度,這種現象也是由很多因素綜合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時代的發展,電商的火爆,使得消費者的行為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而很多傳統百貨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從而被市場所淘汰。

目前看來,除了新建的購物中心外,每個城市依然有一些傳統的百貨商場生存下來,這些百貨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使得自身不被市場所淘汰。

1.資歷較老,且口碑較好。在這樣的傳統百貨裡,消費者依然可以在熟悉的地方,買到往日想買的東西,價格也並不比電商貴多少,更多是情懷和方便。


2.及時調整經營策略。一些傳統百貨,在發展過程中敏銳地調整了經營方向,或者儘可能的適應新時代消費者逛街時的需求,做了一些調整。比如增加了商場的美食區和休閒娛樂區,使消費者提高了逛街的體驗,從而得以繼續生存發展。

所以,傳統的百貨要想未來有生存空間,一定要在用戶體驗上下功夫。不管電商如何發展,人們吃喝玩還是主要在線下完成,那麼對於百貨來說,引流就要靠餐飲和娛樂。讓大家在吃和玩的體驗中,順便完成購物需求,這是目前消費者逐漸形成的一個習慣。只要緊跟消費者習慣的步伐,實體百貨會一直生存下去,因為人不可能都活在線上世界裡。


禹歧觀點


傳統百貨實體店是不會消失的,更談不上壽命,它只會再次更新迭代,老的模式被新的模式替代而已。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題主問這個問題的初衷是什麼?做社會調查?涉及自己身利益?是不是有些杞人憂天的意思?

咱們不談國外, 只談國內。最早我國的百貨實體店前身就是供銷社,即國營的百貨商店,之後又出現國營的百貨商城,後來改革開始,開始出現個體工商戶,允許民間個人開店售賣產品。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我國的實體店經歷了漫長的轉變期,淘汰了一些行業,同時也興起了一些行業,種類由少變多,又由多變少,存活下來的實體店都是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門店,它只是行業內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青出於藍勝於藍,談不上什麼壽命與生存,決定生死存亡的不是時代的轉變,而是是否被需要,當有一天實體店不被需要了,那也就意味著實體店沒有必要存在了,但從眼下的發展速度來看,我們這幾代人是看不到了。

傳統的百貨商店發展到今天經歷了好幾個時期,從國有到私有、從批發到零售、從單一功能到多種服務、從線下到線上、從傳統零售到新零售、從有人服務到無人服務,這期間都算是一個進化過程,傳統的百貨商店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名字變了,經營的方法、方式變了。從前叫供銷社的現在叫商場,從前叫錢莊的現在叫銀行,從前叫車馬行的現在叫貨運站,它們其實功能相近,只不過是時代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實體店的一些屬性是無可替代的,說得直白些,實體店的存在是因為需求,只要有需求,它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淘汰。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工業時代的蒸汽機、相機界的柯達、手機界的諾基亞,論起產品質量他們是頂呱呱的,但論起實用性,他們較內燃機、數碼相機、智能手機差太多了,但在進化的過程中不是說相機、內燃機、智能手機、傳統實體店就被替代了,而是他們因為時代、科技的進步而被改變了,起碼在我們這幾代人有限的生命裡是看不到實體店滅亡的那一天了。


實體店老王


2019年是流通零售業的轉折年,市場已由增量變為存量。

現在流通零售業危機面臨的不僅僅是管理和經營的範疇,很多人至今沒有看懂未來的流通零售方向。2019年就是轉折年,幾千年以來低買高賣、販售式賺取差價利潤的“買賣”方式將在2~3年內終結,所有的中間批發商、流通商這些搬運工要麼轉型,要麼就集體消亡。有很多人試圖在營銷層面去賣貨,還有些所謂自媒體做直播、做明星帶貨,還有的介紹一些營銷思路,都是錯誤的,甚至遊走在欺詐和非法集資的邊緣,非常危險。

98%的人對流通零售業的理解是錯誤的。片面的理解加別有用心的誤導,延誤零售業轉型。

98%的人總是將實體和電商一分為二地分開看問題,因此,導致大部分實體經營者埋怨電商的發展,去拿西方國家電商發展程度來對比我國,其實,再多的埋怨和悔恨,只能讓我們擁抱互聯網,哪怕你是“被迫的”,也要必須認同。其一是互聯網是我國信息化趨勢的發展,也是中國崛起,佈局全球化的必然;其二是,目前電商市場結構已經很清晰了,幾個巨型企業已經壟斷互聯網80%的電商資源,國家可支配的資源(除基礎電信外)也不多;其三,互聯網電商時代也即將過去,未來十年是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阿里和騰訊已經佈局,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二馬”的可怕,而很多電商,包括京東蘇寧在戰略上還是很侷限),電商現在除了清庫存之外,其實利潤非常低,不賺錢,也是賠錢賺吆喝而已,只不過實體的成本是顯性的,即貨幣流通屬性,比如房租、稅收、員工福利以及囤貨等;電商的成本則是隱性的,即砸錢給平臺企業進行數據引流和推廣等。

零售業是產業結構的縮影。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零售業沒有未來。

應該說,我們現在趕在一個劃時代意義的好時候。零售未來不會有所謂的“新零售”,但會有其他的市場形式存在,或許未來可能只有“新消費”的存在。改革開放40年,過去的企業經營結構是計劃經濟轉向粗放式市場經濟,因此,市場的需求量非常大,在管理上只要做到精細的成本控制,就能讓企業起死回生,不斷盈利。顯然這種管理更適合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製造業,因此,西方的制度化管理,以及日本“細節決定成敗”的精細化管理就受到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學習借鑑和規範式熱捧,甚至還產生了像海爾張瑞敏“人單合一”、“斜坡球理論”等一批優秀的適合中國本地化的管理哲學。

事實上也確實提高了生產的工作績效,中國今天的經濟成就就足以說明是有效的。但可惜,這種管理制度很可能會“落伍”,甚至可能被淘汰——已不適用於目前企業對90、95和00後員工的管理,尤其是實體制造業的“用人荒”現象並不單純是人口紅利和產業結構的偶然問題。所以,當前的企業管理構架、理念和方式措施完全不適合未來的企業存在形式。

伴隨5G的應用,2020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數字化時代,阿里騰訊已完成50%佈局,另外的50%就是和實體產業的爭奪戰。

那麼,未來是一個怎樣的企業存在形式呢?只有搞清這個,才能配套相應的管理機制,否則就是文不對題,衣不對人,沒有任何意義。

個人認為,未來企業均系“小而創”和“微而新”的形式居多——即10多人左右的小企業團隊,但擁有獨特的創造力、創新力和知識產權,這是其市場競爭的核心。日本有一家做不鬆動螺絲的公司,僅45人就壟斷了全球市場;

一家玩具公司,僅13個人,年賺17億,讓迪斯尼嘆為驚止。放在國內也就是個體戶小作坊,頂多算小微企業。

國內當前的企業、商業和產業都在進行市場洗牌,洗牌後留存的大企業基本上升級為中國的巨型智能化、數字化的寡頭企業(包括實體制造業),其後一般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寡頭企業了。換句話說,掌握數字化、智能化或特殊商業模式資源的企業成為大托拉斯企業(壟斷的高級組織形式),沒有核心的創新創造技術或可被複制的任何經營競爭模式,甭管現在規模多大很可能一覺醒來就宣佈破產了,其他存在市場的中小微企業必須要有其經營競爭的核心力,否則只是賺個辛苦錢或者根本存活不下去。

流通零售商如果不能順利轉型,或者還找不到轉型方向,絕大部分是跨不過2020年的。

流通零售業只是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一個產業變革的縮影,行業現在要做的就是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我正關注的,山東的ITM產業模式是我認為中國第一個對當前流通零售業轉型升級最具理論和市場實踐的,遺憾的是其僅限於服裝服飾實體店的業態,能否適用於其他業態的產業升級,則還需要理論的研討和市場探索。另外,隨著去中心化、中間化的市場結構的趨勢,未來將以CPCS(消費端~私人定購智能生產~服務端)為主要產業結構。因此,當前的流通零售業將被符合這個結構或模式的密集的小型服務商所逐步取代。像目前扎堆商圈的大型商場或超大型城市綜合體、中間批發和流通商(除小型便利店外)將會率先在一二線城市消亡,5年內蔓延至三四線。正如ITM模式創始人對馬雲的評價:“其對中國商業最大的傷害就是通過互聯網破壞掉中國幾千年的商業結構後,並未構建出一個新的商業體系,反而要將中國商業帶入一個虛假的混亂低質時代”。比如馬雲提出的無人店,新零售均不符合中國的未來商業和產業結構,更不符合全球經貿的發展趨勢。


無語落天


‌冷靜觀察、分析實體店關閉潮,首先說那點租金不是事的(其實也關房貸的),主要原因是電商惡性競爭,原材料與純商品交換類狀況最慘,其次各種服務類競爭也重,唯生鮮與餐飲類受創相對輕些, 其它數碼科技、線上交易,虛擬經濟卻紅火,但這門檻一般還較高。 精明的消費者很易把實體商品的生產方和銷售產品的成本搞得較透明瞭(自古只有買錯的,沒有賣錯的規律受嚴重衝擊了),這些使整個產業鏈的環節大都處在低利潤、基本持平、虧本三類狀態,實體店大都關閉,殘留的實體店雖尚未關,但也門廷冷落,生意蕭條……。 根本原因是房地產業造成了畸形消費大格局,一方面遍地還款奴尤其是房奴們太多,這主要在一、二、三線城市裡,還貸外這些人還有多少能力去高消費、再消費呢? 藍領工人的工資基本未上漲,白領階層房奴佔比很高,各地高收入者佔比本身就低……,另一方面基本的生活物資成本、基本服務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卻上漲多,這些生活物資許多由電商承擔了,留給實體店的自然較少,這二方面兼顧外還有多少人去高消費、格外消費呢?因為貸款尤其是房貸數額佔收入比太大才是第一因素。


精侃妙評


實體店將會一直存在,這點你可以放心,因為只有線上線下一起經營才能帶動更高的致富空間,但你提的這個觀點是傳統實體店的,你就要好好考慮你的經營模式了。

互聯網讓用戶銷售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諸如O2O等的模式的衝擊下原先的線下實體店大都已僅僅變成體驗店了,所以店還是一樣的店,但玩法完全二樣,不跟上趨勢不死才怪!不過可喜的是移動互聯網來了,完美的實現了線上線下營銷閉環,簡便、成本低。對於傳統實體店來說真是福音啊,這個機會再不抓住,那麼只有倒閉了。

現在做生意要學會改變,學會創新,與時俱進。

1,不能盲目的跟從別人,中國式的創業做生意,很多人看見別人賺錢,就眼紅,也就開類似一家店,但是造成的後果,都是生意平平。

2,不能考慮自己要賣什麼,而不考慮顧客。

我們要多去了解顧客想要什麼和周圍什麼東西的缺少,對症下藥,才能更好發展。

3,不一定要看價格,而忽略了銷售率。

我們在對待顧客時要讓他們得到滿足感,有些原則的東西我們可以打破,不一定非得那個價格,有時候銷量能夠帶動更高的利潤。

4,考慮季節性的東西。

有些東西是屬於短期流通期,要與時俱進,不能盲目的賣,在短期覺得的拋售,後期根據市場定位,在慢慢的改變。

5,不能單獨的使用促銷方法。

百分之80的利潤是來自老客戶,要看什麼樣的模式才能帶動經營,而不是一味的打促銷價,打就了也別人不一定相信。

6少做對比。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有很多人看見同行生意不好而自我安慰,這都是不可行的,我們要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為什麼會做不好?為什麼沒有銷量?為什麼大家都這樣?善於思考的人,往往與不思考的人更容易成功,更容易打破現狀。

7,門店的優勢在於體驗 服務,不像於線上要貨到才知行不行,所以減少了時間,空間的性質。

希望對你有用!


顧斯諾


合理的毛利,專業的市場,都會活的很久,有虛必有實體,有陰必有陽,共同發展才繁榮,如果發展無人時代,還要活人嗎?我個人看法,線上方便,線下體驗,在家生活,也要出去旅遊一樣的都要存在。

大家意識的問題?只要合理的利潤,線上線下同步,我個人更喜歡體驗購物,天天在單位和家裡,二點一線,去實體體驗購物也是一種樂趣。

洗牌是合情合理,優勝劣汰,剩下一定的優質數量就好的,百貨主要倒閉,營運成本太高了,收點35%,管理理空調費等18%等等,第二開的太多,以前一個城1一2百貨,現在叫社會百貨,倒閉淘汰是必然的,人者見仁,志者見智,不同角度看問題,不要發展過快,合理順其自然[玫瑰]


開心高創


我從一本外國書上看過,美國總統曾經給開辦超市的發明人頒獎,感謝他開辦超市,讓美國人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美國人可以用省下來的錢購買其它,讓更多的美國人成為中產階級,超市功不可沒,美國總統講的,因為日常用品一便宜,實際上大家的財富上漲了。為什麼美國的超市特別便宜,是因為超市大量的資金都花在物流,倉儲,原產地採購上。說白了,超市就是一手批發商。他們的超市大部分都建在郊區,房租也便宜。而中國的超市會這樣做嗎?那一個不是急功急利,能賣多貴就賣多貴。百貨商場何嘗不是一回事。電商一來,不倒閉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