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如果还找不到杀死肺炎的办法,至少我们可以不做这些事

如果还找不到杀死肺炎的办法,至少我们可以不做这些事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年不好过。


手机上,不是确诊数字更新了,就是病源又有了不肯定的新说法。地铁里,要是有人不小心咳嗽了一下,周围赶紧齐刷刷地戴上口罩。


太多文学作品会描述,科技异化和疫病流行,究竟能给本就脆弱的人心造成多深重的疏离。我们想想都觉得悲观后怕,就更不愿看到它发生。


无奈想象总会变成预言,仿佛命定。而我们,都是命运庞大的阴影底下,四处闪躲的人。


我不是学医的,不敢从专业角度评论分析。好在懂点传播,想借这篇文章聊聊事发至今的一些问题。


如果暂时还找不到杀死肺炎的方法,至少我们可以不做这些事。这也算是普通人的互相取暖了。


1


不要盲目乐观,如无必要,人群聚集的地方就少去。

对危机的严重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些人的判断依据是阅读与分析,有些人的判断是经验。


不幸的是,越倚仗经验的人,往往越没经验。需要的是医学经验,他们却拿人生经验来搪塞。


什么是典型的人生经验?


“没那么严重,全国有多少人,这才有多少病例啊?都是小概率事件,撞上都是命。”


“大家都不出门了,我出去不是正好赶上没人吗?”


“戴啥口罩啊,怪不舒服的。多大事儿呢,17年前我们不也过来了?”


如非必要,少去交通枢纽,少去看电影,少去觥筹交错的饭店。面对疫情心存侥幸,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身边人的辜负。说得更严重一点,万一染上,那就可能是危险的传染源。


人总是相信自己能够从苦难灾病中豁免,很遗憾,生活对谁都一视同仁。

2


出门戴口罩,但不要惯坏借疫病哄抬物价的人。

确诊病例的消息传播之后,口罩成了今年最流行的年货。囤足够的口罩,出门记得戴上,这是必要的好习惯。


但不要去买那些价格翻倍功能“炸裂”的所谓专业口罩。


只要是非棉纱口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飞沫传播。刻意追求严格防护,在病理上没有多大帮助,更多就是买个心安。那些利用别人的“心安”发灾难财的人,远离为上。


同理适用于所有近期依然拼命鼓动大家外出消费的品牌营销。

3


野味就不吃了吧。


虽然还没有直接的证据把野味和病源划上等号,但野味与流行病的关联,似乎越来越紧密。


我做过美食博主,也有很多更精通美食之道的朋友。相信我们,以大多数人的味觉敏感程度,根本吃不出什么是家养什么是野味。所谓嗜吃野味,不过是另一种爬上鄙视链顶端刷存在感的方式。


哪怕不出于人道主义和动物保护的考虑,野味相对缺少食品检验检疫的工序,也是铁板钉钉的事实。“拼死吃河豚”不代表勇敢,不代表富贵,它可能会逐渐沦为人傻钱多的另一种说法。就这样还要坚持吃,你四不四洒?

4


不信谣不传谣,阴谋论是最懒惰的思维方式。


传播学理论重复了无数次,不确定是谣言的温床。


当一个巨大到人人自危的疫病摆在面前,有谣言才是正常的。但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可以分不清病毒的类型说不出传播的途径,至少不要犯没脑子的错误。


有人说伍连德当年在东北防治鼠疫,用的办法是燃放烟花爆竹。因此烟花爆竹的燃放要恢复起来。


你拍着脑袋想一想,一个19世纪就在剑桥大学完成学业的人,是怎么想出这种“土法炼钢”的应对之策的?这点怀疑不足以让你去看看正经史书怎么写吗?喜欢地摊文学没问题,别看啥信啥,就像你读个网文,爽就行了,真拿来当历史还是算了。


还有人说吸烟有助于防范肺炎。传播学对谣言有另一个界定:一条谣言要传播,必须真真假假交杂。换句话说,假的东西要包裹真的,看起来才容易传播。


朋友圈有张截图你可能看过,号称烟是纳米级的,眼油子覆盖肺细胞表面,相当于给每个细胞戴上一个纳米级口罩,可以阻挡病毒附着和进入。


这么说吧,吸烟有害健康是强制写在所有烟草产品和广告上的。哪怕不确定真伪,又缺少判断的知识储备,那么明显的矛盾,足够让怀疑者行动起来,去寻求一些专业人士的帮助了。随便检索一下,就能看到专家针对吸烟防治肺炎的辟谣。


更绝的是,但凡国内出事,就有“西方反动势力作祟”的阴谋论抬头。


SARS的时候说是美国的生化战,这次又说是西方世界下绊子。信这些的朋友们,西方世界已经有确诊和疑似病例了,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无知不是阴谋论的土壤,无知且自以为是因而不求甚解才是。


通过树立一个假想敌,很多人轻易地得到了对自我的豁免。可是啊,轻易的豁免也是最不值钱的豁免,暴露的是自己的无能与无力。可以说我不知道,但不要做一个阴谋论者。

5


不要止于造神,要关心问责。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再度挂帅,当然是鼓舞人心的事。看老人家思路缜密讲解专业,觉得科学家真的令人钦佩。如此高龄要处理紧急高压的工作,还辗转多地,连列车上都要开会,也会心疼。这是人之常情。


可是朋友圈看到一些言辞,却让我觉得吊诡。


赞许钟南山院士是必要的,但造神显然不该是目前的主流。我想钟南山院士在这个阶段,显然也更愿意大家关注他嘴里说的话,而不是他这个人。


当我看到朋友圈里有钟南山院士举铁的照片,下面配着“连他都这么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努力”的时候,我的内心真的泛起四个大字:有病治病。


与其急于造神,不如关心问责。因为造神不会让事态的发展得到控制,而清晰准确的问责,是了解问题出在哪里、接下去该怎么办不可或缺的一环。

6


不要放弃对医护人员的关注。


针对这两天发生的事,有人说,以后地铁不要安检,直接测体温,医院不要测体温,直接安检吧。


真是苦涩的笑话。


之前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同样和病患密切接触,为什么武汉确诊病例的家属传染数量还不如医护人员多?


是因为医院不懂专业防护吗?当然不是。


医学解释:肺炎重症需要插管治疗,气管在插管时会产生气溶胶,气溶胶的传染能力是飞沫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而且,一旦出现超级传播者,医护人员很容易成群感染。


翻译一下就是,医护人员是冒着比普通人更大的风险在治病救人。


如果这个时候,还对他们冷言冷语乃至暴力相向,我想不出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7


不要来者皆收,要学会辨别信息的良莠。


信谣传谣,或者怪论盛行,本质上是对真相不确定,不安全感如影随形。


怎么办?找值得信任的信息源头。新闻资讯涉及到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不多说了。关注一些好的科普账号总是没错的。还是不得法的话,看看“果壳”吧。

8


不要极度悲观,学会在熬与忍里共度时艰。

我发现身边主流的情绪分两种。


一种是口号式的人定胜天。我从来不是那么乐观的人。如果我了解的信息无误的话,当年SARS得以控制和消失,主要原因不是研发出了疫苗或者药物,而是…………天热了。


所以不要迷信众志成城就可以攻克难关,众志成城的力量很多时候只体现在气势上。当然,团结总比不团结要好。


但我也不想极度悲观,仿佛世界末日就来了。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多大的危机,似乎总是能熬过去。很多人喜欢拿龙精虎猛的动物来类比,其实站在更高的维度看,人类更像是打不死的小强吧。


不去信谣传谣,积极关心进展,努力锻炼身体,避免聚集传染,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好,下一个春暖花开还是会来的。


愿大家过个平安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