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bf青哥


我認為培養孩子學習能力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只有孩子能夠自主學習,才能夠發展綜合的學習能力。


我們來看看如何從小有意識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吧:


1、培養孩子在生活中的獨立性。

儘早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衣、吃飯等生活技能,不要因為孩子動作笨拙就大包大攬,讓孩子失去鍛鍊的機會。孩子在生活中自理能力越強對自己就會越自信,就會敢於挑戰困難,進而在學習中也會充滿信心。


2、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

從小尊重孩子,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玩具、衣服,如何有過於偏差的選擇也儘量去引導孩子,不濫用父母的權威去壓制孩子。讓孩子有自我意識,能夠相信自己。


3、在學習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從小學開始就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包括學習時間的安排,作業的選擇,知識的預習和複習,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為學習負責。當然,這並不表示家長一開始就撒手不管,而是有策略地引導,和孩子一起探討,逐漸過渡到孩子能夠自己管理學習。


只有孩子能夠自主學習,才能夠在在學習中不斷探索、不斷進步,培養出各項學習能力!



青顥成長


之前看到一部泰國短片,讓我記憶猶新。小女孩陪媽媽在菜市場賣菜,看到隔壁鋪子的豆芽生意特別好,小女孩問媽媽:“為什麼豆芽賣的那麼火?”媽媽說:“因為只有一個鋪子賣豆芽。“小女孩頓時兩眼放光,問媽媽:“那我們也種豆芽賣吧。”媽媽點點頭說:“我們試試。”

然而第一次失敗了,媽媽沒有放棄,轉頭對小女孩說:“沒關係,我們再試試”。


她們找了資料,原來需要把豆芽盆放在陰的地方。第二次他們又失敗了,這次他們知道早晚需要澆水。

不管失敗幾次媽媽總是很耐心,仍然笑著說:“我們試試!”最後豆芽終於衝破泥土長了出來,母女倆興奮不已。小女孩長大後,成績優異,拿得博士學位,目前在瑞典做研究工作。

在這個例子裡,我們看到了這個母親的智慧與耐心。首先她同意了孩子的建議,一起種豆芽,作為一個生活經驗豐富的母親,她肯定知道種豆芽這個事情並非易事,也不會對自己家的賣菜生意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但是孩子想要嘗試這個事情,那就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其次,在種植豆芽的過程中,她們失敗很多次,但是媽媽依然沒有表現出不耐煩,而是引導孩子總結失敗的經驗,不斷摸索,不斷嘗試,最終收穫了希望。 雖然只是小小的幾個豆芽,但是卻讓孩子學會了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查找原因,如何一步步靠近成功。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像這位母親一樣用耐心和智慧引導孩子,等待一顆豆芽的萌出? 我相信很多時候,家長都會覺得麻煩,這個事情做起來有什麼意義?浪費時間呀,小孩子笨手笨腳的,讓她做我還得返工,不如我自己做完得了。

比如孩子想要和你一起包餃子,但她卻把麵粉抹得到處都是,把你擀好得餃子皮捏成了四不像,完全就是來“幫倒忙”的。沒有耐心的家長此時肯定會把孩子支開,讓他別在這搗亂,而看到學習動機的家長,則會笑著鼓勵孩子,和他一起完成整個包餃子的流程。

說白了,不就是要孩子幫忙洗洗衣服、掃掃地嘛。可孩子卻體會到了做家務的快樂,知道了如何包一個餃子,再過兩年,逢年過節的時候,你家娃就可以坐在桌子邊,麻利的給你打下手了,豈不是很幸福?

很多父母在孩子嘗試做一些事情時,會覺得麻煩,這樣不僅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也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孩子在嘗試過程中不斷成長的,如果我們視孩子如寶,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過度地保護,不讓他們嘗試,會抹殺掉孩子未來成為領域內人才的可能性。

我是子謙媽媽,家有男寶,多平臺原創作者。一手寫字,一手帶娃,實現自我價值和照顧家庭兩者兼顧,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子謙媽媽育兒經


創造力,自制力,交流能力,獨立能力……

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性格和習慣,也是普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的,熟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的性格和從小養成的習慣對以後有非常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就說我家小妞,我平時在家做的事情,她和她同學在我家拌家家就會扮演我們在生活中的日常,而她同學則會扮演她父母平時的日常。

原生家庭對孩子耳儒目染的薰陶是好是壞都會刻在孩子的骨子裡很難改變,即使改變也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曉曉的WO


關於怎麼樣培養孩子從小愛學習,我可以來談談我的感受。

要想讓小孩子愛學習,那麼我們大人就要做好榜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了眼裡。為什麼有的孩子喜歡玩手機?不識字也能把手機玩的特別溜,不也是和我們大人學的麼。所以我們大人愛學習,那麼小孩子對學習就會特別感興趣。

我們要給孩子創造學習的氛圍,不能強迫孩子學習,多帶孩子看看書,給他講講故事。平時我們多看看書,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捧著書去學習。沒事多帶孩子逛逛書店,帶孩子去看看大自然,跟他討論一些孩子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幫助他們製作一些小製作,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見。

不管怎麼樣,培養孩子從小愛學習,很多情況下和我們父母息息相關,切記,不能強迫孩子學習,這樣會讓他們厭惡學習,我們只能做他們思想上的促進者。


茉茉女人說


每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文質彬彬,知書達理,熱愛學習,我們家長都是無比的羨慕。

其實,我們掌握好方法,也會讓自己的孩子如此閃耀。培養孩子從小熱愛學習,最急需要去做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特有的心理特徵。孩子特有的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年齡和生理特點的影響。

直接感觸是是孩子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這受孩子的飲食,運動,環境等因素的共同影響。

第一:陪伴


孩子小,很難自己去完成一些學習內容。這需要家長悉心的陪伴,親子共讀書可以加深孩子的學習感受。講故事給他聽,慢慢讓他知道書本上的知識是可以轉變成生動的生活場景,能帶給他們無限的快樂。

第二:書香氛圍

一個好的氛圍對孩子學習很有幫助,打造一間


屬於孩子自己的學習空間,從一張書桌,一盞檯燈做起,走進房間就有墜入知識海洋的衝動。

第三:運動


運動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途徑。聽一首舒緩的歌曲,漫跑在靜謐的小路上,熱愛運動,才能更好的熱愛學習。

我是小編傲慢的兔子。覺得小編寫的可以歡迎點贊,有任何寶貴意見,請在評論去留言喲。


兔子侃大山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最大,所以,如果要讓孩子從小愛上學習,那麼就得靠父母從小時候就開始教育孩子好好學習。那麼該怎樣教育呢?我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小培養學習習慣。小指什麼時候呢?我個人認為應該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抓,在寶寶七八個月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就可以給寶寶買各種各樣的繪本開始學習,每天堅持同一時間學習,長大後孩子就已經習慣了,認為這是每天就必須該做的事情。

第二,父母言傳身教。孩子受父母的影響最大,長期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並且喜歡去模仿父母的行為習慣,所以如果父母每天都在看書學習,那麼孩子也就照做了。如果父母在看著電視,打著麻將,你讓孩子怎麼去學習呢?只能學著打麻將了,像我,小學二年級就開始打麻將贏錢了,哈哈。

第三,尊重孩子的興趣。可能一提到讓孩子愛上學習,大多數家長就會想到要努力學習語數外,物理化,誰說好好學習就得每天每時每刻只能看這些呢?我看名著算學習吧?看科普知識算學習吧?看電視新聞算學習吧?所以,作為家長不能對孩子的求知做過多幹預,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只要孩子愛學習知識,喜歡學習知識就行,而不要太過計較學的知識到底是不是考試需要的。



希望我的建議能夠幫助到你,如果喜歡就關注我哦!每天與你一起分享育兒經驗。


果果媽育兒經


第一,最最重要的事情,是千方百計想辦法開發孩子的智力!單就學習成績來說,智商決定上限,學習習慣和努力程度決定下限。中國約1%的人智商在140以上;有11%的120~139;18%的110~119;46%的90~109;15%的80~89;6%的70~79;3%低於70屬智能不足者。簡單說來,智商沒120以上,三年的高中讀個十年八年,也難考700以上(全國卷),除非作弊。清北的錄取率(北京除外)各省一般千分之一不到……智商沒110以上,考211高校會很困難,2018年211(含985)各省平均錄取率(北上天除外)一般8%~13%。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因此,天才往往只是一個非常努力的有天賦的人——愛迪生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 cent perspiration. Accordingly, a 'genius' is often merely a talented person who has done all of his or her homework. )

第二,1~3歲立規矩。讓孩子“明是非,知榮辱”。也就是孔子的“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什麼不能做,要明確告知,並且說明為什麼。比如:觸碰電源——觸電,缺胳膊少腿,死亡;高空扔雜物——傷害他人,砸死狗狗,恥辱;闖紅燈——交通事故,流血,死亡,恥辱……什麼可以做,那就鼓勵孩子去做。比如: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光榮。學會分享,交到好朋友——友誼,光榮。熱情禮貌,學會幫助他人——禮貌,愛心,光榮……

第三,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父母的榜樣作用非常管用。教育孩子的事,父母首先自己要做到。記得2016年一次夜裡突然下雨,我揹著兒子(3歲)匆忙回家,見十字路口無任何車輛,就闖紅燈過去了。兒子馬上對我說:“爸爸是騙子,我以後也要闖紅燈。”呃,嚇得我立刻給兒子道歉,從此再也不敢闖紅燈了。

第四,獎懲必不可少。獎,最好是要讓孩子看得見的東西,比如貼貼紙,貼在最顯眼的地方,集齊10張、30張、50張或者一定數量,允許孩子自己選擇買一種玩具或文體用品。懲,做錯了事,儘量不要棍棒教育(都是親生的,對不對?),讓孩子自己取下一張貼貼紙即可。獎,最好分成多類細化,便於發現孩子不足之處。比如分為:獨立自主、勇敢堅強、自信樂觀、熱情禮貌、生活好習慣等(用這種方法,我兒子惦記想要的玩具,每天都努力表現,天天多次去數貼貼紙,很快就學會數數,很快就學會加減法,完全不用花功夫主動去教)。

第五,培養孩子的專注度。注意力差的孩子,往往喜歡東搞西摸、逗貓惹狗、丟三落四,想要搞好學習,難如登天。所以,孩子專心做事的時候,切忌打擾!!千萬不要:一會兒“寶貝,你冷不冷”,一會兒“寶貝,來吃根香蕉”……其實,家長只需要安靜的看著,防止危險和意外就好。如6歲以上,還有小兒多動症跡象,最好及時就醫,或者尋找提高注意力的訓練方法。

第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 ,針對性的去培養,必然事半功倍。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孩子有一兩個方面閃光,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好好培養吧。

第七,耳邊低語,效果比怒吼好百倍。悄悄話更能提高孩子的好奇心和專注度,更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不是嫌棄。孩子通常都是越誇越好,越吼越差,越吼越自卑,越吼越叛逆的。

第八,幫助孩子學會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計劃——執行——評估——總結。比如寫作業:計劃——10分鐘寫完數學10道題。執行——20分鐘完成。評估——對了8題,錯了2題。總結——為什麼沒按時完成?為什麼錯?哪些地方可以提高?記住,先讓孩子自己總結,然後家長稍加點撥和鼓勵。寧可讓孩子10分鐘內高效完成作業,然後瘋玩50分鐘,也不要逼孩子學習50分鐘,然後悶悶不樂的玩10分鐘。

第九,陪寫作業要安靜。讓孩子自己先寫完,家長可以在旁邊看書,或者安靜的看著就行。孩子有不會的,別動肝火,慢慢來,慢慢教……孩子弄明白了,千萬不要只誇孩子聰明,而是要誇:“哇,你真厲害👍,這麼困難的題,只要你自己動一動腦筋想辦法,就可以解決了”。“你看你,太厲害啦,只要你努力,任何困難都能戰勝,完全不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嘛”。總之,記得多誇孩子的努力!

個人愚見,基本就這些。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芯蓫


跟據心理學分析“愛學習”是一個逆反心理,沒有任何一個小孩會天生喜歡學習。那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而不厭倦學習。我們可以從我們身邊發現。作為家長的我們其實也不愛學習,那為什麼我們又必須去學習呢?

1: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收穫自己想要的知識。2: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學到相關的技能,而運用於生活中。3: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從中“獲利”。

以上三點差不多都是學習給我們學習帶來的。在這三點中其實漸漸的滿足了自己“虛榮心”—(褒義詞)。使得自己得到滿足,心情愉悅。這就是解釋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所以根據這幾點我們探討一下小孩從小喜歡💕學習。小孩又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那該怎麼做呢?

作為老師的我看過很多學生,也有很多家長問這個問題,我覺得家長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就會有很好的改善。

一:從小的時候就要在耳邊說學習的重要性,將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講給孩子聽。

二:多鼓勵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多誇獎孩子,讓孩子覺得學習可以讓他感到驕傲。

三:嚴格制定學習習慣-(最重要)

1:從幼兒園就要開始抓孩子的學習習慣,先作業後玩。

2:作業的時候一定要認認真真完成不可以變玩邊做。

3:該掉孩子的拖拉情況。

4:合理的獎罰分明制度(一定要有儀式感)

5:預習和鞏固的習慣。

四:初高中一定要多注意學習方法。

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感悟的一些方法,希望有有一兩點能幫助到您家的孩子。

總結:讓孩子感覺到成就感,榮譽感。




蔣老師談教育


最近越來越多的家長吐槽

“輔導孩子寫作業已經成了高危行為”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一位媽媽因輔導孩子寫作業被氣到腦梗

家長們為孩子的學習真是操碎了心


其實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6歲前才是關鍵期

什麼是學習能力?

人們常說的“學習能力”,其實是個綜合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學習興趣。好奇是學習的原動力,對學習有興趣的孩子自然學得快。

2. 專注程度。孩子得要坐得住,才能有一段完整的學習時間。

3. 語言能力。孩子要有基本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才能進行知識的輸入與輸出。

4. 思考能力。語言能力負責信息的輸入和輸出,思考能力則負責信息的處理和存儲。只有經過處理與存儲的信息,才能成為孩子自己的知識。

擁有以上學習能力的孩子

不僅能更快樂輕鬆地應對學校教育

甚至終身都保有自我教育、不斷進步的能力


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小維聽到有的家長說:“孩子上學前,我做了很多準備啊!風雨無阻地送他上早教班、幼小銜接,認字、背古詩、學算術……怎麼上了小學,孩子學習還是成問題呢?”

原因很簡單,是我們用錯了方法。有時候,不恰當的過度早教,反而會阻礙孩子的大腦發育。所以對於寶寶早期的智力培養,我們一定要講究方法。


什麼是科學的方法呢?

1. 豐富的體驗,讓大腦充分發育

人類大腦皮層佈滿了無數神經元,它們相互連接形成神經迴路。錯綜複雜的神經迴路,就構成了信息傳遞的“道路系統”。這個系統越豐富,孩子的智力就越發達。

(多條通路的大腦神經元)

0-2歲的寶寶大腦就像一個大型“施工現場”。一條條新生迴路拔地而起,串聯成龐雜的“交通系統”。而2歲之後,大腦中則會開始一場持續終生的“拆除施工”。那些不常使用的“道路”會逐漸消失,常用的神經迴路則會成長為寬敞的“高速公路”,以便更高效地傳輸信息。

(負責信息傳遞和轉化的大腦)

在這項“拆除工程”開始之際,我們應該儘可能給予孩子豐富的刺激和體驗,比如講故事、聽音樂、看圖畫、空間探索等,讓孩子綜合調動視覺、聽覺、感覺等通路,儘可能多地強化那些重要的神經迴路,為將來的學習成長提供豐富的可能性。

2. 自由地探索,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其實學習並不等於在書桌前正襟危坐,照著書本一板一眼地死記硬背。孩子從小的看、聽、聞、觸碰、嘗試、詢問,甚至犯錯、受傷,都是學習

很多媽媽都有體會,寶寶一旦學會說話,就會變成一本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在這種時候,千萬不要漠視孩子的問題,更不應嘲笑問題愚蠢,而應當儘可能回答他們,或是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這樣,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鼓勵,就會強化他們的學習欲,繼而能得到更多新知,就形成了學習-滿足-學習的正循環,自然會成為別人眼中“聰明”的寶寶啦!

3. 充分的陪伴,最簡單卻有效的教育

有科學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兒童啟蒙手段,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而是幾乎每位父母都會的——說話

兩位美國早期教育專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在研究中發現,寶寶出生到3歲累積聽到的詞彙量對未來的智商有直接的影響。他們對42組家庭進行了長達六年的觀察研究,發現基於父母與孩子交流的頻率不同,這些家庭裡的孩子在3歲時聽到的詞彙量差距竟然高達3000萬!

很多從小被認為“聰明”的孩子,都有一個健全溫暖的家庭,全家人每天會圍坐在飯桌旁,交流一天的見聞和趣事。也許,正是這不經意的小習慣,讓他們從小培養了更強的語言能力和健全的心智吧。


推薦:

媽媽們平時自顧不暇的時候可以瞭解一下“小維智能兒童陪伴系統”

擁有精準的自然語音識別技術

汽車內配置0-6歲寶寶的陪伴應用:

1、聲律啟蒙,聽覺強化,多類型、波長、頻率的聲音訓練

2、語言交互,智力啟蒙,多故事語言類遊戲

3、趣味百科,自由探索,隨時解答孩子問題

媽媽的好助力,陪伴孩子開心成長!


小維汽車


朋友們回答了挺多,諸如養成習慣了,制定計劃了等等,他們說過的,我不想重複了。我只講一點,那就是智力的開發,也就是學會動腦筋。如果孩子沒有學會動腦,那些非智力因素再優秀,成績也不會好起來的。

與進化論相對的“用進廢退"觀點認為,器官越用越強大,不用就會萎縮。長頸鹿的脖子就因為想吃高處的樹葉而不斷變長的。大腦也是這樣,越用越活。如果你大腦長期不去思考,不去挑戰新領域,人就會越來越傻。

所以我認為,小孩子一定首先從學會動腦,開發大腦功能著手。很多領域都有它自身的一套語言或者邏輯。比如舞蹈、樂器、繪畫、棋類、音樂等等。如果孩子和家長有時間,一定要多學幾樣,越雜越好,差別越大越好。



如果你的孩子會背幾首唐詩或百家姓或三字經之類的,或者會說幾句英語,你以為你的孩子很聰明。


那麼,我要告訴你,妹子,你的孩子已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信,等著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