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汜水關前華雄連斬數將,猖狂至極,曹操的猛將們為何還不上?

三國逐鹿


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董卓派遣西涼猛將華雄鎮守汜水關。華雄連戰連勝,盟軍被打得落花流水,那麼,做為會盟討董的發起人――曹操,為什麼不派上他麾下的猛將上陣與華雄一決高下呢?咱們看看當時曹操麾下猛將的實力。

曹操行刺董卓未死,藉口試馬,逃出城去,星夜奔逃,回到陳留後,樹起義旗招兵買馬,延攬俊才,並矯詔天下,聚集諸侯興師勤王。


首先投奔到曹操帳下的是陽平衛國人樂進和山陽鉅鹿人李典,曹操“皆留為帳前吏”。隨後,曹操的本族夏侯惇和夏侯淵兄弟“各引千名壯士來投”。夏侯惇“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他殺了侮辱老師者,逃亡在外,如今聞聽曹操起事,前來投奔。“不數日”,曹操的本家曹仁、曹洪兩兄弟兩人也各領著千餘人來投,兄弟倆“弓馬熟嫻,武藝精通”,也是勇將。

然後就是十八路諸侯會盟了。那麼咱們來看看曹操手底下可用的戰將,就是這六人: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樂進和李典。

會盟之後,諸侯大軍開進,在汜水關遇到了西涼猛將華雄。這個華雄非常厲害,身長九尺,和關羽的身高一樣,而且“虎體狼腰,豹頭猿臂”,兼有虎的威猛,狼的矯健,豹的速度和猿的敏捷。


汜水關前,華雄刀斬鮑忠;梁東夜襲,擊破孫堅大營,不數合打跑孫堅,連避兩箭;追擊過程中刀劈孫堅麾下的大將祖茂;華雄寨前挑戰,“不三合”,力斬袁術麾下驍將俞涉,“去不多時”,又斬殺了韓馥麾下的上將潘鳳。五戰五勝,力斬四將,華雄之勇令人震驚。雖然進入不了超級猛將的行列,但屬於較強的一流猛將。

咱們再來分析一下曹操麾下六員戰將的武力值。

1.樂進

樂進經常上陣廝殺。戰績還不錯:濮陽城之戰,與臧霸三十餘合戰平;與于禁聯手敵不住呂布;參與六將圍毆,擊退呂布;冀州之戰射死郭圖;射死成廉;汝南之戰,被關羽殺敗;合淝之戰,偷襲孫權,一刀劈斷宋謙和賈華的畫戟;戰不數合,詐敗於甘寧;合淝之戰,與淩統五十合打平。

我們發現,樂進的兩個斬獲都是靠弓箭射殺,戰陣單挑中並無斬將紀錄。樂進最佳的表現是戰平了臧霸和淩統,屬於一流猛將偏弱。樂進不是華雄的對手,華雄防箭能力很強,梁東之役曾連避孫堅兩箭,樂進即使用箭也難取勝。

2.李典

李典的武藝連樂進都不如:羊山之戰,生擒黃劭;兗州之戰,嚇退薛蘭;濮陽之戰,圍毆呂布;穰山之戰,與許禇、于禁圍攻趙雲;新野之戰,被趙雲十數合殺退;博望坡之戰,不敢與關羽交鋒,奪路而逃;合淝之戰,射殺宋謙;合淝城中,生擒戈定。

李典生擒兩人,射死一人,但十幾個回合被趙雲打跑,說明他的武力值甚至都進入不了一流猛將的行列。他若迎戰華雄,必敗。

3.曹仁

曹仁是曹魏陣營中少有的帥才,偶爾上陣廝殺,表現也不錯:南郡之戰,衝陣救牛金,力退徐盛;突圍途中,擊退蔣欽;十數合,詐敗周泰。

曹仁雖僅有三次廝殺,偶露崢嶸所顯示出的武力值也令人吃驚。但無一斬獲,在一流猛將中,曹仁屬於中等偏弱,當在樂進之下。如果他迎戰華雄,也會敗陣。



4.曹洪

曹洪是個很勇猛的戰將,他的表現很不錯:羊山之戰,步戰三四十合平何曼,又詐敗以拖刀計斬殺之;南皮之戰,亂軍中奮勇斬殺袁譚; 南郡之戰,二十餘合詐敗甘寧;三十餘合詐敗韓當;渭北之戰,硬撼馬超四五十合,力不能支;下辨之戰,三合斬殺任夔。

曹洪能硬撼馬超四五十合,方才“氣力不加,刀法散亂”,表示得很不錯了,但這是在危急形勢下拼命超水平發揮而取得的。曹洪的武力值屬於中等的一流猛將。但在汜水關時,曹洪尚年少,若迎戰華雄,必輸。



5.夏侯淵

夏侯淵是個將才,領兵打仗有一套,上陣廝殺也不弱:汝南之戰,殺死龔都;汝南之戰,被張飛擊退;濮陽之戰,圍毆呂布;渭北之戰,殺死成宜;渭北之戰,不三合斬殺昌奇;與馬超交鋒,被馬超擺脫追擊曹操;平漢中之戰,三十合戰平楊任,拖刀詐敗斬之;數合詐敗龐德;定軍山之戰,二十合戰黃忠無結果;爭奪對山,被黃忠突襲斬殺。

夏侯淵的武藝不錯,能與黃忠戰二十合不分勝負,和張郃相當,武力值應屬於中等一流猛將。但我們也注意到,夏侯惇未盲之前,夏侯淵從來沒有過上陣廝殺。如果他出戰華雄,四五十合能頂住,但也無勝算。



6.夏侯惇

在典韋、許禇未投附曹操之前,夏侯惇實際上就是曹魏的第一猛將,他的戰績很優秀:滎陽之戰,與呂布交鋒,戰不數合,飛馬回陣;滎陽之戰,數合刺死徐榮;濮陽之戰,與張遼對陣,呂布忿怒,親自上陣,說明夏侯惇絕不在下風;濮陽之戰,攔截呂布,大雨干擾下雙方退兵;壽春之戰,不三合刺死橋蕤;六將圍毆,擊退呂布;徐州之戰,四五十合打跑高順;右眼中箭,拔矢吞睛,刺死曹性;下邳之戰,十餘合詐敗關羽;黃河渡口,與關羽交鋒,戰不十合被喊停;博望坡之戰,十數合趙雲詐敗。

在曹操起事前期,無疑夏侯惇是軍中的第一猛將。能四五十合擊敗高順,三戰呂布,三戰關羽,兩戰趙雲,夏侯惇的武力值無疑屬於強一流猛將。 如果夏侯惇在汜水關出戰華雄,至少能打個不分勝負。

也就是說,當時在曹操麾下,只有夏侯惇有可能擊敗華雄。但曹操為什麼不派夏侯惇出戰呢?反而後來在滎陽之戰中,夏侯惇卻“挺槍躍馬,直取呂布”,敢和呂布打,卻不出戰華雄。

所謂的十八路諸侯看起來人多勢眾,實則各懷鬼胎,如一盤散沙。咱們來看看這些諸侯的表現:孫堅當時依附於袁術,為了擺脫袁術的控制,他主動請纓,出戰華雄,以取得軍事上的獨立權;袁術則看透了孫堅的心思,斷絕了他的糧草;在諸侯中,濟北相鮑信地位最低,他還想搶功,私下派弟弟搶先出兵;盟主袁紹並未將真正的主力帶來,顏良、文丑、麴義皆不在軍中,反而悄悄率兵去抄韓馥的老巢冀州;劉岱率領人馬突襲喬瑁,殺死喬瑁,收降了其兵馬。

董卓退兵遷都,都不願意去追擊,反而都在長安城中四處劫掠,大家都根本沒想著國家大計,大漢江山,而是勾心鬥角,互相拆臺。就在這種形勢下,以曹操的詭譎,豈能看不出端倪?保存實力,不是為了防衛董卓,恰恰是為了防衛自己身邊的戰友啊!

咱們再來看看曾經派將出戰華雄、呂布的那些諸侯的結局:

孫堅(前鋒),後成眾矢之的,被群雄追殺;鮑信(派弟弟鮑信),實力大損,後來與曹操一同鎮壓黃巾軍,陷圍戰死,曹操救兵來遲;韓馥(派潘鳳),冀州被袁紹奪去,四處流離;袁術(派俞涉),被諸侯厭恨,稱帝后被群起攻之;王匡(派方悅),被擊敗,殘兵被張楊控制;孔融(派武安國),大將被斬,後來北海被圍,四處求救;張楊(派穆順),部將反叛被殺。公孫瓚(親戰),與袁紹翻臉,後戰敗身死;曹操率孤軍兵追擊董卓,被打得落花流水,差點死於非命。

通過這次慘痛的經歷,所有的人都認識到一個現實:誰特麼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這也造成了後來群雄並起,四海烽煙,互相征伐的局面。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不得不承認,董卓的部將華雄確實勇猛,

八路諸侯聯軍討伐董卓,原本是呂布請戰,但賬下的華雄挺身而出“殺雞焉用牛刀?不必溫候有勞虎威,五觀斬眾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聽華雄的口氣,完全沒有把諸侯聯軍放在眼裡,如果華雄沒有兩把刷子,也不敢說如此的大話。

華雄狂妄確實有狂妄的理由,第一陣就斬殺了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並夜襲孫堅大營,斬殺孫堅的大將祖茂,大敗孫堅,孫堅狼狽逃竄,連頭盔都成為了華雄的戰利品,華雄有勇有謀,非同一般。

華雄趁勝追擊,挑著孫堅的頭盔挑戰諸侯聯軍,三個回合斬殺了袁術的大將俞涉,太守韓馥的上將潘鳳也被斬了,估計沒有撐過十回合。眾諸侯是大驚失色。華雄端的是十分了得。

華雄連勝幾陣,更加的耀武揚威。眼看諸侯聯軍再也沒有人敢出戰單挑華雄了,盟主袁紹感慨的說“吾上將顏良、文丑催軍末回,得一人在此,和懼華雄。”

曹操是聯合諸侯討伐董卓的發起者,在這個緊急關頭按理說應該挺身而出,但此時的曹操兵微將寡,心有餘人力不足,曹操並不是和他請來的各路刺史和太守一樣,這些刺史太守們獨霸一方,有自己的兵將,曹操只不過是擔任朝廷的驍騎校尉這個官職,手上並沒有一兵一卒。曹操刺殺董卓失敗以後逃回陳留,才招兵買馬,總共招了五千兵馬,手下大將只有樂進、同族兄弟夏侯惇、夏侯淵、曹操的兄弟曹洪、曹仁,再加上一個李典。這幾個大將雖然是曹操的猛將,但也是在以後的戰鬥中逐漸成長的,如今他們投曹操時間不長,肯定沒有上陣殺敵的經驗,況且,董卓的西涼軍歷來勇猛,這幾個人還真的沒有把握贏華雄,於是,大家集體沉默了。

幸虧關羽斬了華雄,幫曹操解了燃眉之急,曹操心裡一定很感激關羽。所以,曹操私下裡牽牛送酒慰問劉關張三人。也就是從那時起,曹操對關羽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智者無疆風清揚


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膾炙人口,但是當時華雄汜水關猖狂至極,號稱猛將如雲的曹操手下怎麼不出戰呢?下面就先盤點一下華雄的武藝,及當時曹操的帶去的大將。

華雄的戰績及武藝水平

華雄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是董卓手下的一員猛將。華雄出場不久就被關羽給斬殺了,但是短暫的時間表現其實相當不錯。

斬鮑忠: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為了搶功,帶領三千人馬,徑抄小路,來到汜水關,結果華雄出戰一合就將鮑忠斬落馬下。

敗孫堅殺祖茂:華雄夜襲孫堅大營,孫堅潰敗,逃亡的時候孫堅的大將祖茂掩護主公撤退,在樹林後伏擊華雄,結果被華雄大喝一生一合就給斬殺了。

斬俞涉:華雄在關前叫陣,袁術的大將俞涉出戰,結果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就被華雄斬了。

斬潘鳳:看著華雄神勇,太守韓馥大怒說:“上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潘鳳手提大斧上馬,不多時候,探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

華雄出場連續斬殺鮑忠、祖茂、俞涉、潘鳳四將,很是神勇,尤其是祖茂當時和程普、黃蓋、韓當併為孫堅四大將軍,結果一合就被華雄斬殺,可見華雄的武藝在一流武將中也是屬於較強的。

華雄的武藝是一流強的水平,極難對付。

曹操汜水關大戰帶去了那些大將

華雄猖狂,袁紹哀嘆說他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否則何懼華雄,這些諸侯中除了袁紹,以及寄居公孫瓚的劉備外,曹操也有不少人才,按理說曹操人才濟濟區區一個華雄還是不應該怕的,其實不然,此時的曹操人才也很缺乏。

按照曹操強勢時期是不懼怕華雄的,比如典韋、許褚這兩人任何一人都可以輕鬆擊敗華雄,但是汜水關時期曹操的人才庫還沒有完善大批的人才還沒有加入。

曹操在討伐董卓時期,以後的那些猛將大部分都不在,張遼此時還是董卓部將,張郃還在冀州做官,典韋、許褚都還在當遊俠,他的黃鬚兒曹彰這個時候才一歲,龐德還在西涼任官,徐晃還是軍閥楊奉帳下的大將。

算來算去曹老闆這個時候手下有戰鬥力的武將都是自己起兵的時候加入的那些宗室,主要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以及投靠的李典、樂進,可堪大用的就是這六人。

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誰可與華雄一戰?

李典VS華雄:李典是個優秀的統兵大將,但是武藝只能算是二流,曾經十合就被趙雲殺敗,汝南大戰許褚、李典、于禁三人都拿趙雲沒有辦法,李典肯定非華雄對手。

樂進VS華雄:樂進也是個統兵的名將,武藝也不錯,但是卻算不上一流,合肥大戰和東吳淩統大戰數十合平,樂進的武藝最多是個準一流,自然也非華雄對手。

曹洪VS華雄:曹洪單挑比較玩命,比如為了救曹操居然和馬超血戰幾十合全身帶傷的跑回來,但是曹洪二十合被甘寧擊敗過,所以上限也就是一個準一流武將,非華雄對手。

曹仁VS華雄:曹仁是統兵大將,從曹仁見了關平都要逃跑的表現來看,曹仁武藝也撐死就是準一流,也不是華雄對手。

夏侯淵VS華雄:夏侯淵弓馬嫻熟,武藝不錯,夏侯淵曾經和黃忠第一次交手三十合平,但是之後被黃忠突襲一合斬殺,也曾經被馬超擊敗過,所以夏侯淵武藝只能算是一流武將中中等的,和華雄對戰五六十合問題不大,但是百合內華雄恐怕就會戰優。

夏侯惇VS華雄:夏侯惇武藝很不錯,討伐呂布時五十合殺敗了猛將高順,被曹性射上眼睛後拔出箭頭吃掉箭頭帶出的眼睛,然後一槍捅死了看到心驚膽戰的曹性。夏侯惇汜水關的時候尚不是獨眼龍,處在最好的狀態,屬於一流名將中的強將,夏侯惇和華雄的武藝應該旗鼓相當。

算下來曹操帶去的武將只有夏侯惇一人可以和華雄一戰,但是考慮到戰績夏侯惇和華雄武藝旗鼓相當,必然是一場激戰,而華雄剛剛連續斬殺盟軍大將,正是氣焰最囂張的時候,所以即使曹操當時手下唯一能和華雄一戰的夏侯惇去,最好的結果也只是平手,也不排除翻船被華雄擊敗。

所以汜水關大戰曹操帶去的班底遠沒有後來強大,面對一流強將華雄無人敢去迎戰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家的貓叫皮蛋


演義中,西涼大將華雄,自告奮勇,鎮守汜水關,先後戰敗孫堅,擊殺孫堅部將祖茂,隨後連殺餘涉和潘鳳,不可一世,猖狂至極。而曹操素來以兵多將廣著稱,他也是討伐董卓的首倡者,為何沒有派出自己的猛將出戰呢?

個人認為曹操不派出自己的猛將出戰,有下列三個原因。

其一,當時比曹操實力雄厚的諸侯很多,還輪不上曹操多操心。

由於董卓殘暴不仁,引起公憤,各地討伐董卓的諸侯足有十八路。他們分別為: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其中,各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說明袁紹實力雄厚,比一般的郡守兵多將廣。還有他的弟弟袁術,雖然僅僅是南陽太守,可是手下也有很多精兵強將,他第一個稱帝。除了出生於“四世三公”家族的袁氏兄弟外,江東猛虎孫堅也是驍勇善戰之輩,他勇戰華雄,還是第一個攻進洛陽的諸侯。

還有公孫瓚,他的“白馬義從”也非常厲害,多年和北方遊牧民族對戰不落下風。此時,曹操的實力和這些人相比,還很弱小,頂多排中上等。雖然華雄擊敗孫堅,連續斬殺兩員盟軍戰將,可是最強的袁氏兄弟還沒有派出大將。因此,曹操沒必要強出頭。

其二,曹操當時手下大將只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等將,這些人還不一定是華雄的對手。

雖然討伐董卓是曹操首倡的,可是他根基淺薄。他是在刺殺董卓失敗後,連夜逃出京城洛陽。他逃到陳留後,招兵買馬。此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四位宗親大將分別帶領千餘人來到陳留,投到曹操身邊。不久,李典、樂進也慕名來投,加入了曹操大軍。這六員大將中,大部分以謀略見長,武力都不是太強。他們善於指揮軍隊作戰,是帥才,不是將才。

尤其是在上將潘鳳被華雄秒殺後,曹操深感華雄不一般,自認自己的武將們沒把握打敗華雄。如果曹操派出自己的干將,如夏侯惇、曹仁之流,上了戰場,也像上將潘鳳一樣,被秒殺,那就壞事了。自己的武將犧牲事小,像典韋、許褚等超一流將,此時還不知道在哪呢,還沒歸順曹操。如果曹操身邊有典韋、許褚之類的當世猛將,或許會派出出戰。

有人說,曹操在前,沒有在第一時間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將夏侯惇等人出戰,是藏私,他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推三阻四,故意保存自己的實力,消耗盟友的實力,好趁火打劫。

這應該是大家錯怪曹操了。曹操當年在討伐董卓的戰鬥中,還是很賣力的。如他在董卓遷都長安後,各路諸侯畏縮不前時,獨自一人帶領軍隊,追殺董卓,想要畢其功於一役,奪回漢獻帝,振興漢室江山。在這場戰鬥中,曹操還中了董卓斷後部隊的埋伏,差點命喪當場。如果不是曹洪等人拼死救援,曹操可能提前領飯盒了。

因此,在汜水關前華雄耀武揚威的時候,曹操沒有及時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將出戰,並不是自己故意保存實力,而是有以上兩個原因,當時比曹操實力雄厚的諸侯大有人在,而他的武將也不是以武力見長,所以才沒有及時派出武將。關羽自告奮勇,出戰華雄,這才解了十八路諸侯的困境。如果不是關羽主動請纓,曹操或許可能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將夏侯惇、夏侯淵等人,碰噴運氣。

魁哥說歷史


汜水關前華雄連斬數將,曹操的猛將為何不上?既然提到這個問題,那就只能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分析了。我認為是曹操想保存實力,另外誅殺華雄對於曹操而言實在沒有什麼實質性利益可言。

第一:實力太弱

首先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返回陳留,通過其父和陳留鉅富衛弘的資助下,開始組建自己的第一支軍隊,可以說是耗盡家財。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曹操起兵初期都有哪些將領吧。分別是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相信也不用我介紹,這六個人的實力不弱,比所謂的名將潘鳳,俞涉要強的多。

一方面好不容易拉扯起來的軍隊也不過千人,能用的人也都是家族子弟。和其餘諸侯相比,實在太弱。《三國演義》記載: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另外一點,天下皆知曹孟德刺殺董卓的事情,並且還帶來天子的討賊檄文,此時的曹操完全有資格穩坐一鎮諸侯之位。這也是為什麼關羽會出戰華雄的原因,劉備三人根本不能進入眾人的眼中,所謂的漢室後裔,不過一席空話,實力才是關鍵。所以,又何必冒損失的風險,與那些家大業大的各路諸侯相比,他實在是輸不起。

第二:沒有意義

讀《三國演義》都知道曹操是奸雄,這個時候正好能體現他的“奸”。在各路諸侯會盟時,就已經確定盟主之位是袁紹。所以即使曹操的部下打敗了華雄,對於他來說也並沒有什麼實質性利益,袁紹也不可能將盟主之位轉給曹操。而後來,在董卓遷都長安,各路諸侯停滯不前,卻唯獨曹操敢單獨追擊呢。因為天子!如果曹操成功了,那麼他就是第一大功臣,所有損失也就不算什麼了。

所以我認為,曹操無動於衷的原因是他想要保存實力,以尋得實質性利益。


五毛侃史


當時曹操手下眾將是真心沒把握,所以不敢出去迎戰華雄。

關羽溫酒斬華雄也是大家熟知的三國故事,作為這個故事裡重要的配角華雄,下場雖然比較悲催,出場沒多久就領了便當,但是他在短暫的出場時間裡還是有著不錯的表現:華雄在汜水關首先一刀砍死了濟北相鮑信的弟弟鮑忠,接著又夜襲孫堅大營,大破孫堅軍。在追殺孫堅的過程中,華雄連躲孫堅兩箭,逼的孫堅只能和祖茂交換赤幘,以祖茂為誘餌吸引華雄才得以逃脫,不過祖茂也因此被華雄一刀砍死。

隨後華雄主動來聯軍大營挑戰,三合殺死了南陽太守袁術手下驍將俞涉,冀州牧韓馥的上將潘鳳出戰也是戰不多時就被華雄所殺。各路諸侯被華雄殺的盡皆失色,幸虧關羽出馬才將他搞定。

從以上幾次戰鬥看,華雄不僅都是秒殺對手,而且身手敏捷,可以在黑夜中躲開對方所射之箭,可以說身手不凡。

而且雖然華雄斬殺的四將中,大部分都是雜魚級的貨色,包括那個大斧飢渴難耐的潘鳳。但是祖茂可不簡單,他是孫堅手下四大將之一。雖然祖茂沒來得及表現就被華雄所殺,但是孫堅手下其他三將程普、黃蓋、韓當在此後都有不俗表現,程普更是和太史慈大戰三十合不分勝負,他的實力最起碼是接近一流水準。

祖茂即使武藝不如其他三人,也不會太差,但是遇到華雄還是被一刀殺死,可見華雄的武藝很可能比程普都要強不少。結合他請纓出戰時,張遼等人都默不作聲看,華雄的武藝起碼比一般的一流武將要高一些。

曹操此時剛剛起兵不久,手下只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樂進、李典六員大將。這六人雖然武藝也算不錯,但是和張遼、程普相比,基本武藝相當,看了華雄的表現以後,覺得自己對上華雄也沒什麼把握,當然也就不敢請戰了。


不沉的經遠


《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雖屬義舉,但卻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曹操是倡導者,當然也是討伐董卓的中堅力量。但當時的曹操勢力尚弱,軍不過幾千,將不過兩曹兩夏侯,外加李典、樂進,且六將充其量也不過二流的本事。當一流的勇將華雄連斬數將之後,曹操深知部將非華雄之對手,因此也不敢造次。倒是袁紹感嘆"若顏良、文丑一人在,何懼華雄"。從中也可看出眾諸侯雖然同床異夢,但也有派出部將應敵者。象俞涉、潘風、武安國等,也看到了眾諸侯缺少棟樑之才。更能照射出東漢末年,重門第、貪虛名,實無真才實學的等級閥門觀念做祟社會風氣。民謠曰:"清白寒素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就當實的寫照。如冢中枯骨"袁術者仗著門第身份,狐假虎威,自然看不起馬弓手關羽。不然也不會不自量就去稱帝,手下能上戰場的也就紀靈一人而已,真是不自量力。曹操能夠笑到最後,就因為能″知己知彼",不讓部下做無謂的犧牲。


天山月3


華雄之勇令諸侯膽戰心驚,曹操手下猛將頗多,為何曹操不用呢?曹操何等聰明:

一,討伐董卓,諸侯起兵,擁袁紹為盟主,袁紹擁兵不動,我曹操何必起勁。

二,戰場廝殺,生死難說,華雄有萬夫不當之勇,萬一我曹將上陣被斬殺,一辱沒我曹操威風,二損失了我曹操軍力,那不幹。

三,時機不到,待到各諸侯都上陣拼殺,被華雄殺了,才動我部將,那時,如一但得勝,那以後我曹操在諸侯中講話的地位就大增了,替代袁紹做盟主的機會就多了。


叢中笑6603


三國演義主旨是尊劉抑曹,大曹有再牛逼的武將也沒用!而且論起來人家三英戰呂布,到了大曹那裡六英戰呂布(濮陽戰役)!一個顏良打的大曹手底下諸將不敢冒頭!還得靠二哥去扳回面子!去西涼叫馬超懟的割須棄袍!曹洪玩了命才救回來!大曹手下謀士團隊可以媲美劉邦的團隊!但是武將質量明顯跟劉備差距太大!五虎將和五子良將直接對比就可以了!當然僅限於三國演義!這也能看出來二哥降曹,把大曹激動成啥樣!真真是求賢若渴啊!




銪鋮


《三國演義》中,虎牢關下溫酒斬華雄可謂關二爺名揚天下的一戰。十八路諸侯會盟本為討伐董卓,卻不想被董卓佔了先手,率先興兵征討。諸侯先鋒官孫堅前進途中與董卓先鋒華雄不期而遇,結果孫堅大敗,還折了大將祖茂(在正史上孫堅戰勝華雄並且斬殺之,但此處僅討論演義)。諸侯在氣勢上先輸了一籌,不日,華雄抵達虎牢關下。

面對西涼猛將挑戰,袁術帳下小將俞涉躍躍欲試,第一個請纓出戰,結果不到三回合,便成為了華雄刀下之鬼;而後,冀州太守韓馥說出了一句流傳百年的名言“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潘鳳上陣,不多時也被華雄斬殺。此時,諸侯“皆失色”,對此束手無策,身為盟主的袁紹也只作出“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這種假設性的發言。後來的劇情便為大眾所熟知,關雲長請命出戰,溫酒斬華雄,從此名揚天下。

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作為日後天下霸主的曹操,此時卻沒有讓自己帳下的任何將領出戰迎擊華雄。按理來講,至此危難之際,但凡誰能斬殺華雄,則必然在諸侯中的威望大增,此乃一筆政治資本,曹操居然不去取,實屬反常,這究竟為何?

實際上,當時的曹操,不過是十八路諸侯中不起眼的一號人物而已,那是的他剛剛組建了自己的武裝力量,可謂是兵微將寡。曹操帳下,只有六員大將可用,分別是夏侯惇夏侯淵兄弟,曹仁曹洪兄弟,樂進和李典。後來曹操帳下以勇猛著稱的武將如張郃,徐晃和張遼,許褚,典韋,此時均未與曹操相遇。曹營僅有的六名武將中,僅夏侯惇,夏侯淵兄弟的武藝稍高,至於其餘四人,皆以排兵佈陣,運籌帷幄著稱,上陣殺敵,決戰於兩軍陣前,並非他們的長處。

夏侯惇的實力,應當是與華雄相當,或者稍稍高出一些,但曹操依舊未令他出戰。原因亦不難理解,當時曹操的家底太薄,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曹操不敢輕易去讓自己的部下冒險,雖然夏侯惇實力不錯,但華雄畢竟自出戰以來連戰連勝,先後擊敗孫堅,斬殺祖茂,俞涉和潘鳳,士氣正盛,夏侯惇一旦撞上,結局如何,尚未可知。

其實此時的曹操,還是一腔熱血,並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董卓大軍撤退時,曹操是追擊最為積極的一方諸侯,並且因此遭受及其慘重的損失。由此可見,曹操並不存在所謂的“坐山觀虎鬥”,而是真心實意想要打倒董卓,興復漢室。

因此,曹操純粹是為了保險起見,所以才並沒有派出自己手下的大將迎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