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前華雄連斬數將,猖狂至極,為何曹操的武將不上?

眷戀清晨


虎牢關前,華雄殺了很多諸侯大將,猖狂至極,曹操那些猛將,為啥不出頭應戰呢?



這提問不錯,曹操部下確實猛將、良將不少,但可能忽略了一個事實,打華雄那一戰,是曹操剛剛組建隊伍,那些兵基本屬於民兵,所謂將也只有陳留六將,即曹操起兵時就投靠的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全是“新兵蛋子”,加上一開始,華雄咄咄逼人的氣勢,不但這些沒經陣仗的新兵發怵、曹操自己心裡也虛得很。


先看看當時氣氛,三國演義第五回:【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長杆挑著孫太守赤漬,來寨前大罵討戰”!紹曰:“誰敢去戰”?袁術背後轉出驍將俞涉曰:“小將願往”,紹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不三合,被華雄斬了”。眾大驚。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紹急令出戰。潘鳳手提大斧出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斬華雄之頭,獻於帳下!”眾視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



轉眼之間,華雄連斬俞涉、潘鳳兩員大將,盟主袁紹,在大帳中廢話連連,語滅聯軍志氣,話長華雄威風,顏良文丑是名將,會武藝的大多都聽說過,曹操把袁紹那時當神敬,袁紹的話就是標杆,曹操心裡不想、也不願把自己好不容易,才湊攏的兵將給廢了,曹操不發話,曹仁、曹洪、夏侯兄弟等,自然不敢隨便逞能。



再看斬華雄【……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操叫鱺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賬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只聽得關外鼓聲大震,喊聲大舉,猶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大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場隱形惡戰,乾淨利落,氣勢磅礴,雖不明見戰場,但“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諸侯還在狐疑、大帳內緊張窒息之際,華雄頭顱已擲於帳前,而戰前熱酒尚有溫度,這是何等氣概!只有羅先生著意塑造的關羽,才當之無愧。而曹操部下最能打的許褚、典韋、徐晃等,還在懵裡懵懂混世界,沒找到施展武力的位置,自然撈不上斬華雄這露臉機會了。(121)


流譽後


演義中的事,演義的邏輯來。

首先,絕不是因為曹操韜光養晦,保存實力。在討董戰爭中的曹操,還是一位忠心漢室的仁人志士,甚至不惜犯險孤身刺殺董卓,這樣的曹操,絕非後來的“奸雄”。



此時的曹操,還是熱血沸騰的救國志士。

我認為,只要細看演義,大致以下幾條原因:

1、曹軍諸將有理由認為自己未必打得過華雄。

華雄出陣時,剛大敗鮑信軍和孫堅軍。

鮑信軍鮑忠被斬,這個我們不細說了,只是,貪功爭先,不是無自信之人所為。曹操與鮑信很熟,鮑忠被秒殺,讓曹操不敢小視華雄。

而擊敗江東猛虎孫堅之戰,華雄的表演著實讓人吃驚。孫堅勇武,早已威名遠揚。早年與張溫征戰涼州時,勇武已有名於四方。

與華雄之戰中,敗於袁術使壞,軍心不振,這個可以理解。但其中與華雄的武力過招,實在顯示出華雄之勇。

孫堅於暗夜中,連射華雄兩箭,都被華雄躲過。這一對決,華雄之勇畢現!暗夜中,孫堅兩箭,都射得準(否則華雄也不必閃避),顯示出江東猛虎的射術精湛。而華雄,在暗夜中居然全部閃過,可見華雄之勇!這兩閃,也讓久經沙場的孫堅瞬間震撼不已,以至於第三箭時用力過猛,拉斷弓弦,若非祖茂忠義,孫堅怕是要交待在那了!



江東猛虎孫堅,勇武之名早已揚名四海

而孫堅四大將之一的祖茂,居然在精心設計了偷襲戰術後,仍被華雄大喝一聲,斬於馬下!什麼概念?四大將皆世之勇將!而祖茂能在亂中從容設局,也足見其久歷沙場,有勇有謀。遇華雄如此不堪,實在令人感嘆華雄之勇!



祖茂忠心護主,堪稱忠烈。但被華雄一刀斬。

想曹公,此時帳下諸曹夏侯,李典樂進諸人。雖皆勇烈過人,但有誰敢說自己比揚名已久的孫堅強?

二、曹軍諸將尚缺戰陣經驗;

稍加半點史實,除了主角光環加持的劉關張,漢末紛亂的初期,最搶眼的是徐榮、鞠義等職業軍人。就連曹操,也要幾番打個精光,死裡逃生,才能修煉得道。

回到純演義,曹軍諸將,雖各有英勇履歷,比如街頭殺了辱師者的夏侯惇,但畢竟沙場經驗均有限,不及孫堅、華雄職業軍人之久歷沙場,自然不宜冒失前往,需看看職業軍人們的表演,再找準位置,積累經驗!



威風凜凜的曹軍,也是在失敗中磨礪出來的。

三、開戰依始,各諸侯將軍出陣踴躍,輪不到曹軍諸將;

一說要打架,各將軍無不湧躍。名將俞涉、上將潘鳳,個個爭先而出。曹公帳下諸將此時資歷淺都還稱不上“名將”,還輪不上。



你們讓開!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所以,輪到更草根,更拼命的關雲長閃亮登場了!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華雄的武力值被嚴重低估了,流行最廣的三國二十四將都沒列入,借這個問題,替華雄報個不平。(限於三國演義情節)

華雄是董卓從西涼帶出來的悍將。西涼之地,民風彪悍,素出名將。三國演義中都能列出一大批驕兵悍將,如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張繡、馬騰、馬超兄弟、龐德、馬岱、王雙等等。華雄其實是其中的姣姣者。

華雄在氾水關前,兩回合先斬了北濟相鮑忠,再與孫堅部激戰。孫堅幾乎是十八路諸侯中戰力最強的君主,手下還有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員大將。華雄乘孫堅糧草不濟之機劫營突擊,與孫堅直接交手兩三回合,孫堅心慌敗退,華雄緊追不捨,躲過孫堅回射的兩箭,後斬掩護撤退的祖茂,算是大勝。

隨後挑戰諸侯聯軍,袁術驍將俞涉,兩三個回合被斬,韓馥說我有上將潘鳳,武藝高強,可斬華雄。被主公坑的潘鳳很快送上人頭。這時袁紹感嘆自己顏良文丑不在,曹操這個發起者默不作聲。

曹操這時的勢力還不大,手下大將都是夏侯和曹姓的本家兄弟,但就這四員將,在後面都是赫赫有名的名將。曹操不派他們出戰,他們也沒主動申請,正是曹營中都無取勝的把握,可見華雄的厲害,是高於他們的。

幾個被秒殺的上將,是各路打先鋒者,不會是完全的無能之輩,這牽扯到各路人馬的面子和士氣,華雄斬殺他們是有含金量的。特別是斬了埋伏偷襲的祖茂,絕對實力碾壓。祖茂死後頂上其排名的是周泰,周泰之勇在後面也是著名的。

由此可見,華雄當於顏良相當,高於張遼、徐晃、夏侯兄弟,在三國中排十名左右才合理。這就解釋得了,曹營無人出戰了!

最好笑的是顏良,沒吸取華雄教訓,死於關羽同樣手法之下。







淨月暖陽


華雄一出場,便是技驚四座,勇冠三軍,先是一刀砍死鮑忠,接著挫敗孫堅,砍死大將祖茂,接著三合砍死俞涉,五合斬潘鳳於馬下。華雄連連斬將,猶如霸王附體,自信心瞬間爆棚,大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誰的氣魄!各路諸侯見華雄如此神勇,聞之色變,一時之間,竟無人敢於應戰。



當時曹操兵少將寡,兵不過區區幾千人,而且大多是未經訓練的新兵蛋子,單兵素質不高,作戰經驗不足,綜合實力較弱;大將不過曹仁、曹洪、夏侯惇等本家兄弟,以及招募來的李典、樂進二將,這些戰將缺乏戰場經驗,武藝都非一流。而且曹操本務實之人,不會冒然派大將前去送死!

尚且徐晃、張遼、許褚、典韋、張郃等一流悍將,此時尚未歸附曹操。所以曹操即便想挫一挫華雄銳氣,但苦於無良將可用。



看到各路諸侯不敢向前,袁紹嘆了口氣,“若我顏良文丑在,何懼華雄?”這句話像一把鋼針,深深刺痛了一位猛將孤傲的心,正所謂危急關頭方顯英雄本色,這位猛將走出帳下,大喝一聲:“小將願往!”

只見這人,身高兩米有餘,鬍子長達半米,面若重棗,威風凜凜,器宇軒昂。袁紹一問才知此人名叫關羽,無官無職,只是個小小馬弓手,於是不以為然,頗為輕蔑,冷笑道:“難道我各路諸侯就無人可派了嗎?馬弓手出場,豈不令人笑掉大牙了嗎?”



曹操見此時儀表不俗,肱二頭肌發達,一看就是個練家子,於是及時替關羽解了圍,說了句:“華雄怎麼會知道關羽是個馬弓手啊!”袁紹這才同意!

關羽憋的一肚子火,狗眼看人低啊,今個要不露兩手,這輩子白活了!這邊,曹操讓人端了杯溫酒過來,給關羽壯膽。關羽說了句:“不忙,等我砍了華雄的頭,回來再喝不遲!”這話霸氣十足,大有不殺華雄誓不還的氣概!



說罷,關羽提著青龍偃月刀,飛身上馬,只聽得戰鼓隆隆作響,吶喊聲陣陣,大概不到十分鐘,關羽手提滴著血的人頭,擲於袁紹面前,故意羞辱袁紹。

自此,關羽算是與袁紹結下了樑子,後來關羽斬顏良、誅文丑,算是報了袁紹輕蔑之恨!


一半秋色


這還得從中國古代人才選拔的制度變化說起。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大概有這樣三個階段:一、世襲制 二、薦舉制 三、科舉制。

科舉選才興起於隋朝,之前我國的歷朝歷代,選拔人才都是以世襲與薦舉為主的。世襲制大家好理解,即老子當官的,兒子自然也是當官的,朝庭封賜的官爵,後世是可能世襲的。其次就是薦舉制度,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國需要大量的人才,單單在靠世襲或在貴族裡挑選,已經不夠用了。於是,就將人才選拔的範圍擴大,但得由一些所謂有名望、有影響的人推薦,這就是薦舉制。

漢朝,就是以薦舉製為主選拔人才的。漢初,朝庭就規定,二千石以上的官員任職三年以上,可以送家族子弟一人入朝為官。漢武帝時,用董仲舒的舉賢良策,將選拔的人群擴大到一般的平民,規定各地官員每年可選兩位民間賢者入朝為官。開始時,這樣的制度還是選出了很多人才的。但到了後來,官場日益腐敗,選官制度被一些官僚貴族把持,變成了一些官宦望族只為自己族人謀私利的渠道,形成了新的門閥制度,出現“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腐朽情況。漢末就更甚,你出身不是官宦望族,你是沒有機會出仕的,別人也不會看得起你的。

《三國演義》第一回,劉備救了董卓,但因為劉備是“白身(無官職)”,董卓就“甚輕之,不為禮”。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劉備更是連個座位都沒有。後袁紹聽說劉備是“漢室宗派”才給了一個座位,並說“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爾後,關羽請戰,袁術就大喝:“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即使關羽斬了華雄後,他還說“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可見,漢末門閥觀念之嚴重。

曹操則好一點,官居騎都尉,秩比二千石,但他手下的曹氏子弟、夏侯兄弟、樂進、李典等,也是“白身”,在袁紹以及那十八路諸侯眼裡,根本就是無名小卒,是不配出戰華雄的。如曹操貿然派出自己的手下出戰,勝了還好,敗了免不了會被笑話。曹操久居官場,深知這一點,他不想折了自己的銳氣。加上曹操手下這些人都是剛出道,對自己的實力還不那麼自信(樂進、李典等也自知不是華雄對手),自然不敢輕易出頭請戰,曹操也不會強迫他們的。

而關羽就不同,天生自信驕傲,加上前面戰黃巾打過幾仗,早已信心爆棚,自然敢挺身而出,建下他“威鎮乾坤第一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