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溫馨提示:以下內容有大量劇透,介意的小夥伴請謹慎食用。


深夜十點燈光昏暗的倉庫中,一對瘦弱可憐的母女,正在向一個對女兒意圖不軌的男生素察乞求:希望他刪掉手中迷姦女兒,足以毀掉她後半生的視頻。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然而這個人渣拒絕了,甚至無恥提出,讓母親阿玉代替女兒受辱,不然就把視頻發佈到網上。


面對素察的威脅,憤怒至極的母親扇了他一個耳光,想搶奪他的手機,卻遭到對方的瘋狂毆打。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看到母親為了保護自己生命危在旦夕,素察還拿著足以毀掉自己的手機,被推翻在地的女兒平平撿起了手邊的武器,順勢朝素察的手砸去,卻不慎敲到了頭。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素察立馬倒地。


阿玉拒絕了女兒報警的建議——人渣就是官二代,對方一手遮天,自己一家還有什麼公道可以講。


那怎麼辦?丈夫李維傑出差在外,自己只能趕緊處理屍體,希望能熬過這一劫。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這一家該如何躲過接下來的命運?


這便是這部翻拍片故事的緣起——


《誤殺》

sheep without a shepherd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小學都沒有畢業的李維傑(肖央飾),在賽國經營著一家網絡公司,給兩個女兒起名平平、安安,與人為善,唯一的愛好就是看電影。


他的口頭禪“如果你看過1000部電影,就會知道這世界本沒有什麼離奇的事情。”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平平,在參加夏令營時被官二代素察盯上了。


素察的父親是議員,母親是警察局長,父親只會用父權責罰,母親(陳沖飾)只懂得溺愛,以至於素察養成了無法無天的性格。


因此在夏令營,他可以對天真的平平下藥拍下性侵視頻,事後更囂張地還藉此要挾對方。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在素察死在阿玉(譚卓飾)手上後,牽掛妻女的李維傑連夜趕回家,才發現家中發生如此大的意外,必須馬上想出一個瞞天過海之計。


於是為了保護家人,李維傑決定從他熟悉的電影出發,尋找躲過追查的方法。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李維傑仿照自己看過的電影,利用時間和空間的交錯縫隙,製造了全家不在場的證據,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更讓一群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了偽證。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但李維傑一家能輕易脫身嗎?


顯然不能。


素察的母親儘管在教育兒子上很失敗,卻是追查案件的一把好手。


與李維傑一樣,她的口頭禪“如果你研究過一千個以上案件,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壓根沒有破不了的案。”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在她的偵查下,很快找到了李維傑一家,並猜到了李維傑是如何製造不在場證明的。


但苦於沒有直接證據,尋子心切的她,便對李維傑一家四口嚴刑拷打,連最小的孩子安安也逃不過被逼問。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於是一場平民與權貴,受害者與施暴者之間的對決,就此展開。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我們都知道素察是不可能回來了,但讓人關心的是,李維傑一家能不能逃脫法律的制裁。


到底一千部電影跟一千件案子,誰更勝一籌?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影片展現的每個人都非常立體,除了擔任男主的李維傑,能說出“我是一個沒用的男人,沒有什麼本事,我能做的,只有擋在你們面前”這樣令人感動的話,


片中的兩個母親也非常觸動人心。


阿玉為了保護女兒不再受傷害,警察局長想找到失蹤的兒子,一個弱勢而堅強,一個強勢卻脆弱。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誤殺》其實是一部翻拍片,故事的原型是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


只不過嚴格說起來,《誤殺瞞天記》並不是《誤殺》的原版,因為印度連續三年翻拍了三次這個故事,分別為《較量》(2013)、《較量》(2014)、《誤殺瞞天記》(2015),一次次完善片中的bug。


當然,口碑最好的還是《誤殺瞞天記》。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如果《誤殺》只是像《深夜食堂》一樣照搬,那我們也就沒什麼可以討論的了。


本次翻拍,首先從節奏上將原版前四十分鐘做了精簡,使得故事更加緊湊;


其次,豐富了人物,讓角色之間的戲劇衝突變得更加劇烈,觀眾看了也為之感到緊張。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原作中素察只是偷拍了平平洗澡的視頻,之後用來敲詐想強暴她;面對人渣的要挾,平平的母親第一反應不是指責和反抗,而是下跪求饒服軟,希望對方放過自己的孩子。


這放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印度,比較符合情理,但放在國內的電影市場,觀眾可能並沒有那麼強的代入感。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原作裡的素察只做了偷拍勒索這一件惡事,而《誤殺》裡則把素察渲染成無惡不作的人渣,將警察局長對他的溺愛描寫得非常具體。


在電影前段還特地交代:“素察把別人眼睛弄瞎,警察局長拿十萬塊私了。”


素察的父親,也不再是原版中的工具人,變成了一心只想競選市長,對於兒子,只會打罵,完全不懂關愛的嚴父。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2號去聽經,然後住旅店,3號去餐廳,然後看電影。”


相信有不少人是通過這句電影解說,認識《誤殺瞞天記》的。


原作中男主為了製造全家不在場證明,選擇帶一家去聽經。


相比聽經,國內觀眾一定更對拳擊賽更有興趣,也更符合現實。


而且拳擊賽跟母女反抗素察的鏡頭切換,增加了電影的節奏感,加深了對觀眾的刺激。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相比原版裡男主大搖大擺湮滅證據,《誤殺》中的李維傑則全程戴手套戴帽子,避免被路邊的監控拍到正臉,在車上留下指紋。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翻拍中,將警察局長和李維傑的對立塑造得更加集中,


比如兩個人各自的口頭禪“一千起案件”和“一千部電影”,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陳沖塑造的警察局長,形象也更加可怕,對著5歲的安安大聲逼供這一幕,恐怕會給不少人留下心理陰影。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此外,《誤殺》還用了不少影迷梗,比如電影開場時戲仿《肖申克的救贖》、《活埋》,李維傑掩蓋證據時的靈感是韓國電影《蒙太奇》等等……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當然,兩版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結局的處理方式


單看兩部電影的片名,便能看出主題的不同。


《誤殺瞞天記》,側重的是誤殺之後一家人如何瞞天過海,逃過法律的懲罰。


一家四口的重頭戲都放在了維傑這個人身上,他領養了大女兒,是鄰里眼中的好人;每天只會在店裡看電影,對待店員,嘴硬心軟;在危機到來時,站出來保護全家。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維傑的妻子,也只是在一家人安全之後,對維傑說起,其實自己也毀了素察一家的生活。


而維傑表示,自己只是被迫自保。他將素察的屍體埋在警察局地下,寓意著平民反抗權力機構,渴望和平的願望。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誤殺》,從海報就開始劇透——素察,並不是平平錯手打死的。


當時他只是被打暈造成了假死的現象,而最終造成他死亡的,才是真正的

「誤殺」,這也是促成佛教信徒李維傑自首的原因之一。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誤殺》的英文名為“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意為“沒有牧羊人的羊群”,又可引申為“烏合之眾”。


牧羊人可以看做是片中的警察,民眾則是羊。而牧羊人成為了屠夫,羊群自然也會奮起反抗。


片尾因為李維傑一家被捕,引發民眾不滿,爆發了大規模打砸搶,讓人想起今年的大熱影片《小丑》中最後的無政府主義運動。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為了平息暴亂,讓小女兒安安不再說謊,更是讓慘死的素察安息,李維傑最終選擇自首。


這一點,就將李維傑從原作中戲弄警察,反抗權力機構的平民,打造成了一心向善的聖人。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除了李維傑的形象,《誤殺》中的阿玉,也變得更加立體和真實。


在面對警察局長最終的逼問,看似柔弱的她,挺起身板反抗,說出了戳中無數觀眾心聲的話:


“有的孩子,就是個禽獸。”



PS:當時差點我就以為她要脫口而出——人渣!


這幾年,我們看過太多人渣禍害女孩的故事,而養出這樣的孩子,不能不說是他們父母的過錯。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翻拍片,不是一板一眼照抄劇情,複製分鏡,而是在理解原作的精彩後,做出適合自己國情的改編,包括與時俱進,改掉明顯的bug,完善劇情。


看得出,這一點,《誤殺》做到了。


我們終於可以說,並不是“翻拍即爛片”。


看了1000部電影,我“誤殺”了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