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北大博士后儿子拒绝见病危母亲:原生家庭造成的"伤疤",抹不掉

在我们的认知里,"母子没有隔夜仇",可现实生活中,却有一些孩子对父母心怀不满或埋怨,有的是因为泯灭了良心,有的却可能有着难言之隐。

老人郭巧娣与丈夫家境贫寒,养育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今天要讲的主角,是她的小儿子王永强。王永强从小到大都是个学霸,所以也得到了全家的重点培养。不负众望,他一路高歌猛进,从苏州大学的研究生,再到中科院的博士,再到北大博士后,他把一个个学历收入囊中。

北大博士后儿子拒绝见病危母亲:原生家庭造成的

然而,在1999年,王永强北大博士后毕业出国后不久,就断了跟家里的联系,明明出国前一天晚上,他还跟母亲承诺过两年就回来看他们。起初,他还跟家里电话沟通,后来就断开了联系,半年后家人找到他,他很冷淡,之后失联。

这一失联就是20年,而王永强也50岁,母亲已经年迈。母亲郭巧娣病危,她虚弱地躺在床上,红着眼眶说放不下自己20年没见过面的小儿子。经过网友扩散,王永强终于被找到,但他只说"别再找了"、"清官难断家务事",话中透露出拒绝回家见母亲的态度。

北大博士后儿子拒绝见病危母亲:原生家庭造成的

见此,不少网友愤怒了,指责道"有了成就,失了良心"、"不孝子"、"自私冷血",但也有网友持保留态度,说"我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所以我不评价,也不会劝你大度"。

王永强究竟经历了什么,以至于做出失联20年、拒绝见病危母亲等匪夷所思的选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看到这个故事,很多人都想到了另外一名北大学生的万字家书

那位北大留美硕士无疑是优秀的,但原生家庭的过度保护与控制、忽视与否认,却给他造成了一辈子都抹不掉的伤疤。

北大博士后儿子拒绝见病危母亲:原生家庭造成的



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性格

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部分是来源于基因遗传,其他则是后天形成。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中国有几种我们不提倡,但却非常常见的家庭模式,比如打骂孩子、父母成天吵架、一味打压孩子的羞辱式教育……

生活在这些原生家庭中的孩子,无力逃脱沉重的压力感,他们被父母打骂、生活在家庭的冷暴力中、无论做得多好都得不到夸奖……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大多是压抑的,他们很可能十分不自信,甚至不具备健全的人格。

北大博士后儿子拒绝见病危母亲:原生家庭造成的

父母相处模式影响孩子未来婚姻

父母的相处方式是孩子两性关系、情侣关系的启蒙,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能做到有商有量,双方都有责任心,共同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家庭氛围和谐温馨,那么孩子不光会有一个良好的性格,也会自然而然地学习到这种与伴侣相处的方式。

而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总是冷战,或者爸爸总是一生气就打骂妈妈,亦或是父母某一方严重缺席孩子的成长,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婚姻,甚至决定了他们爱与被爱的能力。

北大博士后儿子拒绝见病危母亲:原生家庭造成的

性格和人格会影响孩子一辈子,而这两者都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原生家庭的状态是会延续的,比如孩子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以后结婚了,有的孩子也会用暴力对待家人;如果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氛围好,那么孩子也会掌握爱与被爱的能力。

今日互动话题:你觉得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大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我是绿叶妈咪,是三岁宝宝的妈咪,关注养育生活点滴。

借助宝宝成长小故事,和大家分享育儿小知识,帮助大家成为更好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