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臺媒:兩岸交流事件一味上綱到“國安”問題,兩岸關係恐更惡化

島內民間協會協助陸客以“專業交流”名義來臺觀光,從中賺取手續費,臺當局“移民署”發出聲明,大動作移請安全單位偵處。還有媒體形容此案為“國安”大漏洞,為“反滲透法”的過關,添加急迫性。

臺媒:兩岸交流事件一味上綱到“國安”問題,兩岸關係恐更惡化

陸客赴臺觀光,文圖無關(資料圖)

熟知兩岸交流運作者都知道,透過“專業交流”管道來臺,一是時效較快,二是不受配額限制,因此部分大陸人士會透過民間協會,以此途徑來臺。有些在臺行程則可能包含交流、參訪和觀光,其實很難在交流或觀光之間“一刀切”。

檢警依法處置某些民間協會的違法行為,相信其出發點是為了促進兩岸交流正常、有序發展,但由此衍生的問題是認定標準如何拿捏?例如某個民間智庫邀請大陸學者或官員來臺進行“專業交流”,行程中列有經濟座談和研討會,同時也安排陸方人士到知名景點考察經濟景氣和消費形態等,後者是否會被認定為“假交流、真觀光”?

除了認定標準,更重要的是應否將兩岸民間交流衍生的問題,無限上綱到“國安”問題,如此只會引起民眾不必要的恐慌,也必然會惡化已經非常脆弱的兩岸關係。

蔡英文當局“執政”以來,兩岸僵局遲遲無解,選舉到了又開始大打“反中牌”和恐嚇牌,除了之前的所謂“國安五法”,最近又推出“反滲透法”,甚至利用“立法院”人數優勢使“法案”逕付二讀,完全漠視遵守程序正義的基本原則。

馬英九前幕僚蘇起昨天在新書茶敘會上也說,無論是所謂“國安五法”或“反滲透法”,這些都是“政治性法案”,不是“法律性法案”,結果只能是進一步傷害兩岸關係。蘇起認為,民進黨的很多作為都顯示,當無法有效反擊大陸時,只會懲罰或限縮臺灣民眾,嘴上很勇敢,但實際上一點辦法都沒有。

蔡當局治下兩岸關係倒退再倒退,陸客來臺人數也不斷減少,直接衝擊的是基層民生經濟,如今再拿民間交流大做文章,我們無意為涉嫌違法行為護航,但提醒臺當局在執法時應標準一致,更不應被渲染為“國安”威脅或“大陸滲透”等駭人說法,才是穩定人心的正確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