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也就是周世宗柴榮在位的最後一年,這位號稱五代第一明君的皇帝開始了御駕親征北伐契丹(遼國),為期僅僅42天,戰績是相當輝煌,連收三關三州。本來周世宗柴榮打算乘勝奪取幽州,結果因突發疾病而班師回朝,想來如果不是柴榮突發疾病的話,那麼後周與契丹在幽州城下的對決肯定是一場載入史冊的驚世之戰,然而歷史沒有如果,這場決戰終究沒來,燕雲十六州的難題終究沒在柴榮手中解決,更是在後來成為宋朝揮之不去的噩夢。

柴榮遇疾返回以後不久便病逝,到了次年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篡周立宋。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國以後,並沒有繼承周世宗柴榮的北伐事業,並沒有在其基礎上進行嘗試,而是開始了先南後北的政策。

等到宋太宗趙光義繼位以後,進行了兩次北伐皆是慘敗而歸,最狼狽的時候,御駕親征的宋太宗不只是受傷中箭,更是乘著驢車倉惶撤離。

一般來說王朝開國初期的軍隊戰鬥力最高,經過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以後,後來終宋之世是再也沒有收回過燕雲十六州,因此收復北方燕雲十六州的歷史難題成為宋朝揮之不去的噩夢。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沒有繼承周世宗柴榮的北伐事業,沒有在開國軍隊戰鬥力鼎盛之際北伐呢,尤其是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初期是契丹有著“睡王”之稱的暴君遼穆宗在位時期,按理說宋太祖趙匡胤如果當時北伐應該會事半功倍的,結果卻並沒有北伐。反而到了宋太宗時期,宋朝才進行了北伐,相信很多人都有疑問,甚至認為這是錯誤的決定。

那麼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兩個人到底誰對誰錯呢,這背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深層次原因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宋太祖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的統一策略剛開始其實是一樣的。

一般來說,大部分人認為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前者是先北後南(先難後易),後者則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是截然不同的。其實認真來說,宋太祖趙匡胤是全盤繼承了後周的統一政策。

我們先來看看周世宗柴榮的統一政策是如何的。

周世宗柴榮身為五代第一明君,自然是一個勵精圖治有著極大政治野心的皇帝,面對當時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柴榮曾要求臣僚進獻統一之策。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最後柴榮接受了大臣王樸的建議,要兼併分立的諸國:“攻取之道當先其易者”。說白了就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混一之道,因此後周當時連年對南唐用兵,將南唐江北州郡全部攻佔。

說起來這個王樸也是一個很有能力之人,宋太祖趙匡胤篡周立宋以後,曾經這般評價過王樸:“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意思是如果王樸還活著,那麼自己肯定沒機會篡位成功的,可見對其的評價很高。

當然除了這個先南後北混一的政策之外,周世宗柴榮也沒有忘記針對契丹的開邊之策,可以說柴榮兩者都重視。因此到了顯德六年,柴榮抓住時機以後,馬上靈活的先不再先南後北,而是北伐契丹,當然戰績是很不錯的,如果周世宗最後沒有英年早逝的話,那麼可以預見他的政策肯定會改為先北後南的。

宋太祖趙匡胤在公元960年篡周立宋以後,曾向弟弟趙光義這般說道:“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廩虛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荊廣江南,則國用富饒矣”。可以說趙匡胤的這個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政策,很明顯就是沿用了後周“攻取之道當先其易者”的政策,同時加以改進,不只是先難後易,而且重點發展經濟以支持統一事業,因此宋太祖趙匡胤的計劃之中,是從長江上游富庶的後蜀入手,最後再及於南唐,當然具體實施過程中,宋朝根據實際情況是先用兵於兩湖地區。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當然宋太祖趙匡胤也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周世宗柴榮重視“開邊”的政策。

只不過趙匡胤的“開邊”政策,相對於保守,偏向於穩重。並沒有趁機北伐,而是針對契丹卵翼之下的北漢進行了兩次進攻。

第一次是公元968年和969年兩度進攻北漢。

宋太祖趙匡胤趁著北漢小朝廷的新朱劉繼元剛剛登基,朝廷內部局勢混亂的時機,因此領兵去攻擊北漢,兵圍太原,結果是契丹發兵援助北漢,趙匡胤乃班師。後來再度進攻北漢,依舊被契丹援軍所敗。

第二次是976年,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在位的最後一年,宋朝兵分五路討伐北漢,契丹再次發兵援北漢,因此宋軍又無功而返,這年冬天,宋太祖趙匡胤便死於“燭影斧聲”的千古迷題之下,也意味著趙匡胤時代對於北方的嘗試用兵到此為止。

所以整體來說宋太祖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的統一政策都一樣,都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同時並沒有忘記針對北方契丹的“開邊”,只不過宋太祖趙匡胤比較保守,並沒有進行北伐,而是主要試探性攻擊契丹卵翼之下的北漢,成功了就擴大戰果,失敗了就轉移目標。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所以說這二人的主張其實是一樣的,並非存在周世宗柴榮非要先解決契丹,宋太祖趙匡胤非要最後解決契丹的對立思路,只不過隨著後續的發展,周世宗柴榮將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這個統一政策調整成為先北後南的政策,所以才給人這種印象罷了。

二、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沒有進行北伐呢?

雖然說宋太祖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的主張都一樣,但宋太祖趙匡胤無疑是很保守的,只以攻擊北漢為主,並沒有北伐,真的只是偏於穩重保守嗎?

其實原因主要在於宋太祖趙匡胤很瞭解契丹的實力,因為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的時候,趙匡胤是每一役都參加了,所以他很清楚契丹的實力和當時的局勢。

因此趙匡胤認為“當今勁敵,唯在契丹”。所以覺得單憑自己所掌握的地盤和資源與契丹打硬仗,並且奪取燕雲十六州是不太現實的,因此他計劃先統一其他分裂實力,擴大地盤和資源,進行資源調整,最後再與契丹這個勁敵硬碰硬的進行硬戰,再奪回燕雲十六州。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所以趙匡胤雖然在位時期念念不忘與臣子討論如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事情,但並沒有付諸行動,而是選擇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計劃。

當然趙匡胤的擔憂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像趙匡胤第一次對北漢發動攻擊時,正是契丹“睡王”遼穆宗被近侍所殺的前後時間,按說是契丹內部最混亂的時期,結果是北宋的軍隊兩次在太原城外被契丹所打敗,這說明趙匡胤對自身實力還是清楚的很,北宋當時還打不過契丹的,因此沒有北伐。

所以說周世宗柴榮後來先北後南的主張並沒有錯,因為這是人家順勢而為的選擇,靈活的將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改為先北後南。

而宋太祖趙匡胤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主張也沒錯,因為他清楚北宋當時與契丹的差距,所以沒有選擇北伐。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匡胤死的有些突然。如果趙匡胤多活幾年,那麼將其他分裂勢力收復以後,肯定會御駕親征的北伐契丹的,到時候說不得會有一個全新的局面。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不過宋太祖趙匡胤這個開國皇帝對於終宋之世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其實也有著難辭其咎的責任。因為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防止武將反叛從而出現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因此進行了重文輕武政策,使宋朝軍隊戰鬥力大幅度下降,因此對外戰爭簡直是一部屈辱史。

尤其是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更是加深重文輕武的政策,不只是鬧了“將從中御”的笑話,而且宋太宗趙光義這個文人御駕親征更是使軍隊戰鬥力進一步下降,這樣一來,北宋兩次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失敗,其實也在意料之中。

所以說宋太祖趙匡胤的先南後北的主張的確沒錯,但他的錯在於重文輕武的政策,還有繼承人宋太宗趙光義是個不知兵的文人皇帝,因此宋朝不只是在開國初期最具優勢的情況下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而且是終宋之世都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

正所謂以史為鑑,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的不同選擇背後的細節歷史,其實說明了很多事情並沒有表面上這麼簡單,所以切勿武斷的評價一件事,最好要全面瞭解,要客觀面對其中的對與錯。

周世宗選擇先解決契丹,宋太祖選擇最後解決契丹,兩人到底誰對?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