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国家使命|世界雄心: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冲刺世界城市


1949年4亿元、1958年突破十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1999年突破千亿元、2014年突破万亿元,2018 年突破 1.5 万亿元——这条激昂向上的时间轴,清晰、生动地展示了一座新一线城市的晋升之路。伴随着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强,在中国城市版图上,成都所承担的国家使命也越来越重。

 2016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对成都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要求。这是成都城市定位的重大提升,也是国家赋予成都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形象、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历史使命。

 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于成都而言,就是要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和“经济极核”,就是要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筑梦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翻开新的时代篇章。经过近三年建设,“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持续增强,成都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主干”支撑持续强化,为2020年实现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位置,为冲刺世界城市积蓄能量,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在成都市主政者看来,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站在“万亿”经济体量基础之上的成都,决定以变革换取产业发展速度。2017年,成都作出重要部署:向东开辟第二经济发展主战场,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成都开启了重塑产业经济地理的时代征程。

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支撑成都在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建设上迈上新台阶:2018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5.11亿元增加到15342.77 亿元,占全国比重由0.75%上升到1.7%,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今年上半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2.37亿元、增长8.2%,在16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位居第一。

“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业,自古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千多年前,成都繁荣经济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当下的成都,正是由区域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进一步积蓄冲刺世界城市能量的关键节点。


作为中西部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成都的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已经从单纯的体量积累转向核心功能凸显,初步实现从传统金融集聚向新金融生态圈构建的转变,走出了一条金融创新发展之路。2018年,金融业增加值达175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产值12%左右。

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不久前,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伦敦发布。

报告显示,成都继2017年9月首次入榜后排名持续攀升,本期评分较上期大幅增加25分,排名上升14位,目前排名全球第73。此外,本期指数还首次引入金融科技排名,成都金融科技表现强劲,排名全球第18

如今的成都,已成为西部地区最活跃的资本市场之一,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2600余家,已经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一座现代金融中心在成都崛起。

在四川区域发展历史上首次将成都定位为“主干”,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

承担历史使命,成都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与省内20个市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加快构建产业协同、市场共兴、功能共享、交通互联的“水涨船高”发展共同体。

截至今年7月,成都已与省内市签约重点合作项目320个,协议总投资4145.2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210个,完成投资473.6亿元,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