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终究逃不过名利二字,生于尘世,总是身不由己,或为家人,或为私利。能够超凡脱尘已是奢望,庸庸碌碌,平凡一生是很多人的常态。

大凡隐士总是能别开天地,让我们看到世间的另一面样子。在匆忙的人生中,也许你会偶尔回头看看,看看那些闲云野鹤,潇洒不羁的隐士,投上几许羡慕的目光。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日子。

说到底,是对官场倦了,却对生活开始着迷了,生活,是有着它独有的魅力的。

谁能想到,在陶渊明之后,竟然出现了比他更加纯正的隐士,他就是宋朝诗人——林逋

林逋的少年时代是孤苦的,家境并不好,但是他自幼刻骨学习,精通诸子百家,等到长大成人,逐渐养成了孤高自好的性格。

在文风鼎盛的宋代,像林逋这样的读书人实在太多了,像林逋这样性情孤高的读书人也太多了,但是他们,却没有林逋身上的另一种品质——恬淡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林逋雕塑

读书人都有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执念,读书取仕是他们毕生的所求。

像唐代诗人孟郊,四十六岁时终于进士及第,发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咏叹,似是抒发心中多年的压抑,竟要一天之内看遍长安的花色。

像是范进,一朝中举,整个人都疯掉了,可见对于仕途的痴迷达到了何种地步。

再看蒲松龄,一生抑郁不得志,最后只能在《聊斋》中吐尽不快,制造了一个神鬼出没的离奇世界。

再看张继,科举不中,驾了一叶扁舟,在姑苏城外,听着寒山寺的阵阵钟声,对着江岸的渔火生着点点愁绪。

仕途得失,让这许多才子或癫狂,或愁绪,然而,林逋却不是这样,林逋是李白式的人物,但是比李白却多了一份淳朴。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饮中八仙》李白

李白有豪情,“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林逋有淳朴,当宋真宗召他入朝为官时,他拒绝了,他的拒绝不张扬,不卑微。就像是拒绝了邻家小妹的请客吃饭,似是普通的一件小事。

然而林逋虽然孤高,但是据传说,他曾经也有过心爱的姑娘,只是那姑娘早丧,林逋之后再也没有娶妻生子。

他曾有作词写道,“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一生不娶的林逋却有着这样及其凄美的词传世,更让人不得不生出无限感慨。

林逋对待仕途是恬淡的,对待生活,林逋是热爱的,也只有真正的热爱,才会做到一如既往,用一生去守候一件事情。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林逋40岁左右的时候,就隐居在杭州西湖旁的孤山之上,从这岁开始,林逋几乎再没有进过杭州城,他每日依山傍水,过起了舒服的小日子。

他的屋前种起了梅花,他的庭院养起了仙鹤。对于梅花和仙鹤,他是爱了一生的。

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生动的写照。对于梅的喜爱,真是到了骨子里。

在林逋去世七年后出生的苏东坡就颇为欣赏林逋,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谈起林逋时,朋友们都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用来描述桃李杏,算不上什么名句。

然而苏东坡是理解林逋的,他说,固然诗句可以可以描写桃李,但是桃李却配不上这诗词的意境。

苏东坡是真的行家,他一眼就看穿了真相。只有梅,在古人心中才是最圣洁,孤傲的所在,也只有恬淡,清纯的人才会真正爱上它。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梅花

王安石是懂梅的,所以他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是懂梅的,所以他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苏轼是懂梅的,所以他说,“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苏东坡日后能成为坡仙,应该是和林逋是有很大关系的。

林逋是爱梅的,也是爱鹤的。鹤高贵,优雅,就像一个美丽的公主,出尘脱俗,它能把人带入仙境,达到极乐的世界。

林逋的鹤,还有一个用处,是用来报信。报信这事似乎是鸽子的特长,但是林逋的鹤比鸽子还好使。

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林逋的童子就会放飞仙鹤,林逋看到鹤飞起,就会回家。

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林逋的客人,都是一些高官或是文人。范仲淹和梅尧臣就是林逋的粉丝,经常在一起作诗唱和。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范仲淹

就连朝中的宰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这样的高官都十分仰慕林逋的为人,除了作诗唱和之外,还经常赐予林逋钱财,林逋一生无农桑田事,和这些赐予是分不开的,可见,林逋的隐,并不是闭门不出的,而是带有人间烟火气的。

林逋虽然喜欢作诗唱和,但他是洒脱的。每次做完诗歌,他都不会保留底稿,纸张写完就扔,毫无保留。曾经有人对他说,先生大才,写的一手好诗词,扔掉太过可惜,何不留下来警示后人,让后人传承?

林逋道,我现在活着,都不计较名利,更何况死后?留之无用。

然而,有心人还是收集了他的底稿,这些稿件实在太重要了,他就像一件件闪光的宝器,镶在文化上的一块块宝石。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董其昌画,林和靖意境图

林逋生前是隐逸的,身后却是光芒万丈。

两宋交替之后,宋人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小朝廷,杭州一时间成为临时的首都。当时,朝廷下令将西湖孤山上的宅田墓地全部迁出,用来建皇家寺院。

孤山上私宅甚多,但是,唯有林逋的墓被保留了下来,宋人是敬重文人的,尤其是林逋这样有大名的文人。

林逋是幸运的。

至今,在西湖边,还是能看到林和靖墓,这就是林逋的墓地,在那里躺了千年。

他是比陶渊明更纯正的隐士: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超凡脱尘

林和靖墓

有盗墓贼曾“照顾”过林和靖墓,但是发现里面只有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我想,盗墓贼一定是失望而归,而对林和靖和追随者来说,一定是喜笑颜开。

其实,林逋在生前,就已经为自己写好了墓志铭,他曾在自己茅庐的一侧修建坟墓,上面写着,“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是满足的。

朱熹说,“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可见,林逋在宋人眼中之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