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西出阳关"之外的阳关

世间事总是这么不平衡。有的人要去印制名片,除了名字之外,实在找不出有些什么头衔可以印上去,而有的人翻里翻面印完了还要加页。阳关就有点象后者。

阳关烽燧

1、诗意的阳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提到阳关,人们立刻就会想到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诗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诗题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元二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因作这首七绝。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因为这首诗,阳关也象敦煌二字一样,早已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然而,这只是阳关的一张名片,阳关还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关注和了解。

古董滩

2、本生的阳关

王维的诗写于唐代,公元700多年。而阳关早在此8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阳关的诞生,也是中国之内但凡读过书的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列四郡、据两关"。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将军霍去病率军越过祁连山,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同年夏,霍去病再次进入河西,重创匈奴。河西之战的胜利,使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同年,西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酒泉、武威二郡,敦煌一带属酒泉郡管辖。随着西汉王朝进一步向西开拓,十年后的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酒泉、武威之地增设敦煌、张掖二郡。《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是为"河西四郡"。

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汉朝修建了从令居(今天兰州永登)到酒泉的长城,然后又延伸到了敦煌,并在敦煌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军事防御设施。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前后,在郡城西北设置了玉门关,西南设置了阳关,扼守西域进入河西、中原的大门。阳关是都尉治所,是汉代敦煌郡阳关、玉门、中部、宜禾四个部都尉之一。

以此可见,阳关,因西汉王朝之军政战略需要而生。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无数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实现了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战略,护佑着瓜沙之地的平安,保障了古丝绸之路的畅通。

丝绸之路示意图

3、丝路的阳关

因战略之需而生的阳关,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同样为人们高度认可。古丝绸之路从敦煌向西由阳关、玉门关分南北两道。自汉至唐,阳关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马可.波罗西来游学,解忧公主东归回国,等等,都将足迹留在了阳关。

《汉书.西域记》详细记载了丝绸之路南、中、北三道西域各国与阳关、长安之间约150条线路的道里数。从中可以看出,中原与西域各国的交通驿置道里,皆以长安、阳关为坐标计程,足见阳关之重要。

阳关博物馆

4、神秘的阳关

我们已知的阳关已经如此丰富,但阳关之于我们仍然是那样的神秘,我们对它的了解还极不完全,对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挖掘。

如今的阳关,已是非常知名的旅游景点,在今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破城子(唐寿昌县城遗址)向西约3公里的古董滩为古阳关遗址。古董滩北存一烽燧遗址,系汉代烽燧遗址。烽燧遗址下新建的阳关博物馆全面展示了两关长城及丝路文化。

然而,阳关留给我们的谜还有很多。

阳关故址在哪里?

西汉阳关都尉府到底在哪里?

"走进古董滩、空手不回还"的古董滩里,究竟埋藏着多少故事?

还有哪些名人将足迹留在了这里?

还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

......

这就是阳关,依然那么神秘,期待我们去探索。

这就是敦煌,到处都是故事,等着我们去追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