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恭親王奕訢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壞祖制,不忠不孝為何沒人敢說

慈禧太后通過“辛酉政變”取得垂簾聽政大權,前後統治清朝長達四十七年之久。相比之下,恭親王奕訢一生三起三落,宦海沉浮。

有人說慈禧太后是借恭親王奕訢上位,坐穩江山後,翻臉不認人。也有人說是恭親王奕訢借慈禧太后上位,要不是打著“太后垂簾”的旗號,推翻肅順集團,恭親王奕訢一生只不過是一個閒散親王罷了。

恭親王奕訢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壞祖制,不忠不孝為何沒人敢說

要弄清楚到底是誰借誰上位,只需看誰獲得的利益最大。

咸豐去世時雙方當時的處境

先看一下咸豐去世前對人事的安排:皇長子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對於咸豐顧命大臣的安排,顯然是恭親王失去的更多。

大清早有規定,後宮不得干政,所以這個顧命安排對慈禧來說沒有影響,新皇繼位,作為新皇的生母,慈禧被尊封為皇太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反觀恭親王這邊,作為咸豐最親近的血親之一,無論從個人能力還是對清朝的貢獻來看,都應該是咸豐第一順位的顧命大臣。恭親王本以為在過去的一年時間,留守北京,卑躬屈膝和夷人議和,成功讓夷人撤軍,這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至少顧命大臣裡面也應有他一席之位。

恭親王奕訢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壞祖制,不忠不孝為何沒人敢說

實際上恭親王面臨的形勢要嚴峻得多,遠在熱河的肅順集團早已經把恭親王視為眼中釘,咸豐在世時就曾多次詆譭恭親王。有限的留京便宜行事大權,沒有顧命大臣的身份,手握兩宮太后、皇帝、遺詔的肅順集團要拿下恭親王易如反掌。

除此之外,兩宮太后還手握咸豐生前御賜用來制衡顧命大臣的“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所有詔書必須經過“御賞”和“同道堂”蓋章才能生效,也就說顧命大臣手中的權力是有限的。

恭親王的密謀

恭親王要推翻肅順集團難度不低,八大顧命大臣是咸豐臨終前任命的,遺詔已經發到全國各地,肅順集團具有執政合法性,獨立扳倒肅順集團是非法的。國家正統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如果恭親王強行發動政變,就會失去普遍的支持,他不會傻到這種地步。

眼下恭親王只有一個選擇,就是爭取兩宮太后的支持,因為她們手中握有象徵皇權的兩枚印章。

恭親王奕訢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壞祖制,不忠不孝為何沒人敢說

可是形勢的發展對恭親王越來越不利,熱河行宮那邊,肅順集團做出讓步,已經和兩宮太后達成初步協議,定好人事任命的分工:各省督撫等要缺,由贊襄大臣公擬名,請懿旨裁決,其他人員則用摯籤法,兩太后旁座,皇帝居中摯籤,先正後副,摯下後再由各部堂官摯省分,而印存太后處。從另一角度說兩宮太后不需要恭親王了。

雖然肅順集團極力封鎖熱河方面的消息,但是政治嗅覺異常靈敏的恭親王還是從給慈禧太后上尊號的詔書中發現一絲貓膩,慈禧上皇太后尊號比慈安的要晚一天。這表明兩宮太后和肅順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和諧,他們之間存在某種矛盾,只是現在雙方暫時取得某種平衡。

恭親王畢竟是宦海官場多年的老手,在熱河方面的形勢還不夠明朗的情況下,一方面加強京城的安保措施,另一方面靜觀其變,等待機會。

慈禧太后的密信

起初兩宮太后和肅順集團配合不錯:

此十餘日間,載恆、肅順等八人,見面集議不過二三次,但均極為和衷,共矢報效,勤勉以赴事。照如此長期發展下去,就真沒恭親王什麼事情了。

但是慈禧一直野心勃勃,想掌握軍政大權,不甘心被肅順操縱。咸豐去世後,慈禧就和慈安討論“垂簾聽政”的可能性,但是慈安一開始不同意。慈安是一位非常傳統的女性,嚴守“後宮不得干政”的祖訓。慈禧繼續勸道:惟有同聽政,庶幾可免為他人魚肉,慈安禁不住慈禧的誘惑最終同意“垂簾聽政”,前提是此事要和恭親王商議。

從慈禧和慈安的對話看得出,慈安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毫無主見,她只是單純不喜歡處理政務。慈安不但能看得出自己、慈禧和皇帝處於弱勢一方,還能有遠見的提出要爭取恭親王的支持。

正當恭親王考慮下一步該如何走的時候,收到一封來自慈禧的密信,慈禧在信中向恭親王提了四項內容:對熱河肅順集團執政的看法,相助推翻肅順集團政權,速來熱河商計大事,商討“太后垂簾”的可能性。

恭親王的選擇

慈禧主動來信讓恭親王頗感意外,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面對這個送上門的機會恭親王猶豫了,此刻他的內心極度掙扎。因為慈禧在信中提到“太后垂簾”,恭親王明白這是慈禧結盟的條件。但是大清祖制後宮不得干政,寬且本朝並無“太后垂簾”的先例。除此之外,假如最後聯合慈禧推翻肅順集團的統治,那豈不是違背了皇兄的遺願。

恭親王奕訢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壞祖制,不忠不孝為何沒人敢說

這對素來以“忠孝”作為行事準則的恭親王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如果他這麼做了,他就是一個“不忠不孝”的大清罪人。要知道,就算當年父皇沒有把皇位傳給他,以及皇兄把他一個人留在北京面對夷人,恭親王都沒有想過要反叛,而是盡心輔佐咸豐。

一想到父皇平時對他寵愛有加,卻沒有將皇位傳給他,皇兄依靠他渡過了皇朝危機,臨終時卻將他排除在顧命名單之外,恭親王難掩失望之情。

恭親王也明白咸豐是君,他是臣,他不怨恨咸豐,就像他不怨恨道光一樣。他把仇恨都集中到肅順集團身上。這是一種被壓抑多年情緒上的發洩,也是一種必要的政治策略。恭親王最終選擇了跟慈禧合作。

兩個小時的密談

恭親王以奔喪為由前往熱河,為了不引起肅順集團的猜疑,恭親王只帶了幾個貼身侍衛。恭親王抵達咸豐靈前伏地大慟,聲徹殿陛,旁人無不下淚,蓋七月十七日以後,未聞有如此傷心者也。

祭奠完咸豐,恭親王順利見到兩宮太后,並密探了兩個小時。恭親王和兩宮太后交換了熱河和北京的情況,制定了推翻肅順集團的詳細計劃,慈禧最關心的“垂簾聽政”也到恭親王承諾。為了不驚動肅順集團,此後恭親王和兩宮太后不再見面,不久恭親王離開熱河。

發動輿論攻勢

回到北京恭親王立馬發動聲勢浩大支持兩宮太后攝政的運動,先是讓人收集歷朝歷代太后臨朝史例,接著讓御史董元醇上摺奏請太后垂簾:皇上聖躬雖幼,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預,......,臣以為當更於親王中簡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輔弱一切事務......

恭親王此舉一方面是為了試探肅順集團的態度,另一方面是向全天下官員,特別是北京的官員宣佈自己支持“太后垂簾”的態度,統一大家的思想,為未來慈禧“垂簾聽政”和自己輔政做輿論準備。

董元醇的奏摺讓肅順大為惱怒,當即命顧命大臣之一的焦祐瀛起草詔書反駁董元醇:我朝聖聖相承,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禮,朕御極之初,何敢更易祖宗舊制?

起初慈禧不肯在詔書上蓋印,肅順等人和慈禧爭論起來,大殿內劍拔弩張,太后為之震怒手顫,幼主更驚怖至於啼泣,遺溺於太后衣。最後迫於肅順的淫威之下,慈禧不情願的在詔書上蓋章。第一回合的交鋒以肅順集團勝利結束,但是恭親王的目的也達到了。

回京前的部署

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是道光、咸豐兩朝元老,兩度擔任顧命大臣,權臣肅順深受咸豐寵信,肅順集團故吏遍佈朝野,這一點讓恭親王頗為忌憚。

雖然反對肅順集團的人不在少數,但是肅順集團實力過於強大,只有獲得軍方的支持,才能穩操勝算。

恭親王極力拉攏京畿地區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和勝保兩人,僧格林沁和勝保由於不在顧命之列,早就對肅順的人不滿,於是投靠恭親王陣營。為了保險起見,恭親王還爭取到外國勢力的支持,他們非常歡迎恭親王的行動。

本來回京前肅順集團擴大了對恭親王的優勢:端華調補工部尚書,並補授步軍統領,行在步軍統領亦著端華暫行署理,這對恭親王的部署非常不利。關鍵時刻肅順集團走了一步臭棋,端華、肅順自陳:差務暫較繁忙,請將管理處所懇恩酌量改派。他們本來意在顯擺,炫耀自己的功勞,並不是真心實意。但是慈禧藉機批准了他們的請求:

載垣著開鑾儀衛上虞備用處事務,端華著開步軍統領缺,肅順著開管理理藩院並嚮導處事務。轉手任命醇郡王奕譞為步軍統領。

恭親王奕訢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壞祖制,不忠不孝為何沒人敢說

如果恭親王足夠警惕的話,從慈禧不動聲色剝奪肅順集團兵權的過程,就應該看得出慈禧深通政治權謀藝術,她並不像肅順等人那樣沒有見識,他應當堤防著慈禧。

肅順集團被誅

恭親王在北京已經部署完畢,在護送咸豐梓宮的大部隊中早已安插了睿親王仁壽和醇郡王奕譞監視肅順等人。肅順負責護送咸豐梓宮走大道走在後面,端華、載垣負責護送兩宮太后、皇帝走間道走在前面。

兩宮太后、皇帝在京熱大道上走了六日之後抵達北京,恭親王率領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在德勝門恭迎。隨後兩宮太后、皇帝安全回到皇宮,恭親王立即向兩宮太后彙報北京的部署情況,一切準備就緒。

第二天兩宮太后、皇帝召集恭親王等文武大臣,痛陳肅順、端華、載垣三人罪行。恭親王讓侍衛將端華、載垣拿下囚禁宗人府,接著讓還在半路上的睿親王仁壽和醇郡王奕譞將肅順逮捕。最終端華、載垣加恩令其自盡,肅順被腰斬菜市口,其他五位顧命大臣或革職或流放,肅順集團覆滅。

恭親王終得上位

肅順、端華、載垣三人被誅,恭親王憑藉兩宮太后的支持,利用皇權宣佈肅順等八大臣的掌權為非法的,咸豐臨終前制定的顧命體制被推翻,恭親王的聲望達到頂峰。不少人已經把恭親王當作西周的周公,本朝的多爾袞、鰲拜。毫無誇張的說,如果此時恭親王甩開慈禧提出單獨輔政,相信不會有人反對。

但是恭親王並不願意做多爾袞,或者鰲拜,因為他們當政時權勢煊赫,不可一世,但是死後不得善終。

恭親王奕訢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壞祖制,不忠不孝為何沒人敢說

恭親王明白現在已經是皇權高度集中的時代,非周公時期可比擬的,多爾袞和鰲拜的下場本質上是他們的權力超越皇權。恭親王要想安全掌權,就必須在皇權的保護之下,而“太后垂簾”就是這個保護傘。

在恭親王的授意下,大臣們紛紛上書支持恭親王倡議的“太后垂簾”,附帶提出“親王輔政”的意見。兩宮太后欣然同意,她們取得聽政大權,這正是慈禧想要的。清朝進入了“太后垂簾”和“親王輔政”聯合主政時期,實際上恭親王的權力更大。

恭親王從一個不在顧命大臣之列,即將邊緣化的一個親王,通過聯合慈禧發動政變,取得了“議政王”的輔政大權,最終上位成功。

慈禧提出“太后垂簾”,只不過是說出了恭親王心中所想,恭親王希望以垂簾之名,而實權歸己。這即是恭親王的聰明之處,又是他的簡單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