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山东人讲义气也是有历史的,救了这两个国,不割地不质子不要钱

关注头条号 鲁造 定期更新,期待与您沟通交流,希望对您有益,不同意见者可以留言,还望指正,理性阅读互为师友。独立作者,历史人文、旅行爱好者。

山东人讲义气也是有历史的,救了这两个国,不割地不质子不要钱

因多半来自于水浒传的“流毒”。提起山东人,多数人会联系起来豪放、仗义等词汇。在有些地方的人看来,山东男人鲁莽,做事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绕弯子。其实,也正是受孔孟的影响较深,山东男人都有着很强的是非观念,嫉恶如仇,讲义气,并且相信别人跟自己一样有着对是非的判断标准。所以,一旦确认自己做事符合正义,就会无所顾忌,也就看起来“鲁莽”。我认为,这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渗透了儒家思想的“鲁派智慧”——精通事故亦深明大义,敢作敢当亦仗义执言,山东人也特别愿意展现自己义不容辞的品格,在声势上绝不低头。

中华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之一,并且源远流长不曾断绝,正是因为代代传承。今人说起山东人必言侠义之气,那么在历史上我们是否也能找到某种史实记载而去印证呢?

今读《春秋五霸》看见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存邢救卫”,想弄明白,又去搜了一些史料,算是把这四个字稍微解释了亦点。

在此之前,先交代一下此时齐国的,齐国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依靠地广人多,经济繁荣,农业丰收,冶铁织布、海上的资源等,齐桓公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山东人讲义气也是有历史的,救了这两个国,不割地不质子不要钱

先说“存邢”

邢国是太行山以东具有征伐权的元侯之国,历史上多次率领诸侯与北方的戎狄作战,邢侯搏戎在当时中国北方占有重要地位(从他名字就能看出,这老哥打戎狄是个好手)。《史记》记载,商代祖乙九年迁都于邢,历129年。至西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渊)于邢国,是周朝的姬姓封国之一,先后传二十世,历五百余年。到了春秋末年,邢国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迁,亡于卫国,后转为晋国赵襄子的采邑。

话说齐桓公二十五年的一天,突然从邢国来了使者,失魂落魄,灰头土脸,找到桓公就说,我们的母邦邢国,正在遭受北狄的攻击,很凶猛,快亡国了,请你们赶紧救一救!这消息使齐桓公很震惊。尽管北狄经常出没,骚扰中原各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是要一个蛮狄要把一个国家搞亡这样的情形,还没有出现过。虽说消息很让齐桓公震惊,但他也很犹豫。用一句话说,哥这几年很忙,小弟很多,相当拉风——燕国兄弟打不过北方的戎我得帮忙,鲁国讲政治行,管内政不咋地我得帮忙。忙着照顾小弟,家里的一堆事没有掰扯好呢。另外邢国(在今天河北邢台附近)离着当时位于山东境内的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有千里之遥。

于是,桓公问好基友管仲,管子立场很坚定,反正就一句:咱们中原诸国虽有摩擦,但有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生活观,甚至情感都是一样的,不可抛弃他们。你的“尊王攘夷”思想纲领,就是大义,中原大义,华夏大义,看着办吧。齐桓公一听这个说,那好,发兵,干!有管仲军政改革做基础,齐国的军队马上向邢国方向进发。北狄一看,齐国的军队来了,马上就撤走了。他们明白,我打家劫舍偷鸡摸狗行,跟正规军硬刚不行。在那个割地赔款赔夫人赔女儿质儿子的时代,史书并没有记载齐人以此为要挟邢国的财物。

山东人讲义气也是有历史的,救了这两个国,不割地不质子不要钱

咱们再来说一下“救卫”(燕赵多义士,卫国多君子。但是国家实力就是不行)

卫国,也是周朝的诸侯国,定都在朝歌(我感觉这是古代最好听的国都名,但是好听不中用)。卫国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它的疆域大致位于今河南鹤壁、安阳、濮阳,河北邯郸和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菏泽北部一带。卫最强盛时候是在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曾出兵帮助平戎(相当于打群架时拿着板凳腿参与了一下,重在参与)。在这里多说一下,卫亡后,其后代跑去今天的朝鲜建立了卫满朝鲜,今次不表。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北狄估计是游击战的最早实践者,打不过我跑谁不会。但它的战斗力并没有受到削弱,它避开了齐国军队的锋芒,那他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呢?

就是卫国。卫国此时非常羸弱,内政不和。历史上著名的“爱鹤国公”——卫懿公在北戎来犯才知道自己犯了军政大错。命令把鹤都赶散,并把玉珏交给大夫石祁子,委托他与大夫宁速守城,懿公亲自披挂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发誓不战胜狄人,决不回朝歌城。但毕竟军心不齐,到了朝歌北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军覆没,卫懿公被砍成肉泥,狄人攻占了朝歌城。此时,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来,被立为卫君,是为卫文公。卫懿公之妹(许穆公的夫人,这算文公的姑姑?)从许国赶来援助,向诸侯大国奔走呼号,来到齐国面见桓公,这回桓公终于考虑到要重新建国,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干。于是派公子无亏率兵助卫击败狄人,前658年在楚丘(今滑县东)帮助卫国新建卫都,卫国得以复国。

当然,虽说齐人并未趁人之危捞人钱财,但“存邢救卫”,为邢和卫两国筑了新的城邑,使“邢迁如归,卫国忘亡”,保证了这一地区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助齐桓公在诸侯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为他的春秋霸业增添了浓重一笔。

山东人讲义气也是有历史的,救了这两个国,不割地不质子不要钱

笔者作为一个山东人,并不是为家乡尽赞美之词,而是讲读到的一些典故记录并以此为点开放式的分享给大家。各位好友有不同见解之处欢迎留言,喜欢历史文学的朋友可以关注,互为师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