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山東人講義氣也是有歷史的,救了這兩個國,不割地不質子不要錢

關注頭條號 魯造 定期更新,期待與您溝通交流,希望對您有益,不同意見者可以留言,還望指正,理性閱讀互為師友。獨立作者,歷史人文、旅行愛好者。

山東人講義氣也是有歷史的,救了這兩個國,不割地不質子不要錢

因多半來自於水滸傳的“流毒”。提起山東人,多數人會聯繫起來豪放、仗義等詞彙。在有些地方的人看來,山東男人魯莽,做事喜歡直來直去不喜歡繞彎子。其實,也正是受孔孟的影響較深,山東男人都有著很強的是非觀念,嫉惡如仇,講義氣,並且相信別人跟自己一樣有著對是非的判斷標準。所以,一旦確認自己做事符合正義,就會無所顧忌,也就看起來“魯莽”。我認為,這也許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滲透了儒家思想的“魯派智慧”——精通事故亦深明大義,敢作敢當亦仗義執言,山東人也特別願意展現自己義不容辭的品格,在聲勢上絕不低頭。

中華文明作為四大文明之一,並且源遠流長不曾斷絕,正是因為代代傳承。今人說起山東人必言俠義之氣,那麼在歷史上我們是否也能找到某種史實記載而去印證呢?

今讀《春秋五霸》看見一個不常見的詞彙“存邢救衛”,想弄明白,又去搜了一些史料,算是把這四個字稍微解釋了亦點。

在此之前,先交代一下此時齊國的,齊國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依靠地廣人多,經濟繁榮,農業豐收,冶鐵織布、海上的資源等,齊桓公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山東人講義氣也是有歷史的,救了這兩個國,不割地不質子不要錢

先說“存邢”

邢國是太行山以東具有徵伐權的元侯之國,歷史上多次率領諸侯與北方的戎狄作戰,邢侯搏戎在當時中國北方佔有重要地位(從他名字就能看出,這老哥打戎狄是個好手)。《史記》記載,商代祖乙九年遷都於邢,歷129年。至西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邢靖淵)於邢國,是周朝的姬姓封國之一,先後傳二十世,歷五百餘年。到了春秋末年,邢國衰弱,北方戎狄侵犯,邢君南遷,亡於衛國,後轉為晉國趙襄子的采邑。

話說齊桓公二十五年的一天,突然從邢國來了使者,失魂落魄,灰頭土臉,找到桓公就說,我們的母邦邢國,正在遭受北狄的攻擊,很兇猛,快亡國了,請你們趕緊救一救!這消息使齊桓公很震驚。儘管北狄經常出沒,騷擾中原各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要一個蠻狄要把一個國家搞亡這樣的情形,還沒有出現過。雖說消息很讓齊桓公震驚,但他也很猶豫。用一句話說,哥這幾年很忙,小弟很多,相當拉風——燕國兄弟打不過北方的戎我得幫忙,魯國講政治行,管內政不咋地我得幫忙。忙著照顧小弟,家裡的一堆事沒有掰扯好呢。另外邢國(在今天河北邢臺附近)離著當時位於山東境內的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區)有千里之遙。

於是,桓公問好基友管仲,管子立場很堅定,反正就一句:咱們中原諸國雖有摩擦,但有著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價值觀、生活觀,甚至情感都是一樣的,不可拋棄他們。你的“尊王攘夷”思想綱領,就是大義,中原大義,華夏大義,看著辦吧。齊桓公一聽這個說,那好,發兵,幹!有管仲軍政改革做基礎,齊國的軍隊馬上向邢國方向進發。北狄一看,齊國的軍隊來了,馬上就撤走了。他們明白,我打家劫舍偷雞摸狗行,跟正規軍硬剛不行。在那個割地賠款賠夫人賠女兒質兒子的時代,史書並沒有記載齊人以此為要挾邢國的財物。

山東人講義氣也是有歷史的,救了這兩個國,不割地不質子不要錢

咱們再來說一下“救衛”(燕趙多義士,衛國多君子。但是國家實力就是不行)

衛國,也是周朝的諸侯國,定都在朝歌(我感覺這是古代最好聽的國都名,但是好聽不中用)。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它的疆域大致位於今河南鶴壁、安陽、濮陽,河北邯鄲和邢臺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菏澤北部一帶。衛最強盛時候是在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幫助平戎(相當於打群架時拿著板凳腿參與了一下,重在參與)。在這裡多說一下,衛亡後,其後代跑去今天的朝鮮建立了衛滿朝鮮,今次不表。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北狄估計是游擊戰的最早實踐者,打不過我跑誰不會。但它的戰鬥力並沒有受到削弱,它避開了齊國軍隊的鋒芒,那他下一個目標會是誰呢?

就是衛國。衛國此時非常羸弱,內政不和。歷史上著名的“愛鶴國公”——衛懿公在北戎來犯才知道自己犯了軍政大錯。命令把鶴都趕散,並把玉珏交給大夫石祁子,委託他與大夫寧速守城,懿公親自披掛帶領將士北上迎戰,發誓不戰勝狄人,決不回朝歌城。但畢竟軍心不齊,到了朝歌北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軍覆沒,衛懿公被砍成肉泥,狄人攻佔了朝歌城。此時,逃到齊國的公子毀歸來,被立為衛君,是為衛文公。衛懿公之妹(許穆公的夫人,這算文公的姑姑?)從許國趕來援助,向諸侯大國奔走呼號,來到齊國面見桓公,這回桓公終於考慮到要重新建國,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幹。於是派公子無虧率兵助衛擊敗狄人,前658年在楚丘(今滑縣東)幫助衛國新建衛都,衛國得以復國。

當然,雖說齊人並未趁人之危撈人錢財,但“存邢救衛”,為邢和衛兩國築了新的城邑,使“邢遷如歸,衛國忘亡”,保證了這一地區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也正是助齊桓公在諸侯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為他的春秋霸業增添了濃重一筆。

山東人講義氣也是有歷史的,救了這兩個國,不割地不質子不要錢

筆者作為一個山東人,並不是為家鄉盡讚美之詞,而是講讀到的一些典故記錄並以此為點開放式的分享給大家。各位好友有不同見解之處歡迎留言,喜歡歷史文學的朋友可以關注,互為師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