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受到人生寵辱,也能泰然處之

《道德經》:何謂寵辱若驚,寵天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很多人說的就是人生面對寵辱的時候,人生的一個狀態。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那些所謂的寵辱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受到人生寵辱,也能泰然處之

用我們最通俗的理解,寵辱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起起伏伏,別人對於你的從容態度。

在道德經中的第13章寵辱若驚中有這樣一個詳細的解釋:何謂寵辱若驚,寵天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什麼叫得失寵辱,都讓人感到擔驚受怕呢。因為當一個人得到寵辱的時候,地位卑下的時候會感覺驚嚇,失寵也會讓他驚恐不安,所以說寵辱都會讓人擔驚受怕。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受到人生寵辱,也能泰然處之

在我們之前的理解中,很多人認為當人生得到榮幸的時候,是一種開心的事情,得到辱罵的時候是一種悲傷的事情,這個理解是錯誤的。

其實真正的理解就是無論寵辱,對於一個人來說都是讓人擔驚受怕的事情,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狀態呢?老子在道德經中是這樣說的:如果一個人有患得患失的一個弱點,得到寵愛,並不會讓一個人感覺到快樂,當他受到別人冷眼輕視的時候,也會表現驚恐不安。

老子在把他提出的世間常人在人生精神追求的普遍弱點中做了解釋之後,分析了產生這種心態的原因。就是世間常人還在唸念不忘他的一個自身利益,還去為自身利益患得患失。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受到人生寵辱,也能泰然處之

老子提出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老子沒有直接告訴他人們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觀是什麼?而是用可當大任者而不能當大任者的對比來說明,人們應該有什麼樣的人生精神追求。

這句話是這樣的: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寄天下。

如果用自身患得患失的一種心態去治理天下,那麼只能配寄生於做一個普通人,而不配治理天下,如果像愛惜自己身體那樣去愛行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事情託付給你,讓你去治理天下。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受到人生寵辱,也能泰然處之

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我們不需要去考慮天下太多的事情。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活得精彩,活得從容,活的灑脫,便也是一種本事。

我們很多人其實把榮辱那些事情看得太過於慎重了,很多人重視身外的榮辱,甚至超過自己的生命。這個心態其實是一種錯誤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追求那些所謂的功名利祿,其實這個是很錯誤的一個狀態。完全沒必要把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如果說你的目的就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那就大錯特錯了。

《道德經》:悟透這句話,受到人生寵辱,也能泰然處之

老子就認為,一個人的生命,遠遠貴重於自己身邊的一些名利富貴。所以要清心寡慾一切,利慾薰心的事情,可以做到無動於衷,仍然可以受天下之重系,受萬民之重託。我們沒有那麼偉大,只需要讓自己,更加灑脫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